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语
地处鲁西南、始建于1987年、从一家地方小炼油企业起步的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在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湘平的带领下,强管理、改体制、增投资、上项目,在短短6年时间里,筹集资金30多亿元,以超常规的膨胀速度,走出了一条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之路,并于2007年一举跨入“中国企业500强”,填补了菏泽企业的空白,成为区域经济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组数据诠释了东明石化从2002年到2007年6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李湘平上任之初的2001年,东明石化的销售收入只有6.74亿元、利税1902万元,亏损1356万元。自此企业快速发展,2001到2007年期间,原油加工量由26.14万吨增长到207万吨;销售收入由6.7亿元增长到100.6亿元;实现利税由0.19亿元增长到8.7亿元;实现利润由-0.14亿元增长到4.8亿元;上缴税金由0.49亿元增长到3.88亿元;资产总额由5.6亿元增长到40亿元。在他担任东明石化董事长期间,累计完成原油加工量961万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9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29亿元;累计实现利润15亿元;累计上缴税金15.3亿元,资产总额净增加了34.4亿元,为东明县乃至菏泽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湘平带领东明石化人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他本人也先后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获得全国及地方各种荣誉近百项。
东明石化在工业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地区,为何能够脱胎换骨,一鸣惊人呢?带着诸多疑问,笔者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湘平进行了走访,有了如下一番对话。
笔者:李董,首先祝贺你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据说,在东明县有史以来,你是第二位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位全国劳模,请你谈谈感想。
李湘平:能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心情非常激动。我只是在党和组织安排的工作岗位上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党和组织却给了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深感自己还需继续努力,以报答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厚爱。我认为,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东明石化的全体员工、属于东明县人民。
笔者:我在您办公室看到了中共菏泽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光为您题写的条幅:“黄河岸边创业人”。自你任东明石化董事长以来,个中艰辛可想而知,请您谈谈上任之初的情形。
李湘平:我是2001年10月出任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的。当时石化市场跌荡起伏,炼油企业难以为继。虽然东明石化当时也是菏泽市的利税大户,支撑着东明县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内部机制不灵活和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等诸多因素,特别是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冲击,使东明石化在2001年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企业跌入历史最低谷。如何使企业重振雄风?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使我备感压力之大、责任之重。
笔者:那么,您是从哪里入手的呢?
李湘平:当时我思考最多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企业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了寻找答案,我于2001年11月中旬带领公司决策层来到胶东地区,现场感受东部企业快速发展的节奏。通过一周的考察、深思,我们认为:东明石化不是缺乏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和优势,而是没有摆脱国有企业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理念、发展思路明显滞后。归根到底是思想不解放、观念太陈旧,员工头脑中有一堵“守旧摊、吃老本”、不求进取、因循守旧的思想壁垒。这是东明石化的根本问题和症结。
笔者:据说,您在学习考察回来后,迅速在集团内开展了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李湘平: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史,惟有把思想的问题解决了,才能谈生存、谈发展。所以,我决定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2001年底,发动全体员工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深刻彻底、触动灵魂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从高层领导到一线职工,找问题、挖根源、谈观念、论发展,企业内涌动起一股“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思想洪流。可以说,这次大讨论成效很大,员工深刻认识到,不发展、慢发展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灭亡、淘汰。通过这次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想问题,在随之的后续工作中,东明石化发展主题越来越明确、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
笔者:思想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呢?
李湘平:当时,我们的基础差、底子薄、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不够,如何尽快发展起来,实现能力上的突破是关键。我提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于是,针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公司党委、董事会广开言路、广纳善言,在2002年初和年底两次召开“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聘请12位全国顶级化工专家组成智囊团,研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专家建议,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发展战略: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为重点,以精细化工为最终发展方向,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最终目的,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加快新产品的开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快速完成企业转型,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在借助“外脑”的同时,我又从技术岗位抽调1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组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研究国家产业政策,与高等院校建立紧密联系,加快新项目开发力度。
可以说,大讨论活动解决了思想问题、解决了战略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直至今日,我们当初制定的战略还是积极的,还在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发展。
笔者:我查阅了东明石化的一些资料,发现以上举措立竿见影,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李湘平:是的。我们对企业发展思路重新调整和定位后,2002年当年就投资2.8亿元,相继建成了1.6万热电机组、60万吨铁路专用线、10万吨气分、30万吨重油裂解等七大项目,进一步夯实了炼油平台,打破了原料中转瓶颈,为发展大化工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创利税1.4亿元,利润6421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举扭亏为盈。
笔者:听说后续的动作更大?
李湘平:现在回头去看,2002年只是止住了下滑势头,企业获得了喘息时间,为下一步的大发展带来了信心和机遇,也为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攻坚战拉开了帷幕。2003年10月之前,我们又先后建成投产了3万吨聚丙烯、10万吨芳构化、30万酸性水处理、10万立方罐区扩建、6万吨/年产品精制等9大项目。这一系列技改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使企业各套装置更加配套、生产更加平衡、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盈利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尤其是2004年,我们又投入6亿多元,以超常规的速度建成投产了150万吨/年常减压、80万吨/年DCC、15万吨气体分馏、铁路专用线二期、输油管线、3万千瓦热电机组等高附加值项目,并均实现开车一次成功。这些项目使企业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年,重油一次加工能力达140万吨/年,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形成了以石油炼制为基础、以石油化工为方向的发展格局。
笔者:李董,您的这几个大手笔确实令人佩服,现在该松口气了吧?
李湘平:企业存在一天,就有一天的工作任务。我时刻没有想到过休息,我也一直提醒同志们,不要有“车到码头船到岸”的思想。我们在解决了发展问题以后,特别是伴随企业的快速膨胀,我深切感觉到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制越发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笔者:新的课题又来了。
李湘平:是啊!我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激活内部潜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决心大刀阔斧、一步到位、脱胎换骨,建设全新的现代企业。
笔者:改革是个敏感的话题,也是普遍关注的话题,对其他企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能谈具体一些吗?
李湘平: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尽相同,着力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是从精简管理机构“开刀”的。我们把37个后勤行政处室调整为14部1室,将原来的200多名管理干部充实到一线,形成了相对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管理结构,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管理格局。
在改革中,配套制度建设很重要。我们相继出台了定岗定员、竞争上岗等6项人事、用工、分配改革制度和措施。对重要管理岗位实行公开竞聘,选贤任能。对部门领导干部实行了以“年度经营目标责任制、年度经营目标综合评价制、经营风险抵押制、年薪制”为主要内容的“一书四制”管理制度。全员定岗、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真正做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格局。员工收入与效益直接挂钩,岗位工资动态管理,实行“效浮工资”制,使每位员工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为自己赢得更高收入。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管理指标全部量化,层层分解到分公司、车间班组及每个岗位,实施全员目标管理,使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在有效控制之下,真正形成了人人关心成本、关心市场、爱岗敬业的激励机制。
同时,我们还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专业人才库”和“经理人才市场”等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发现、选拔优秀人才,形成了多层次、多梯队的人才资源网络体系,一大批创造力足、责任心强的年轻人走上了干部岗位。
笔者:产权问题是每个国有企业不能回避的问题,你们是如何操作的?
李湘平:产权是企业运行的体制基础。我们按照国有资产有序退出的指导思想,分批对3套新建项目和原油运输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对国有资产进一步重组,让其发挥最大的效能,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产权格局。
笔者: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一定有一位杰出的领头人。企业家的才能、素质和眼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东明石化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条真理。
李湘平:企业家的素养确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支团结有力的员工队伍。成绩是大家的,而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我举个例子:2002年6月份,我们对30万吨重交沥青和20万吨催化裂解两套装置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员工中募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短短15天内公司员工共募集资金3700万元,大大超出了预期目标。当问起大家踊跃募股的原因时,员工们自豪地说:对企业的远期发展充满信心,对新一届领导班子也包括对我个人的领导能力充满信心,员工们深信他们的投入一定能带来丰厚的回报。这是员工积极募股、支持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笔者: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员工们对你的敬业精神佩服有加。谈到您为在一年内搞好7大项目建设,把自己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公司离家只有几百米之遥,却常常一个月顾不得回家一次,整天吃住在办公室,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的第一线,即使去省城济南出差,也常常是当天往返。还谈到您由于工作压力太大,积劳成疾,患上了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但是从没有放下繁忙的工作去医院做系统治疗。儿子上学,您没管过;妻子生病,也顾不得去照看一下;就连母亲病故时,你仍然奔波在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的途中。为鼓励员工们入股,筹集项目建设资金,您第一个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还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入股,支持企业建设。这些事迹太感人了。
李湘平:人一辈子能干点事业的机会不多,既然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就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企业,我毫无怨言。在与员工们一起奋斗的日子里,我与工友们建立了兄弟姐妹一样的感情。我热爱企业,更热爱每一位员工。至于我自己付出一些、牺牲一些都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可骄傲的。
笔者:您作为一个企业家的高尚情怀感染了我,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自您任职以来,员工工资待遇增长近两倍;即使在项目建设资金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仍然积极改善员工生活居住条件,挤出相当资金建设住宅楼,增加员工住房4万平方米,并安装了暖气,实现了冷、热水分供,建设了企业电视台、图书馆、运动场,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对您的这些做法我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李董,下面我们把眼光转向企业外部。请您谈谈作为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精神。
李湘平:我认为,财富是属于社会的,只有把企业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下去经营、思考,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价值。这些年来,我们公司新增社会就业人员980人,安置退转军人300余人。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关心社会发展状况,要有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尽最大可能参加社会捐赠活动,先后出资500余万元,在灾区重建、城市建设、困难学生和社会残疾救助等方面给予尽可能大的帮助。我是菏泽市慈善总会的初始会员、东明县慈善总会荣誉会长,还是山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的“见义勇为爱心大使”,我要对得起社会和人民给予我的荣誉。
笔者:您一直是省、市、县人大代表,还被授予了“山东省优秀人大代表”的荣誉称号。这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众望所归,谈点这方面的感受吧。
李湘平:作为人大代表,就要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责任,就要积极参政议政,及时参加各种视察调研活动。原来我作为省人大代表小组召集人,组织代表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写出专题调研报告。5年来,在省、市、县人代会上共提出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50余件,发挥了一个人大代表应有的作用。
笔者:时间过得真快,从您上任算起,六七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东明石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不断进步,给大家报报喜吧。
李湘平:时光荏苒,时不我待,我感慨很多。2007年我们在经过几年的蓄势积累后,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6月份5万吨二甲醚项目建成投产;7月份获得了国家商务部批准的成品油批发资质,彻底改变了建企20年无市场准入资格的历史;9月1日集团公司成功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实现了2002年提出的“3至5年进军‘中国企业500强’”的战略目标;9月26日恒昌公司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打开了一条跨越南海的“黄金”资本通道,开创了集团公司资本运营的新纪元;年能力1000万吨的“鲁南液体化工原料输送工程”顺利立项,打开了一条连接东海之滨的“乌金”物流通道;投资6.5亿元的离子膜烧碱项目竣工投产,集团公司迈出了“化工转型”战略的关键性一步;年600万吨炼油扩建、120万吨催化裂解、100万吨加氢、制氢、30万吨石油焦制甲醇、15万吨/年PVC等一批项目稳步推进,顺利通过专业评审和立项备案。2007年完成原油加工量20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0.6亿元,实现利税8.7亿元,上缴税金3.88亿元,各项经济指标稳居菏泽市工业企业首位,实现了菏泽工业发展史上的新突破。我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体评价是大事多、喜事多、亮点多;来之不易,可喜可贺。
笔者:李董,今天我们回顾了过去的艰辛和辉煌,也请您为我们描绘一下东明石化的美好明天。
李湘平: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还需继续努力。”发展得越快,越要经常反思功过得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今后,我们将紧紧抓住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建设“鲁西经济带”战略的大好机遇,继续加大投资,加快发展,在集团公司成功入围“中国企业500强”、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和坚持“油化并举,油气互补,努力发展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的战略方向,立足炼油平台,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化工转型,实现持续发展。
在未来5年里,我们将努力实现项目建设投资80亿元、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50亿元的“855”目标;大力实施年50万吨氯碱化工、年100万吨煤化工、年1000万吨炼油的“511”工程,力争实现“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企业500强,力争3—5年位次前移200位”的第二个中近期奋斗目标,将东明石化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的特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实现东明石化的再次腾飞!
结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李湘平获得的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优秀省人大代表、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山东省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山东省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背后,是李湘平和全体东明石化人的无穷智慧、无私奉献和无畏拼搏!东明石化已经成为菏泽工业的一面旗帜,李湘平也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榜样。东明石化在李湘平的带领下,正锐意改革创新,全心谋求发展,以构建“和谐东明石化、绿色东明石化”为宗旨,继续书写着新的、更大的辉煌!
曾国藩身边有位薛福成,常说一句话,“夫天下之事,运之以才,而成之于财力。若财力不裕,纵才力虽宏无所用...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七工程有限公司属国资委在赣企业,成立于1971年,是一个集桥梁工程施工,钢桥梁、钢结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