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全脑教育,让生命成为一本有灵魂的书

企业报道  2016-10-27 10:37:35 阅读:
核心提示:“一上学就要学写字,只有用手握住笔的最底端才能用得上力,但这样,手指会挡住所写的字,只有把头歪下去,才能看得见。”光看教育部新上任的副部长沈晓明的这一句话,我相信他是了解孩子的,教育只有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才可能枝繁叶茂。

Keylight(中国)全脑学院院长吴恒莉

  Keylight(中国)全脑学院院长吴恒莉

  看到教育部副部长沈晓明的一些观点,热血沸腾。沈部长的一些观点和我所从事、推广的全脑教育主旨不谋而合,沈部长指出:“要教育好孩子,教育界要认同生长发育规律是重要的教育规律。”对此,我深有感触,任何违背生长规律所进行的教育行为无异于拔苗助长。

  从事早期教育的人都知道幼儿是通过五感来了解新事物的,即看、听、摸、尝、闻。五感直接促成幼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如果幼儿在发育过程中,一味受到限制,过度受到保护,会使幼儿大脑神经系统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从而导致幼儿出现感统失调症。现代医学充分证明,大脑的聪明程度取决于脑刺激所形成的“脑突触”。换言之脑突触越密集,大脑越聪明。可见满足幼儿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对形成大脑突触大有裨益。我们有些家长却偏偏违背规律,将幼儿关在笼中如同金丝雀般圈养,殊不知对幼儿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还有些人会将物质基础作为培养孩子的第一准则,认为吃得好、穿得好、去各种高大上的场合是最好的体验式教育,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开发。殊不知脑医学专家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越是发达富裕的地区,其人均大脑发育水平明显低于落后、贫困地区的人们,由此可见,对大脑的教育天然屏蔽功利和世俗。

  2010年7月6日的暑期上海市校长培训班上,沈晓明以“一个儿科医生眼中的教育问题”为主题做了开场报告。其中的一些观点非常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他提到“给孩子贴医学标签要慎用”。同时指出老师容易给学习不好且调皮捣蛋的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而这些被贴上标签的孩子真正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只有30%。据了解,在多动症患儿中,60%是老师而非医生首先下的判断。这组数据暴露出的问题非常严重,搞教育的人都知道被贴上各种问题标签的孩子其中相当一部分真的会向坏的标签延伸成长,受潜意识所使。脑科学界已经承认意念力,即精神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事有所成。”究其原因,是我们大脑潜意识区所发出的神秘讯息所致。

  全脑教育是基于脑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育方法论,其主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和所有优秀的教育体系一样,其核心也是“心灵教育”、“爱的教育”。通过对大脑的科学认知,我们发现大脑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好的刺激有利于大脑突触的形成,而好的刺激指的就是与“爱”相关的一切美好事物,例如赞美、鼓励以及优美的音乐等等。相反那些带有伤害的负面信息,大脑会自动屏蔽,形成壁障区,不利于大脑突出的形成。在我们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的时候,无疑给孩子心灵植下一粒坏的种子,久而久之,它也会生根、发芽、结出恶的果实。

  有很多教育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很多名人在少年求学时顽劣不堪,遇到名师指点,终成大师、大家。因此教育的前提就是爱,爱学生、爱孩子,你会接纳他,发现他的可贵之处,才能够给予他所需的一切。没有这个基础,一切为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每一次尊重与宽容,都会使学生终身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也有人指出:“孩子的自尊心如同早晨树叶上的露珠,轻轻一抖,他就会滑落。”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给孩子乱贴标签,如果要贴也要贴那些有正面积极引导作用的标签。沈晓明一针见血地指出“老师倾向于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这是在推卸教育责任。”

  在这份报告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让孩子每天多睡一小时。”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孩子从6岁,也就是读小学的那天开始,睡眠就不足了。沈晓明指出,睡眠不足会导致儿童肥胖,也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睡眠关乎着孩子的健康问题,睡眠不足导致的问题一目了然。然而中国目前教育的实质是,孩子的睡眠和玩耍时间越来越多地被课业和课外辅导所侵蚀。长此以往,暴露出的健康问题比比皆是:精神萎靡、青少年在运动中出现猝死、过度肥胖导致的各种不适等等。改变学校的作息时间和减轻课业负担是保证学生睡眠的有效措施。人生是一条何其漫长的旅行,年幼时如果不能扎下厚实的身体底子,未来拿什么拼搏。沈晓明感叹:“我们的孩子读书读得太辛苦了!”这是一个医学专家给出的良心呼吁,他很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因为健康是第一位的,健康是所有零前面的那个一,没有前面的那个一,后面的多少零都没有用!他经常和教委的领导讨论:“在这一轮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我们要有一点硬措施,保障学生每天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使得他们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健康地成长。”拔苗助长的道理我们都熟知,中国目前的教育形式就是如此,让孩子透支睡眠,透支健康,透支各个年龄段所应该有的欢乐,为的只是应付题海和试海。完全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本末倒置。

Keylight(中国)全脑学院院长吴恒莉

  前两天,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季“Keylight全脑之星”总决赛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大家在惊叹于孩子们在速记、逻辑、辨识度等方面取得的惊人成绩时,也为所有参加过全脑培训的孩子在赛场上表现出的自信、沉稳、高专注度所吸引,这些选手最小的只有3岁,最大的不过5岁,可他们所传递出的种种沉着冷静令在场的大人自叹弗如。诚如以池江老师为首的全脑潜能开发专家们所言:全脑课程是在科学、严谨、遵从孩子天性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次大脑开发潜能训练,孩子在课堂精彩的游戏互动中可以轻松掌握海量信息,这个过程是愉悦的、轻松的,而不是填鸭式的被动和死记硬背。很多参加全脑课的家长都诧异为什么孩子在众多的兴趣班中唯独对全脑课情有独钟,吵着闹着要上课。不论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眼中多调皮捣蛋的孩子走进全脑教室,都会表现的安静、专注,神奇之处就在于全脑教育是基于脑科学认知基础上,以婴幼儿大脑发育特征作为严格的教育区隔划分而实施的科学教育,举例而言,一岁孩子的课程只适合一岁,两岁孩子的课程也只适用于两岁的孩子,绝无大而化之的空泛教育内容,精准、精确、严谨,始终贯穿着科学精神,这是全脑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体系的独到之处。

  一谈到科学很多人会质疑全脑教育的趣味性,然而凡是接受过全脑教育的孩子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轻松、愉悦、接受知识的灌输丝毫没有枯燥、乏味感?为什么呢?因为一堂五十分钟的全脑课贯穿有15-20个环节,一个环节3-5分钟,环节之间衔接非常紧凑,以便更好的集中孩子注意力,丝毫不会让孩子产生懈怠和乏味感。课程重在强调“玩”,让孩子在独特的“玩”式教育中充分发挥孩子自身能力和满足好奇心,拥有优秀的思维方式,提高EQ、IQ。这样在轻松、愉悦状态下进行大脑训练的孩子,无论在专注力、记忆力、思考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年少立志”,少年求学是毋庸置疑的硬道理,关键是怎样学、如何学。如果是以透支孩子健康为代价的学习方法,那么我坚决反对。反之如果以爱心教育、全面塑造人格的学习模式我会给予大大的掌声。而我只所以选择全脑教育,正是看重它对人的大脑的综合性培养,不仅仅是包含了左脑和右脑平衡开发的内容,同时也是对智力和情商的综合培养。全脑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通过心灵教育培养心地善良的孩子,通过才能开发培养才华横溢的孩子,通过爱心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

  沈晓明在谈话中感同身受道:“对家长,我今天不是作为副市长,而是作为儿科医生给他们一点劝告,教育孩子,要有一点平常心。”作为全脑教育的践行者对此我给予高度认。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可我们太多的家长将教育嫁接在争第一、出人头地、找工作、挣大钱的功利主义上,从而扭曲了教育的模样,用世俗的衡量标准绑架了教育。一度我也曾看不清教育的本来面目,但是在接触到全脑教育之后,我明白原来教育只是教育,接受全脑教育的孩子从不攀比、如果要比也只是和昨天的自己比。心中有他人是全脑教育所给予孩子的精神盛宴,让孩子明白自己原来可以更优秀、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全脑教育,那就是:一个让自己内心更强大、更美丽的体验过程。

作者系Keylight(中国)全脑学院院长:吴恒莉  

更多专题
能效门槛困惑的制约

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如何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无疑是一个考验。

“信骚扰”的背后

小区业主、工商企业主、职业经理人、新购房业主、车主、手机大客户、公务员、保险以及银行贵宾、房地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