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商业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访谈 >> 正文

人物专访|文广:现实与幻想的诗意图像

企业报道  2020-11-25 11:22:22 阅读:3176


  新浪收藏

  ARTIST·WEN GUANG

  艺术家·文廣个人专访

  Poetic images of reality and fantasy

  编辑 · EDIT / ©RoSAN

  艺术家 · ARTIST / ©Wen Guang

  发行推广 · LSSUANCE OF PROMOTION / ©AnArtSpace

  11月14日,艺术家文廣的个展将于lSGO GALLERY(上海)举行,展览将展出其新作品17件,与此同期,即11月15日,文廣的十多件近三年作品将在西安当代美术馆亮相。本回展览将以“双城联动”的方式成为艺术家文廣近二年以来的一次作品呈现,有鉴于此,带着对创作的问题与思考,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青年艺术家,一同了解其作品背后的故事。

  --- 现实与幻想的诗意图像 ---

  吕豪:为什么本次个展以“象征”为名?

  文廣:这都是从我作品气质提取出的一些词语。我的作品信息量比较大,冷军老师说我“创作上是属于非常费脑子的一类艺术家”。我作品中包含了诸多隐喻和很强的虚幻感,对作品的思考跟我的兴趣爱好一样,跨度比较大,与我自身性格气质也比较匹配。

  吕豪:2020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对很多人、很多行业来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本次双城展览作为疫情后的首展,你的创作中也有反映这场疫病灾难的题材,你觉得疫情前后带给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文廣:我家住武汉这边,有一些作品也是疫情期间在家里创作的,过年期间隔壁邻居就有被救护车拖走的,死亡对于我而言就近在咫尺。春节那段时间里,想的问题也特别多,思考的东西很乱、很复杂。疫情让我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更为深刻,洞察也会更加敏锐。但是就群体的记忆伤痛本身而言,人的本性是很健忘的,疫情后这种改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

  吕豪:新作《从祭祀到神话》的两张系列作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涵?

  文廣:艺术的感知需要通过形象,而形象是非逻辑性的,不理智的。这组作品的灵感来源取自古希腊神话里面的人物,我的思想启蒙很大程度上是阅读古希腊的哲学书籍。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那个年代创造了很多伟大的文化思想,直到现在对当代社会也有很深刻的意义和启示。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过死亡这件事,所以对宗教和神话有一种特殊情感在里面。

  吕豪:这组画表现出一种幻灭的色彩,你又提到了神话和宗教,这里是否蕴含着一种类似信仰崩解的隐喻?

  文廣:黑格尔把艺术看作一种绝对的精神知识形式,也就是宗教和哲学的认知形式,在古代它承担了宗教象征的功能,在我看来宗教和神话又密不可分,艺术是有关理念的认知形式。社会的过快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拨人精神的缺失、信仰的崩塌,但同时我们又很难去准确地定义社会的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任何事物都有成长和消亡的一个过程。

  艺术家文廣上海个展:象征 展览现场

  吕豪:在你的作品中,画面的视角似乎总是隔着一层带着水汽的玻璃,为什么想这样去画,作为观者又该怎样解读这种艺术效果?

  文廣:柏格森说“生命本身是超越时间的一种灵性存在”,我们生活在记忆与幻象的一个世界里,什么是现实?什么又是梦境?我们的记忆又会有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我迷恋于这种模糊不清的地带。

  吕豪:和我们聊聊《二月物语》这件作品?

  文廣:2020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好几场大的劫难,人类近乎面临着一场浩劫。今年上半年,中国很多地区都经历了连续暴雨,导致很多城市遭受了洪灾。疫情加上暴雨,使得人们被禁锢在家无法出门,很直接地令我内心产生焦虑和恐慌。

  吕豪:作品《红》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红十字会”的意象,这个系列又有着怎样的创作背景?

  文廣:这组作品是在疫情初期创作的,当时的武汉被认为是疫病的聚集地,由于疫情来势太凶猛,各种社会救助物资都涌向了武汉市相关部门,武汉红十字会当时一下子“爆仓”,然而与此同时,网上又爆出武汉红会在各种管理上的漏洞和丑闻事件,因此创作了此作品。

  吕豪:在你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你也一直在践行着“思想知觉化”这样一个主旨的探索,那么在你看来当代人或者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最直观的问题是什么?

  文廣: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我觉得可以用两个词可以概括,“精神与物质”,因为中国社会发展太快了,特别生活在都市的人,被高强度的压力和物欲驱使着,好像只要你进入其中,就会被其中的游戏规则牵着走,以致无法驻足,进而导致精神生活出现高度缺失和危机。我的作品应该是当代人情绪、精神的一种写照,在创作上,通过自我的感知,在历史与虚幻,现实与梦境,抽象与具象之间不停地切换。

  吕豪:对于当代绘画的现状,现在有些人倡导“坏画”的理念,你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文廣:所谓的“坏”无非就是一种无意识的重塑,解放一切既有的经验技术和思想观念,追求一种“自由和通达”的境界,它和抽象表现主义所追求的都是一种内在逻辑。“坏”和“好”从来不是绝对的,艺术史也需要不断有“新鲜的面孔”出现,各种风格流派追求的其实从本质来说都是一样的。你所说的一些问题具体又指哪些?

  吕豪:这里的“问题”我觉得指向艺术创作语境,以前我们画画受到苏联绘画影响很大,写实、现实主义的传统和训练往往占据重要地位,可能这其中也有个物极必反的因素,就像大家看惯了那些流水线出来的网红脸也会审美疲劳,提倡坏画或许也是一种重归创作的“自然”,对创作“模式化”的一种松动。

  文廣:中国文化里,自古有“贲极返本”的说法,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定律。

  吕豪:你觉得面对当下这样一个艺术生态和大环境,一个艺术家需要怎样保持并确立自己的个性?

  文廣:答:大部分艺术家都是属于“学习型”的艺术家,所谓的个性无非也可归类为才性吧。我们又生活在信息高度爆炸的一个时代,作为艺术家难免会受到各种艺术家的干扰或影响,因此艺术家建立一直独立而冷静的判断意识极为重要,建立这种判断意识就需要大量的去试错了,所以只有不断试错中你才能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找到最为适合你的那条路。在这个探索的过程,就是自我的不断完善和修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而然的会形成自己独特个性,一切皆是自然而然而已。

  吕豪:眼下有许多艺术家都在进行跨界,尤其相对于绘画这一传统艺术门类而言,装置、新媒体不仅更为时髦,也似乎更能吸引人眼球。艺术与艺术之间的边界日趋消融,这似乎也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相伴而生,譬如艺术的经典价值似乎也在消解,让位给“眼球经济”,你如何看待此类问题?

  文廣:从艺术史的脉络来看,艺术史家们定义现在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为“大观念艺术”或者“后观念艺术”,对于艺术的边界和定义也不断在拓宽,现代社会一切东西都被“消费与被消费”所涵盖,一切只要进入社会系统这个大体系的都可以成为商品,包括艺术。我们也不能老抱着过去的经典不放,艺术不能脱离当下,艺术是另一种宗教。

  文廣,1990年出生于中国湖北,艺术家,北京现代管理大学客座教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工作生活于、上海、武汉。曾在欧洲现代艺术博物馆获得,第十四届ARC国际艺术沙龙大赛奖。参加过多场国内外重要大型展览,作品曾被多个重要机构和海内外藏家收藏。作品善于从现实语境下,提取与之契合的精神性图像。并主张创作要有“思想知觉化”的特征。

  吕豪,艺术评论人、策展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与思想史研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武汉。


更多专题
物探人追抚石油魂举誓建功大气田

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只要提及当年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和中国灭火队赴科威特扑灭油井大火的事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新的起点谋求新的跨越 新的征程承载新...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伴随着春天的脚步,1月28日,韩家湾煤炭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隆重召开,来自各条战线上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在回顾总结2023奋斗成果...

相关机构:
相关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