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男,1986年8月出生,现年36岁,现任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公司二级业务主管。参加工作十余年来,他用奋斗书写着青春的芳华,凭着对煤海矿山的一腔热枕,在岗位上演绎着一段段敬业奉献的故事。
2009年,23岁的他瞒着家人孤身一生来到红柳林矿业公司。在别人的眼中,他一度被身边人视作“异类”,带着许多质疑。有同学问他:“本科学历跑来,成天和煤炭打交道,书都白念了”。他笑了笑没说话,在他看来,无论在什么行业,在什么岗位,只要能够体现出个人价值来都是一样的。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发光发热,干不不一样的精彩。
他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走上工作岗位,因为具备一定的学历,他并没有被安排下井,留在了办公室。在适应了煤矿工作生活之后,他提出了想要下井的想法。进入井下后,他沿着工作面一路往里,仔细记录着工作面风筒、管路吊挂的标准、支护的方法和工艺。遇到任务紧张时,他在井下一干就是10个小时,井下的环境,经常一天下来,浑身都是湿淋淋的。
一次井下工作面安装,需要拉移电缆,电缆的粗细有150mm,两千多米长。他身材较为瘦弱,工友调笑说,“你的身板还不如电缆粗呢”。他不在意的扛起电缆,用实际行动告诉工友“小身板也有大能量”。工作结束后,工友纷纷给他竖立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个“好后生”。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入矿第一年,便被评为年度优秀员工,在所有人中,他是进步最快的。
参加工作第二年,他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的入党申请书这样写道:“我希望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党旗引领下砥砺前行。我读过许多优秀党员的事迹,我想像他们一样……”这是他的目标,在工作中他始终高标准要求自己,无论干任何事力求做到最好。下班回到宿舍,他仍然惦记着领导交办的工作该怎么落实;今天的工作有没有什么疏漏。“扑下身子、埋头苦干”,这是同事对他的深刻印象。整整十年,他扎根掘进一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工作之余,他也爱好写作和摄影。煤海见书香,在他的宿舍里,摆放着一屋子的书。他说:“写作可以陶冶情操,经常一写起来就忘记了时间,也能给他带来获得感”。由于在这方面有所专长,他被调入党委工作部,负责新闻宣传工作。
他深知:再好的新闻,如果不为外界所知,那么也只是留在电脑的数行字;再好的成绩,如果不加以宣传,那么也是孤芳自赏的一枝花。为此,他努力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立即快采快写,能今天写完的绝不拖到明天。同时,他还负责公司照摄像、视频拍摄剪辑等工作,经常牺牲休息时间,白天下基层采访,晚上加班撰写稿件。每逢重大活动,他总是脖子上挂着照相机,肩膀上扛着摄像机行走在矿区。在红柳林矿业公司办公楼深夜,总是亮着一盏灯。
得益于此,他所采写的新闻报道总是见人见事,能够深刻的反映出煤矿工人的工作实际,获得了大家的点赞。他负责撰写的《打造首个井下新鲜空气矿井的红柳林探索》《以担当作为书写“六稳”“六保”优异答卷》《共同战“疫”进行时》等,先后被《中国能源报》《陕西日报》《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平台采用。仅2021年,个人累计对内发稿190余篇,对外发稿180余篇。其中,国家级媒体10余篇,主流媒体100余篇,市级媒体50余篇,中国矿业报、中国煤炭报、中国能源报等行业媒体20余篇。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在新闻工作领域获得了多项荣誉。但在他看来,荣誉只是一时的认可,他还需要继续努力,做出更多的成绩。
他的工作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对待起工作来,他总是有一颗严谨细致的心,和一种一丝不苟的韧劲。这是周围大多数同事对他的评价。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却辐射出强烈而持久的光与热。这一切,皆来自那颗勇于拼搏、勇往直前的奋斗决心。他让人意识到,在青春年华中,应该始终保持勇攀高峰的精神,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