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间,美股股价大涨18.08%,报收139.00美元/股,市值1846.74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达到1.32万亿元,创两年来新高;市值与美股的差距仅剩一步之遥,接近的一半。
原因很直接,拼多多业绩继续超预期:三季度,营业收入688.40亿元,同比增长94%;经营利润166.57亿元,同比增长60%;经调整净利润170.27亿元,同比增长37%。
不过,同日披露业绩的美团-W,待遇却天差地别。
11月29日,港股美团开盘大跌8%,当日收盘价90.45港元/股,下跌12.18%,最新市值5648亿港元,再创新低。
原因也很直接,美团业务表现不及预期,业绩增速下降。
2023年Q3,美团收入764.67亿元,同比增长22.1%,净利润35.93亿元,同比增长195.3%。而在上个季度,公司规模增速为33.4%,净利润46.8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20%。
实际上,美团的增长问题,由来已久。
2022年Q2,美团用户数据首次环比下滑,到了四季度,直接开启同比下滑:截至当年12月31日的12个月,公司交易用户数6.779亿,同比下降1.8%,这是该公司有记录以来的首次用户数据同比下滑。
同时,美团活跃商家也停止了增长。2022年Q4,平台活跃商家930万,同比增长仅5.1%,环比0增长。
之后,美团便不再披露平台内用户和商家的数量。
今年7-9月,美团财报中仅剩的运营指标实时配送,交易笔数61.794亿,同比增长23.0%。而在上个季度,增速高达31.6%。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增长达到极限,美团等互联网超级平台,已将绝大部分用户纳入自己的服务体系。移动互联进入存量时代,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电商界的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短视频领域的抖音和快手,搜索行业一家独大的百度,以及游戏、社交、地图等领域,情况都差不多。
这几年,互联网巨头中仍然在披露用户数据的,只剩下还处于增长尾声的腾讯、百度、快手。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都渐退式地取消了用户数据的披露。
互联网巨头们的出路在哪里?最直接的便是出海,将业务拓展至海外市场。
出海较早且成果较为明确的是抖音,海外版TikTok已经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社交短视频平台之一。其次是拼多多,在经历了本土市场的青年危机之后,依靠海外电商平台TEMU重获增长动力。它的目标已经不再是阿里巴巴,而是亚马逊。
另外,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依靠超级平台的布局,出海实力也相当雄厚。在超级平台们争相出海的同时,网易,游戏领域的三七互娱、世纪华通,快递市场的菜鸟等,也借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快速布局海外市场。
与换道追赶的百度、小米,以及渐渐认命的京东、快手不同,已经失去出海先机的美团,似乎并不甘心,还想要另一个维度的纵向扩张——提高本地生活业务的服务深度。
所以,当其他互联网巨头都在削减营销投入之时,美团仍在大幅提高销售及营销费用。2023年Q3达到169.05亿元,同比增长55.3%,营收占比达到22.1%,较上年同期提升4.7个百分点。
用这些投入,美团丰富核心业务外卖的适配场景,同时,开启全面的零售化。
在今年的奶茶营销活动中,美团外卖单日奶茶单量超过2100万,同时夏季的夜宵订单量也增长强劲。多种因素刺激下,三季度,美团餐饮外卖订单峰值达到7800万单,创历史新高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2021年美团将公司战略从Food+Platform升级为零售+科技,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拓展至更广泛的零售领域,以美团优选、美团买菜、美团闪购为三大抓手。
例如,三季度,美团闪购年度活跃商家数同比增长30%,美团闪购仓现已突破5000家,用户规模和订单量显著提升,8月订单峰值突破1300万。美团优选也已经累积了4.9亿名交易用户。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