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正文

“逆行者”程青虹

企业报道  2020-03-17 08:56:10 阅读:3628

  ■ 本报记者 许强

1.jpg

  3月8日上午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正式休舱。在这个战“疫”历史性时刻,一位魁伟的汉子走出客厅方舱医院,在门口伫立了许久。他仰望苍穹,隔着口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远处,有人在高歌《我和我的祖国》,也有人在舱门口拍照留念,有人在欣赏含苞欲放的樱花,他拿起了手机,拨通了妻子的电话,轻声说:“客厅方舱医院患者‘清零’了,曙光已现,不久就会安全回家了。”打电话的这位汉子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兵团)医疗组组长、武汉客厅方舱医院A舱负责人、医务部副主任程青虹。

  程青虹是记者的发小,也是从小玩到大的那种无话不说的兄弟。3月10日夜,他打电话来告诉了记者,他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休舱时的心情,他说:“大哥,现在我有时间给你打电话了,不要怪我。我在武汉已经一个月了,在武汉这一个月来,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生死离别、悲痛与幸福、绝望与重生,生命与价值在我的这里有了重新的定义。”

  “什么时候回新疆?医护人员可是易感人群呀!”记者问。

  “疫情还没有结束,原地休整待命。”程青虹用《林海雪原》片尾曲这歌词表达了他的意志:“越是艰险越向前!”

  “我想当一名好医生”

  最近,程青虹的名字常常见诸于报端和电视上,而很多人对程青虹的了解仅限于百度百科,根据百度百科显示:程青虹,男,出生于1967年8月14日,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生命科学学会会员,急症医学学会新疆分会会员,病理生理及危重病学会会员,新疆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会员,新疆医学会危重病医学分会常委,任兵团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内科急危重症杂志》(武汉。同济医院主办)编委等。

  从百度百科可以看出,记者这位发小医学界有所造就,光环不少,那么,这位“百度百科人物”是怎么练就的?

  程青虹和记者的故乡达因苏,哈萨克语译为:水草丰美的地方,被誉为“云上草原 天边净土”。有一条美丽的沙拉伊敏河从程青虹的家门口流过,程青虹和记者家都住北岸,相距不到百米。达因苏每年春夏,生机勃勃,漫山遍野开满了野玫瑰、野百合花,芳香溢满了山谷。记者常常领着程青虹等小伙伴在山上挖野韭菜、野芹菜、野大蒜当菜吃,割土尔条、红柳、刺铃铛回家当柴烧。秋天,小伙伴一起去山里摘野草莓、野葡萄,黑加仑吃。少年时,记者常常和程青虹坐在山顶上一边看着白云低低的飘过山间,一边谈理想。记者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程青虹想当将军,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直到要高考的一天,程青虹告诉记者:“我想报考医学院,将来当一名好医生,悬壶济世。”

  “为什么?”

  “救死扶伤,积善成德。”程青虹说得很认真,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思。没想到,后来程青虹高考报考的大多都是医学院。

  1986年9月,程青虹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石河子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学习临床医学专业,5年后获学士学位。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分配石河子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当医师。

  1991年11月,程青虹参与组建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随后担任住院医师。没想到,程青虹一干就是三十年,如果不是对医学的挚爱,很难有人能在ICU坚持这么长时间的。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程青虹每天接触的都是重症或昏迷患者,以及冰冷冷的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气管插管,ICU患者都是在生死之间徘徊,绝望和痛苦可想而知,心理不强大的医生真的受不了。

  1999年9月,程青虹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攻读急诊医学硕士时,记者恰恰在成都工作,达因苏的发小们常常聚会在一起。记者多次提议,现在成都、重庆很多地方都缺医学专业人才,干脆通过关系把程青虹调到成都、重庆来。但都被程青虹拒绝。程青虹兵团意识很强:“兵团培养了我,我不能忘本,我属于兵团。”

  2019年9月9日,记者参加石河子大学70周年校庆时,程青虹和妻子非要尽地主之谊请记者喝酒,酒兴言多。记者问:“兄弟,你怎么会在ICU坚持这么久?”程青虹笑笑说:“术有专攻,我的心在这里,我不仅自己喜欢当医生,你看连老婆也跟着我当了一辈子医生。”程青虹妻子姜晓霞,达因苏中学校花,同学们都说她有纯正的从政基因,但被程青虹引向了治病救人的从医之路。她是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现任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某科室主任。姜晓霞接话说:“程青虹一根筋,他非常享受治愈重症病人的成就和快感。你看,现在很多同学当官的当官做生意的发财,他还在兵团坚守,我不怨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甘醇芳香,回望旧日。记者把达因苏出来的有作为的人说了一遍,谁谁出国创办了著名的舞蹈学院,谁谁成为亿万富翁,谁谁当了父母官,谁谁成为科技名人,程青虹微笑着,他脸上浅浅的酒窝一如既往。

  “保护好自己,才能救别人”

  2020年春节,疫情爆发,武汉封城。程青虹告诉记者:“要争取到武汉抗‘疫’第一线,学有所用。”不久,程青虹接到命令,带队逆行武汉救援。

  2月4日夜,程青虹从石河子赶到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时,夜色如漆,极冷。程青虹看到了一条消息,在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诊治服务的422家医疗机构中,已有上千名医务人员确诊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这意味着程青虹正走向了一条危险之路。“救人要紧。”程青虹告诫自己,自己是带着200多万兵团人的嘱托逆行而上的,决不能退缩,决不能放弃。

  在机场,程青虹的耳边响起汪峰新歌《像梦一样自由》:“我要像梦一样自由/像天空一样坚强/在这曲折蜿蜒的路上/体验生命的意义。”

  2月5日3点许,程青虹走出武汉天河机场,黑暗漫卷 ,覆盖了喧嚣,冰冷、寂静、肃穆,漫长的等待。程青虹在焦急中终于等到了来接的人,装完杂乱而繁多的行李后,已经快到凌晨六点。

  车行在武汉的街口,时间仿佛凝固,淡淡的灯光照耀着这个英雄的城市。凌晨7点,天渐渐的放亮,一缕光线从东方撒了过来,武汉方显生机盎然。程青虹长长呼了一口气,躺下休息。

  上午11点许,程青虹起身下床,想起钟南山发声支援湖北医疗队的话:“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斗志,克服各种困难,要尽我们的责任,更要保护好自己,才能够救治别人!”他赶紧把救援队的同志们叫起来,吃过中午饭就开始防护培训。

  所有队员都参加了培训,培训从穿脱隔离衣开始。兵团来的救援队1/3的人在家里都没有进行过穿脱隔离衣的训练。程青虹亲自上阵培训,还请来一个医院感染科的姑娘协助培训。姑娘叫孙洁,非常勤快,工作起来认认真真一点也不马虎.

  “保护好自己!”“培训到位,再进病房”!程青虹要求必须每个人都要培训过关。为了节约防护用品,队员们运用重症监护室隔离衣作为防护服进行练习,培训用品重复使用,反复操作,反复反复再反复,大家相互纠正,直到熟练掌握!通过一天的培训,有的队员从0开始,也都能正确熟练地穿脱隔离衣了。

  兵团救援队的队员练习得很认真,晚上躺在床上时,有的队员还在回忆每一个防护细节。2月6日,程青虹组织整个团队到武汉金银潭医院现场考察学习。晚上,程青虹又参加了个领队会。

  “2月7日,战斗打响,我们准备进舱,我不清楚等待我们的是什么?”谈到进舱,记者听出程青虹的声音有点颤抖。

  “没有那个冬天不可逾越”

  2月7日凌晨,眼科医生李文亮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引起了社会的震惊,记者写了一首小诗《一盏灯》以表怀念,不到一天阅读突破10万+,很多人和记者一样,“期待被一盏灯点亮”。

  2月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399例(湖北2841例),新增重症病例1280例(湖北1193例),新增死亡病例86例(湖北81例,黑龙江2例,北京、河南、甘肃各1例),新增疑似病例4214例(湖北2073例)。武汉定点医院容量十分有限,确诊病例又在不断增加,中央又给了湖北一道死命令“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怎么办?于是中国人智慧性地创造出了方舱医院,破解了武汉床位有限的难题,将已经诊断的病例收治到医院中,进行集中收治和隔离,避免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接触。因为在已经感染的患者中,轻症患者的移动性更大,在社会上造成感染的几率更大。

  7日,武汉3所方舱医院”开始使用,分别是洪山体育馆(800张床位)、武汉客厅(2000张床位)、武汉国际会展中心(1000张床位)。 随后,“方舱医院”扩容至11家,接诊床位超过10000张。“方舱医院”概念是来自解放军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的名词,方舱医院”指临时搭建、便于移动的医院。

  “我们刚进舱的时候傻眼了,院里容量很大但一片杂乱,医疗条件不完善,整个病房舱里头的那些建筑垃圾没有处理完,潜在的风险很多,水电暖的安全没彻底搞好,病人还在外等待着治疗,我们亲自清理,把乱成一锅粥的防护物资有序地摆放好,把病人进舱的时间往后推,直到晚上9:00点,社区就把病人大量的患者往过来送,一直送到8日凌晨。”程青虹给记者谈起首日进舱的情况,记忆尤新。

  2月8日,程青虹被任命了方舱医院医务部副主任,A舱的医疗总负责。他上岗的头一天凌晨,整个A舱病人就收满了。

  8日的凌晨,程青虹送徒弟李建华等三个医生进舱,总是不放心。看着他们穿防护服,仔细检查防护服防护的严不严密?通过检查,程青虹终于放心了。随后,程青虹在他们的防护服上写上了他们每个人的名字,然后和他们一块合影留念。那天程青虹一夜未眠,心里还是担心进舱的医生。

  “600多人呀!外面还有排队的患者,按照《方舱医院管理规则》,方舱医院原则上收治已确诊、且未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的轻症患者。他们有生活自理能力,年龄年龄在18-65周岁之间;无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基础性疾病及精神疾病;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一些重一点的患者就被转到了指定医院。要医治这么多病人,你可以想像我们的工作量有多大。”

  程青虹告诉记者:“那一天,我看见4辆救护车在那不停地跑,他们把病人转到方舱医院就走,到底运来多少个人没数据,你知道吧?这部分人恰恰就是我们最忙的一部分人。我们要把这些病人快速诊断,快快地甄别出来,然后快快把重病患者转走,让他们有更安全的治疗。我们方舱医院的定位是收轻症患者,后来为‘应收尽收’,我们收的就不能把他送出去了。我们真的像诺亚方舟一样。”

  2月,武汉寒风凛冽,阴冷潮湿,最低温度在0度徘徊。这与新疆干燥温暖的屋里形成了很大反差,许多兵团救援队的队员都不习惯,但必须坚持。要抵御寒冷,要高强度工作,要面临病人痛苦和焦虑的眼神,没有强大的内心是不行的。

  战“疫”时刻,方舱医院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在危难时刻,程青虹担任临时党支部委员、宣传委员,他身体力行,站在最前沿,鼓舞士气,劝导患者。他坚信:“没有冬天不可逾越,没有春天不会到来 ”。

  方舱医院是在极端有限的条件下突击建成的,因陋就简。新闻报道过,下雨还会漏水。2月15日中雪,舱外气温低到0下2度,有人建议,在棉衣外套上防护服,但是程青虹不同意,一是隔离效果不好,二是行动起来不方便。即便冻得瑟瑟发抖,所有的医生、护士规范传防护服,绝不言退,绝不言走。

  “我也很冷,但必须坚持住。我们从新疆那么远来干什么?就是为了治病救人。”程青虹说。程青虹最怕的是饭点,在不大的房间里吃饭,脱掉防护服的上半身,吃完再穿上。换防护服需要一个小时,他们没有更多时间也没有更多的防护服可以替换。

  “舱内的世界与外界根本不同,拥挤的病人,咳嗽、打喷嚏、吐痰、哭声,当我走到他们中间的时候,总有人喊我,拽着我:‘医生,我还能不能活?’‘救救我吧!’我只能说:‘你没事的,有我们在,包你没问题’。其实医生谁敢打保票,但对绝望的病人不打保票他们谁又相信你呢?我知道我说的出格了,也是无奈之举。那些绝望的患者听到我这样说,眼睛都亮了。”程青虹告诉记者,在多高密度病人聚集的地方,自己每天都会面临的拷问和抉择,自己坚持公平对待每一个患者,让每一个患者都燃起生存的希望。

  “愿每个患者的心都活着”

  战“疫”时刻,人性凸显,人的求生欲、名誉、良心、情感就在这艰难的过程中暴露出来。有人造谣惑众,有人把冬天唱成了春天,有人对疫情冷漠无情,还有人像方方一样天天写日记。程青虹是一个充满感情的人,在记者看来,单纯、直接、讲情义,他没有时间天天写日记,但并不代表它没有情感。

  “愿如紫地丁,生为渺小人。(夏目漱石)”程青虹选择了做医生,注定一生劳苦。战“疫”时刻,每一个确诊患者都是不幸的。一个患者可能感染全家,有的一家人都是患者。

  病人的心里大多是自卑的,程青虹看见他们的眼神的时候,便想起了自己的责任。“让确诊患者丢弃自卑心理,自信坚强,配合治疗是我们在医治过程中最困难的事情。我们不仅要医治肺炎,也要疏导患者恐惧心理。我一有空就和患者聊天,我发现他们对这个疾病很恐惧。” 程青虹告诉记者,听到患者的哭声他就会很难受,但他常常在患者中间聆听他们倾述,这样自己的心情会好一点。

  恐惧的传闻很多,某某某隔壁一家人灭门了;某某小区有人又喊就“救命”了;火葬场的工人都不够用了,一天1万块钱都雇不到人;患者死了以后就拉走烧掉了,家里人都不让告别,更没有什么任何的告别仪式……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你看看我们中间有没有一个死掉的患者?别怕,有我们在。”只要患者说起惊恐传闻,程青虹总是和善地看着患者,用这句话就打消了患者的顾虑。

  疫情时期,确诊患者见到了医生就像抓了根救命稻草,程青虹只要进舱,就会有一群患者向他问这问那,这些患者是向他寻求生存的信心,这个信心他必须给。

  刚开舱的那段时间,工作压力非常大的,病人像潮水一样涌来,程青虹和伙伴们必须把那些重病号能甄别出来,看看心跳,听听呼吸,喘不上气来的,精神状态不好的,被快快地转走。很多人不想离开方舱医院苦苦哀求程青虹。

  “在这个时候,病人最可怜的,我们医生是唯一能够能够伸手拉他一把的时候。我们对病人不仅要进行身体疗伤,还要进行心理疗伤。”程青虹前前后后总共进仓10次,最长连续工作时间过了8个小时,累对于程青虹来讲不算什么,程青虹最怕的就是患者无助、悲痛、恐惧、不安的眼神。

  “每一次进舱,心灵都会被触动。竟然把我们医生当救星,他们常常围绕我们的身边久久不愿离开,问这问那。有一次我和护士长陈小艳被一位大妈堵在门口,非要出院,大妈的核酸检测还是阳性,不能出院。大妈就站在那不走。我问大妈为什么要出院,大妈告诉我,他的老伴和老妈妈都感染肺炎走了,家里就剩下88岁的老父亲一个人在家里,没有人照顾,求求你们早点把我治好。我告诉大妈,你的检测是阳性,你不能回家传染给老爷爷吧?大妈看了我好半天,再也不吭声了。”讲这段故事的时候,程青虹的声音有一点低沉。

  程青虹告诉记者,抗疫时期,有一种亲情让他特别感动。A舱住着一对父女,父亲60多岁,女儿30多岁,一个住在12床,一个住在286床,父亲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但就是不愿出院。程青虹开始很不理解,别人都要逃离医院,为什么老人非要留在医院呢?于是,程青虹就和那女儿沟通。那女儿告诉程青虹,她的姐姐和妈妈都去世了,家里已经没有亲人,父亲想留下来,就是想陪自己多待一会儿,害怕离开医院后再见不着他女儿了,所以才不想走。

  听着患者的讲述,程青虹的泪夺目而出,淌过了护目镜。

  “程主任,你的口罩怎么会湿了?”护士惊叫了。程青虹知道那是自己的泪打湿了。眼前的父女诠释了一个最情感的词语——相守。程青虹感觉自己呼吸不畅,对那个父亲说:“我同意你待到明天,但明天必须走,因为很多病人还在等待床位,我们尽力把你女儿安全地送回家。”老人点点头一直守护在女儿床边。第二天早晨,老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医院,给全体的医护人员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战新冠,守望相助;抗疫情,风雨同舟。”2月23日下午,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医护患举办“同舟共济,大爱永存”主题活动。程青虹朗诵了一首艾青的《年轻的城》,献给所有热爱故乡的人。

  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虽然不是程青虹的故乡,但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感。2019年,程青虹的独子考上了武汉一所大学的研究生,由此,程青虹对武汉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感。

  “你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白衣天使,你们是最值得我们敬重的人……”2月24日,程青虹收到了一封来自出院患者的感谢信。当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A舱又有44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恭喜您,经过治疗,您今天可以出院了,不久以后就能和家人团聚了,我们向您表示祝贺!出院后依然要做好自我防护啊。”当日,程青虹带着医务部的医疗团队来到舱内,与44名已治愈患者逐一道别,并送上了临别小礼物。

  “是你们的精心治疗让我康复,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等把身体养好了,我来做志愿者”。听到这些声音,程青虹格外幸福……

  3月2日,武汉,连绵细雨。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表彰了一批志愿者,程青虹和吴长蓉护士长亲手把奖状递到了志愿者手上。获奖的志愿者都是新冠肺炎病友,他们带头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主动带领大家有序的安置在方舱医院。

  程青虹是内临时党支部当宣传委员,和大家一起组建了病友志愿者团队,志愿者不把自己当病人,积极主动,帮忙登记,分发物资,分餐,抬药,哪里出问题就解决问题,他们乐观,配合治疗,后来出现的方舱舞蹈还在网上红了。

  3月8日上午,程青虹的新疆兵团救援队完成了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使命。

  “医治好的患者虽然核酸检测是阴性了,但心理修复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与很多患者都加了微信,我希望以后和他们交流,关注他们的情绪,希望每一个治愈患者的心都活着。”程青虹告诉记者,重塑患者未来生活信心也是一个医生的责任。

  据报道,自2月7日开始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收治病人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15支医疗支援团队奋战在战“疫”前线,累计收治患者1760名,高峰时期在舱患者1434人,已治愈患者868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等目标。新疆护理队(方舱)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已经休舱了,你们还不回新疆吗?姜晓霞和儿子还等着你回去呢!”记者关心地问。程青虹乐观地回答:“疫情的拐点已经到了,但也不可以麻痹大意,我还在武汉等待春天。”

  3月,武汉的樱花盛开,逆行者程青虹还在“逆行”着。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