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王怀春时,已经快上午十点。外面的雪刚停,带夜班洗完澡不久的他,眼睛里充满血丝,眼睑处残留的煤灰像画了道眼影,头发还未干透、冒着丝丝热气,略显疲惫的他走起路来却虎虎生威。听着他的故事,给笔者留下了说话快言快语,做事雷厉风行,意志坚韧不拔的深刻印象。他就像一块“黑金”,从骨子里熠熠闪光。
开上新集公司的第一台综掘机
1993年3月26日,王怀春从谢一矿来到即将投产的新集一矿,由于有着多年的井下工作经验,便被分配到新集公司的第一支综掘队—综掘一队,并担任生产班长。
当时煤矿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进尺只能靠人工放炮、风镐挖煤、铁锨装煤、矿车运输等相对落后的生产工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矿上决定引进综掘机,经过层层选拔,老王和其他10位工友被派往南京晨光机械厂进行综掘机司机培训。
培训期间,他们白天就泡在车间里,一遍又一遍钻研着操作技巧,晚上参照图纸和书籍了解设备构造,摸清设备性能。大家就像上足了劲的发条,有使不完的劲。按老王的话说,“也没别的想法,就感觉不好好干,对不起公司的培养。”
该厂的老总感叹,“你们新集人都特别能吃苦受累,但从不叫苦喊累。”
没过多久,公司的第一台综掘机,从厂里组装好拉到了矿上。大家围绕着这个“大块头”,你看着我,我瞪着你,愣是没一个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老王彼时还是“小王”,初生牛犊不怕虎,想都没想就举手示意让他来。
“坐在驾驶位上,手触碰到操纵杆的那一刻,即使所有步骤早已烂熟于心,手指尖仍不自觉地颤抖。”王怀春讲,“那是荣耀,更是沉沉的担子。”
为了给“七一”投产做准备,矿上给队里分配了许多新工人,队里另外两个班长不想要年轻人,觉得他们没有工作经验又年轻气盛容易挑事。队长于是找到王怀春说道,“你们都是年轻人好沟通,都放到你们班,给我好好带。”
“怎么带?”
王怀春的回答只有一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再加上处事公平,队伍不愁带不好。”
凡是出力最多的地方,王怀春都带头上,不论是打眼放炮还是支护架棚,样样拿得起。400米的12°斜巷上山,3.65米的工字钢梁,一头放到水管上,一头放到皮带上,只见他一哈腰,扛到肩头就往上爬。大家见状,抬着3.15米的架腿子,嗷嗷叫地跟着往上爬。
那个时候,队里每月都搞三班评比,王怀春带领的班始终是“一等班”,成了全矿闻名的“青年突击班”。随着装备水平和队伍素质的提高,综掘一队进尺水平突飞猛进,更是在“9371”投产大决战中创下千米进尺的纪录。
采煤战线上的“救火队长”
1995年8月,王怀春在新集二矿综掘队任副队长,后被调至综采队工作。初来乍到,队长也犯愁把他安排到什么岗位合适。为了能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王怀春主动请缨,从工人岗位干起,从基础操作学起。
端头回过柱子、转载机前拉过机尾、两巷回过棚,维护过皮带机、开过采煤机、干过支架工……,“林林总总”采煤专业工种几乎都干了一遍。
“父亲经常用他的切身体会教育我,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要想进步得快,就不能怕吃苦,怕多干活,活干得越多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成长得也就越快,只有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才能经得住任何困难的考验。”儿子王玉龙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由于表现突出,2000年3月,王怀春被调任至新集二矿综采二队任队长。
2004年10月份,2813工作面在施工至距切眼535米处遇到落差11m的正断层,由于工作面本身就是大倾角综采工作面,又受该断层影响,工作面50#架以下煤层坡度更是达到40°以上。前任综采队无法打开被动局面,综采二队临危受命接手该面。
面对大断层坚硬的石头,王怀春总觉得石头不是摆在他面前,而是压在他心里。特殊的地质条件导致回采期间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急剧增加,支架倾倒、采煤机割煤困难、刮板运输机下滑、矸石煤块滚落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解决。攻坚难度之大,在公司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就连一贯善打硬仗的综采二队干部职工也倍感压力。
为了能尽快过断层,王怀春带着管技人员认真分析工作面地质条件,拿出了两套技术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工作面直接推进通过,但是技术难度大。第二种方案是工作面跳采,顺煤层走向施工90m的新机巷,躲过断层区域,但是预计停产35天。大家都觉得第二种方案更稳妥。王怀春深知2813工作面直接关系到全矿职工吃饭的大事,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停产,硬着头皮也要上马第一套方案。
打硬仗,职工士气是关键。“上班工人踩着党员的脚印走,下班党员要踩着工人的脚印走。”是那段时间王怀春常跟党员干部说的话。面对种种困难,工人们怨声载道,有抵触情绪,甚至出勤率也开始下降。为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充分激发出来,作为队内的“掌舵人”,王怀春每天坚持与职工们奋战在一起,并要求全队的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的生产任务中亮出党员身份、冲锋在前、担当实干。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及时调整队组工资政策,细化每过一次头、过一次尾的班工分,将调整支架度数、出煤数量、割煤刀数与奖金挂钩,全队上下积极性高涨,班班比着干。
工作面坡度大,支架防滑、防倒是关键。为解决这一关键技术难题,王怀春带领队班子在工作面三班倒、连轴转,画图纸,做计算,饿了就吃班中餐,累了靠着煤壁就地休息。在吸取前任综采队的教训和科学系统的分析后,最终决定在65#架四连杆上安设一个支架防倒油缸,利用油缸和链条牵引下部支架,使下部支架前移时能有向上的力拉住支架,成功解决了支架防倒问题。
“我最喜欢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这一角色。”王怀春向笔者说道,“在煤矿搞生产,经常要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必须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和面对困难敢于亮剑的勇气,才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12月30日,在全队干群的不懈努力下,断层顺利推过,由此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1168.64万元,并探索实现了大倾角综采面过大断层的技术先河,为今后类似地质条件的机械化开采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年,王怀春被公司评为2813工作面最佳管理者,更是荣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采煤队长”荣誉称号。
用“匠心”打造“良心工程”
王怀春始终谨记李方文老总对他说过的话,“作为队长,你的站位一定要高。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学会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和定位。”
2016年10月至今,王怀春担任刘庄煤矿综掘五队队长。多年来,每次工程进点前,他都会从成巷作用出发,来安排施工方案、制定施工措施,打造既好看又实用的掘进工程。
2023年6月,综掘五队接手矿重要掘进头171107风巷。鉴于在施工171106风巷时的优异表现,矿上对他们施工171107风巷也是期望值拉满,要求每月进尺量不低于300米。
171107风巷后期将作为进架通道,从事多年综采的王怀春对支架的宽度、高度都十分清楚,深知这条巷道必须够高、够宽、够坚固,才能让进架更顺畅。但是,通过前期巷道准备时,王怀春发现,171107沿空掘巷煤柱薄,仅有10米,必须对煤体进行喷浆、注浆,而且要厚喷,否则巷道两帮来压,从长远考虑会影响工作面回采。老王跟队管人员说,这事没得商量,必须不打折扣喷注浆。
“同样是铲底,别的队伍20分钟能干完的活,我们队30分钟才能干完,多出来的10分钟,王队要求我们把底铲得足够高,同时脚丫子必须全部补齐。”该队综掘机司机黄本柱说道,“当时我们不太理解,现在看来,虽然麻烦,但是巷道一次成巷,没有变形,后期不用干返工活。”
矿长年福田在生产平衡会上讲,“综掘五队负责施工的171107风巷工程质量,等于给矿上节省了一支50人的巷修队两个月的工程量,大家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以后谁干沿空掘巷就要按这个标准干。”
一谈起王怀春,综安二队队长李奎峰便赞不绝口:“老王施工的单轨吊梁好看、好用又安全,不论是平巷、变坡点还是弯道,那都是又平又直,在171107风巷打运大件既出活又安心,我们队单轨吊司机更是亲切称之为‘能跑高铁的单轨吊梁’。”
走在171107风巷你会发现巷道的单轨吊梁一眼望去又平又直。在王怀春看来,单轨吊梁的施工是隐蔽工程,更是良心工程。锚杆生根不牢固,在进尺打料期间或许不会出问题,一旦进架安装时候顶板来压,后果不堪设想。
王怀春在班前会反复叮嘱施工人员不能抱有一丝侥幸心理,在打锚杆时必须生根要牢固,而且要打加固锚索,保障梁子不下坠。为让单轨吊梁又平又直,他通过现场跟班“写实”,研究出一套让单轨吊梁施工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即利用缠绕上钢绞线的绞盘,从激光点拉条通线,在锚杆锚索打眼处点眼,保证单轨吊梁平直。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如何提高工效成了新的难点。为了提高工效,老王到掘进提效进步最快的综掘队连续跟班,学习高效快速掘进的新举措、新工艺,找出制约本队掘进效率的卡点、难点、堵点,研究制定优化生产组织和环节可行性办法,破解掘进提效瓶颈。
在全队干群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全队总进尺达2816米,位列全公司第一名。
采访的最后,笔者问王怀春队长,能不能用简短的话语来概括这么多年的煤矿生涯。他嘿嘿一笑,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乐在其中”。
在新集这片热土上,有许许多多的“王怀春”,这些人把青春奉献给了煤矿,把岁月留给了流年,他们是矿区的点点灯光,平凡的默默无闻,却成就着这里时代的变迁;他们就像一块煤炭,可以在地下湮没万年默默无闻,也可以在烈火中迸发出炽热的生命之光。(陆 刚)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