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基于人工智能和状态预警的变电站自主巡视关键技术及实用化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电力创新奖”
近日,中电联2024年度电力创新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基于人工智能和状态预警的变电站自主巡视关键技术及实用化应用”(以下简称“项目”)荣获“2024年度电力创新奖”一等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项目团队在变电站智能巡视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其在推动电力行业运检专业技术升级和智能化转型中所作杰出贡献的认可。
技术革新——补足能力短板的关键一环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变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一旦发生故障将对电网安全造成较大影响。设备监控和例行巡视是对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的重要手段,为了保障变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国网国家电网公司构建了基于机器人、无人机、视频监控的变电站智能巡视体系,实现了对变电设备状态的感知和实时监控。然而,随着变电站智能巡视体系逐步深化应用,巡检装备协同感知能力不足、复杂缺陷识别能力不足、差异化状态预警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限制了变电站智能巡视的进一步发展。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基于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围绕变电站多装备立体协同感知、缺陷识别算法、三维状态预警及技术标准体系,经多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实现变电站立体协同巡视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通过研发变电站立体协同巡视技术和自主智能巡视装备、提出时空融合分析的变电设备缺陷识别算法、提出基于三维模型降阶的变电设备状态仿真预警技术、建立变电站立体协同智能巡视系统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成功攻克变电巡检协同巡视方法、核心智能装置、融合分析的识别预警算法、平台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显著加强变电设备可观可测能力,推动设备智能化、业务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基于人工智能和状态预警的变电站自主巡视关键技术及实用化应用”项目的实施,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还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显著的成效。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山东、安徽等11个省电力公司4000余座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实现“机器替代人工”例行巡视3.8万次/月,主动发现设备温度异常、渗漏油等缺陷19665项,避免非计划临停导致的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年。新增销售额10.9亿元,新增利润2.14亿元。项目成功推动了人工智能与电力运检业务的深度融合,加强了变电主设备精益化管理,保障了变电主设备运行可靠性,支撑了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团队共创——驱动产业升级的智慧结晶
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的成功离不开背后强大的研发团队。该项目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安徽南瑞继远电网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
项目团队汇聚来自10家行业头部企业、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顶尖专家和学者,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共同面对并攻克了变电站自主巡视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致力探索电力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新路径。在研发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不断探索和实践新技术、新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推动了电力行业技术进步的新浪潮,促进了技术发展和产业进步的良性互动。
业内专家指出,项目的实施推动了人工智能与电力运检业务的深度融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开展系统研制、算法研发、装置升级,形成变电智能巡视生态体系。项目成果攻克了变电巡检协同巡视方法、核心智能装置、融合分析的识别预警算法、平台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加强变电设备可观可测能力,推动设备智能化、业务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同时项目成果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可在火电、风电、光伏、核电等领域推广应用,有效保障了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能源供应安全。
“未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将继续围绕设备本质安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上述项目负责人如是表示。 杨洋 尚文同 杨宁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