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马鞍山,有这样一所医院——八六医院(现更名为马鞍山八十六医院),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医疗事业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而曾经医院里闻名遐迩的“三大员”唐碧霞、徐奕容、潘剑清,更是为这所医院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光彩。
1954年,八六医院建立了病案室,图书管理和医疗统计也都设有专职人员。这看似平常的举措,却为医院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碧霞、徐奕容、潘剑清三人就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开始了他们不平凡的征程。
时间回溯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医院由战争环境转为和平时期,统计工作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只是根据收治任务做一般的统计。然而,1953年9月,医院迁至安徽当涂县,编制1000张床位,规模的扩大、要求的提高以及制度的严格,让医院必须按照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进行建设。各级领导对医院建设高度重视,总后卫生部、军区卫生部、苏联专家多次来院视察检查,院领导常常陪同参观各科室工作,并用大量数据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医院逐步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仿佛在黑暗中找到了前行的明灯。
1956年,是八六医院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总后卫生部在八六医院进行统计教范试点,并派著名统计学老教授为全院医务人员讲数理统计。这就像一场及时雨,让医务人员们掌握了新的统计方法和工作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唐碧霞、徐奕容、潘剑清三人如同海绵吸水一般,努力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们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
1958年,对于八六医院来说是一个辉煌的年份。全军医院工作现场会在八六医院召开,全军院长训练班、全军统计训练班也先后在八六医院举办。这不仅是对八六医院工作的高度认可,也让八六医院在全军医院中声名远扬。而唐碧霞、徐奕容、潘剑清三人,更是成为了这辉煌背后的默默功臣。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为医院的统计工作、病案管理和图书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时光荏苒,到了1985年4月,沈阳军区购进20台IBM555计算机,帮助八六医院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表格、统一编软件程序。这是沈阳军区在全区范围统一应用计算机,也是全军首创。这一举措,犹如给八六医院的发展插上了翅膀,进一步扩大了八六医院统计工作在全军医院中的影响。而唐碧霞、徐奕容、潘剑清三人,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他们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将其运用到工作中,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77年,在全军医院工作会议上,唐碧霞获得奖旗一幅,受到总后首长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不仅是唐碧霞个人的荣誉,更是八六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骄傲。它象征着八六医院在医疗事业上的卓越成就,也激励着唐碧霞、徐奕容、潘剑清三人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唐碧霞、徐奕容、潘剑清三人就像三颗螺丝钉,紧紧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或许没有救死扶伤的惊险场面,没有妙手回春的传奇故事,但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和默默奉献,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就像一首无声的赞歌,在八六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回荡。
如今,八六医院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进,而“三大员”的精神也如同火炬一般,在一代又一代的医院工作人员中传承。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在医疗事业的道路上,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只要我们怀揣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就一定能在平凡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八六医院的“三大员”,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八六医院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伍瑜)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