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安全环保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油气田开发环保技术创新团队
我国是油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陆上石油天然气与页岩气开采是目前国家能源战略的主要发展布局。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中更是提出,到2030年天然气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5%左右。但随着陆上石油天然气的快速上产,区域环境承载力日益增大,环境风险也随之增加。
为此,川庆钻探工程公司于2014年牵头组建了油气田开发环保技术创新团队,集中攻关油气田开发行业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等相关技术。
经过多年努力,该团队针对严重制约油气田高效开发的环保技术瓶颈,采用“源头减量、过程控制、资源化综合利用”全过程控制思路,形成了钻井作业现场清污分流、钻完井废液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推动了油气田钻完井业务清洁生产技术变革,实现了我国油气开采环保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工程评价设计强化环保“新动力”
该团队一直以实施绿色工程为理念,接连攻克系列技术难题,首创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钻井清洁生产作业模式,牵头编写了我国页岩气环保标准2项,促进了陆上油气开采环保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以前,石油行业并没有自己的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参数和软件。为了攻破这个壁垒,该团队多次邀请专家指导,反复到作业现场开展算法和参数验证,最终研究形成了钻完井工程碳排放评价核心算法,并自主开发了碳评软件。该系统可根据不同作业场景和模式,进行单个平台或某一区块的碳排放预测和评价,并协助企业开展以减碳降碳为目标的绿色工程技术优化和革新。目前这款系统已完成测试,成功在威远区块20余井开展了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并将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引入清洁生产工程设计,向各井队提出了合理平台选址、能源替代、提高钻井效等应对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成功助力现场井队实现有效减排。
废液减量再处理增添环保“真推力”
钻井废液是石油钻井行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处理一直是油田钻井企业最头疼的事。而由该团队自主研发形成的钻井作业现场雨污分流技术,能从源头减少钻井废液的产生量,使单井废液量由1000~1500m3降低至200m3以下,钻井废液减量80%以上。
不仅力求在源头上减少钻井废液的产生量,该团队还针对川渝复杂深井、页岩气、致密气和长庆区域致密油气,研发出了以电化学、高效絮凝和软化回用处理为核心的钻井废液处理技术,处理后液体可满足回用、回注、外排等多种处理方式的要求,使得水基钻井液重复利用率提升至75%,油基钻井液重复利用率95%,大幅提升了钻井液资源化利用能力,获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固废分类无害化彰显环保“硬实力”
在石油钻井过程中,如若固废分类处理不彻底,可能会对附近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不良影响,并危及周围生态环境,甚至可能造成污染事故。
该团队研发的钻完井固废减量化处理技术及装备,可远距离完成岩屑的自动化收集、传输和处理,有效解决高含水率岩屑传输易堵塞的问题,实现岩屑全过程不落地收集、长距离传输与处理。岩屑收集后,该团队还创新形成了以水基钻井废弃物微生物处理、固体废物制备路(场)基土、固体废物制备烧结砖和免烧砖(砌块)为核心的钻井废弃物多元化资源化利用技术,使得钻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100%。
多年来,该团队陆续在长宁、威远页岩气示范区开展现场工程应用,实现了岩屑自动收集、减量处理,形成油气田可持续开发的环保模式。目前已全面应用于川渝地区油气开发,有力保障了四川油气田高效建设。
成立近十年,川庆钻探工程公司油气田开发环保技术创新团队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团结协作”理念,凭借着一股韧劲,迎难而上,取得了一项项优秀成果。近日,该团队成果《深层页岩气钻井废弃物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规模应用》更是脱颖而出,荣获2023年度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该团队有固定科研人员20人,其中包含15名硕博士,15人具备高级及以上职称。在大家齐心攻关下,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形成5大技术系列,获授权专利38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制定技术标准规范13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行业技术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 7篇),编写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4项,为实现我国陆上油气田开发环保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绿色环保发展底色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作者:马瑞艺 周盈 舒畅)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