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敢担当善作为 立誓啃下硬骨头
●李保芳(右二)、李静仁(右一)、陈松(左一)、陈阳南(左二)为尊朋酒业公司揭牌
●茅台集团循环经济产投公司现场会
●循环产投公司规划效果图
■ 本报记者 樊瑛 张建忠 综合报道
生态是底色,发展是根本。为深入践行生态理念,实现绿色发展,2013年10月,茅台集团出资5.5亿元,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循环产投公司),在遵义播州和平经济开发区打造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承担茅台酒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和利用,围绕“酒、气、肥、饲料、农商旅”主线,通过多级利用、多路径循环处理方式,达到茅台酒糟“从土里来,到土地去”的目标。六年来,园区的发展经历了启动、提速、停滞、恢复和稳步向前的跌宕起伏,可谓与诸多坎坷磨难相伴而行。在问题复杂、矛盾叠加的关键时期,茅台集团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总揽全局,准确定位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未来走向,全力推动园区走出困局。具体实践中,循环产投公司坚定不移落实茅台集团党委决策部署,精心科学谋划,统筹协调推进,用勇气、担当和智慧啃下难啃的“硬骨头”,趟过难过的“深水区”,逐步扫清发展障碍,实现了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的浴火重生。在茅台集团即将全面深入开展“基础建设年”之际,循环产投公司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走出发展困境的生动实践,无疑为茅台集团各职能部门、子公司更好贯彻落实党委要求,夯实筑牢发展基础,以实际行动做到“爱我茅台为国争光”, 让“酒香”历久弥醇、“风正”历久弥坚、“人和”历久弥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榜样。
三大主体项目全面投产
尊朋酒业揭牌
12月13日,茅台集团在循环产投公司召开现场会,茅台集团与华昱集团的合作项目——贵州尊朋酒业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至此,标志着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酒、气、肥”三大主体项目全面投产取得阶段性胜利,园区发展重回正轨。截至12日,项目生产翻沙酒已破千吨,园区造血功能逐步成型。
活动中,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保芳,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静仁,播州区委书记陈松,华昱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阳南一同为尊朋酒业公司揭牌。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王焱主持揭牌仪式,茅台集团领导杨建军、卓玛才让、杨代永、刘大能、段建桦、万波,贵州和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赵运洪共同见证揭牌仪式。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示范园自2013年开建以来,就遭遇了诸多的困难与挑战,生产运营曾一度陷入困境,生产的酒、气卖不出去,各项工程进度始终无法推进,设备停运,人员散离,所有的生产工作都处于停滞状态。
为了啃下这一块“硬骨头”,帮助示范园重回发展正轨,茅台集团党委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为示范园重新指派领导班子,多次调研,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替园区把脉会诊、撑腰打气,助园区突围脱困,使得园区生产运营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会上,李保芳向遵义市、播州区两级党委、政府六年以来的关心、指导,以及华昱集团始终如一的坚守表示了衷心感谢,指出,机遇稍纵即逝,不经意间就会溜走,茅台与华昱抓住了这个机遇,这才有了示范园欣欣向荣的今天,这在茅台集团和近几年贵州的建设项目方面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六年的时间,示范园从一开始的热火朝天,到中间的冷冷清清,再到最后的生产有序,前后对比,反差巨大,这说明我们的全体干部员工是埋头干事的,值得表扬,应该为大家点赞。
“最欣慰的是,如今的设备全都运转起来了,绿化、围墙等配套设施建起来了,整个企业有工厂的样子了。”李保芳表示,实现“从土里来,到土里去”,是循环经济的本质,也是该项目的初衷。赚不赚钱不要紧,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要重视污水处理与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废料剩余经济价值,把循环经济综合利用作为一种美好的典范,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此外,在园区的建设方面,资金和进度也一定要及时跟上。
李保芳指出,示范园的未来将会更好,一是因为所有的配套设施都会进一步完善,综合实力会进一步增强,综合的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二是因为该项目一定会成为茅台集团的一个亮点,遵义市的一个亮点,贵州的亮点;三是因为我们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和员工队伍。希望遵义市委市政府和播州区委区政府能够一如既往地给予示范园更大支持,同时循环产投公司也要为地方经济多作贡献,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形成合力,实现共赢。“茅台集团将会全力支持,把循环产投公司培育成一个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李静仁在致辞中指出,投资建设示范园项目,对茅台酒酒糟进行资源化综合再利用,推行“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茅台集团积极响应“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绿色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李静仁表示,回顾这一年多的历程,最大的收获在于项目历史包袱初步解决,发展痼疾有效破解,循环产投公司组织构架、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初步理顺,安全和环保事故有效预防,稳住了人心,打开了局面。
对于明年的工作,李静仁认为仍有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一是充分吸取成立以来的历史教训,牢记前车之鉴,牢固树立合规意识,强化流程管理,严格规范经营管理和决策程序,避免重蹈覆辙;二是保持工作定力和战略定力,绝不能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三是继续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处置;四是不折不扣守好安全、环保两个底线;五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六是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七是加强领导班子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来看,示范园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呈现良性发展局面。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园区复糟酒、有机肥、天然气三大主体项目全面投产,已能全面吸纳并有效处置茅台酒酒糟,初步实现了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二是示范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经明确,新的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除挂牌成立尊朋酒业公司外,近期还将投资约2.8亿元,开工建设仓储物流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三是通过一年多的锤炼,循环产投公司已经培养出了一支团结拼搏、能打硬仗的干部员工队伍,为园区发展积蓄了人才力量。
陈松说,衷心希望示范园能够作为“做足酒文章、扩大酒天地”的强力载体,加快建设,早日让项目达产见效,把蓝图变为现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陈阳南表示,示范园的浴火重生,充分体现了茅台集团领导的睿智与担当,通过近三年的合作,华昱见证了真正的茅台文化与精神。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示范园将会成为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成为人类发展生态文明的一颗耀眼明珠。
李保芳一行还先后现场观摩了园区污水处理站、天然气项目和有机肥车间,实地调研复糟酒、有机肥、天然气的产能、能耗,以及污水直排的标准,并现场品评了新生产出来的基酒。
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集团各子公司的负责人、代表也到现场观摩,共同学习循环产投公司敢于担当,坚决啃下“硬骨头”的精神,以及好的方式、方法,为各子公司下一步的生产经营工作提供借鉴、开拓思路。
茅台循环园区迈入全新天地
走进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有机肥生产现场,一排排刚刚生产出炉的“深沃”牌有机肥整齐码放,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
2020年,茅台酒股份公司有机原料基地的7万吨有机用肥将全部由循环产投公司提供,2020年2月底前需将5万吨底肥运送到各基地的田间地头,4月底前需再供2万吨的量用于追肥。这一笔小小的订单,看似不足为道,但对循环产投公司来说,却是弥足珍贵、意义非凡,这意味着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生产能力和造血功能的恢复。对于循环产投公司全体干部员工而言,机器工作的轰鸣声,比任何音乐都悦耳动听。他们说,这不就是企业发展最本真的状态吗?
此次贵州尊朋酒业有限公司成立揭牌,复糟酒项目全面复产,更是进一步带动了园区各项目统筹衔接发展,引领酒糟综合循环处理结构大框架初步形成,为园区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提供了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复糟酒项目已烤酒约20000甑,平均甑产翻沙酒50公斤,总产量已破1000吨。随着后续酒库、粮曲库、包装车间、质检中心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届时将达到年产基酒1.5万吨,酒库库存3万吨,年包装产能1.2万吨,销售额超5亿元。
与此同时,与中节能合作的生物天然气项目市场出口障碍亦有效破除,生产经营得以保障,实现了有效联动生产。
“酒、气、肥”三大主体项目全面运行,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迈入全新天地,真正实现了茅台酒生产原料“从土里来、到土里去”的酿酒产业链闭合循环。
敢啃“硬骨头”
用发展解决发展问题
正所谓有发展必然有瓶颈、有障碍、有险阻。
作为循环经济行业内的先行先试企业,前期发展中,循环产投公司可谓一直在坎坷磨难、不断试错中曲折前进,在矢志坚守生态底线,勠力践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既收获了成功的经验,其中更不乏探索的艰辛、迷惘与困惑。
投资关系错综复杂,项目建设偏离核心业务,工程项目工作推进不力,发展氛围低沉,产业、资金、项目统筹不匹配,自我发展意识不强、企业自力更生能力薄弱,致使项目建设与生产经营陷于被动,社会各界信心不足,短板与隐忧日渐显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自2013年开建以来,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整体进展缓慢,甚至一度处于停滞、瘫痪状态。
船行中流,不进则退。
2017年8月,茅台集团审时度势,召开专题会决定对循环产投公司系列问题启动问责程序,通过梳理问题清单、现场走访、资料收集查阅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开展问责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领导人员作出问责决定。2018年3月,茅台集团党委果断决策,重新指派循环产投公司领导班子,全力解决园区历史包袱,推动园区摆脱桎梏,再度前行。
一年多来,茅台集团党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研讨会,为园区发展突围脱困把脉定向、撑腰打气;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保芳多次直奔基层,深入循环产投公司一线调研,帮助园区找办法、破难点。在今年1月的现场办公会上,茅台集团党委对循环产投公司重新拟定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并交办打造“茅台最具标志性的企业”和“党风廉政建设新样板”两项任务。
面对党委的嘱托与信任,循环产投公司新任班子亦立即拿出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敢涉“深水区”的勇气,迎难而上。
理清思路、直面问题、说干就干。循环产投公司新班子紧紧抓住“企业只有生产经营才能保持自身活力”这一主要矛盾,牢牢牵住“抓生产项目建设,实现产业驱动”这个“牛鼻子”,开启了生产恢复之路。因为他们深知,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项目的支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短板唯有以发展的手段才能解决、才能补齐。
不到一年时间,即完成了基础建设、设备安装调试、12万甑酒糟收储、高粱基地2万吨追肥供应等工作,实现了自主有机肥项目全面投产,酒糟资源化利用目标得以实现。
从刚接手时的门可罗雀,到如今的车水马龙,其间经历了什么?循环产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世仲这样感慨:“简直是不堪回首”。污染事件不良影响化解,子公司清算注销,生物天然气、生物有机肥项目整合,工程类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群工、维稳有效缓解;园区总体规划历史问题处理,库存基酒消化,征地拆迁遗留问题处理,代工协议解除,逐步扫清园区项目建设障碍……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一座座难以攻克的“堡垒”,历史遗留问题盘根错节、扎堆棘手,任务繁重又艰巨。一个问题,涉及的相关企业、相关方就可能多达数十个,需要谈判、沟通的次数甚至达上百次,其中还不包括无数次无效沟通。“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件事可以让你清清爽爽地往前走。”
唯有创新变革、奋发作为,才能实现新突破取得新局面。在“硬骨头”面前,循环产投公司唯有敢于亮剑,敢于冲破观念障碍,突破固化藩篱,一个一个地攻克,一个一个地破解。他们说,越是问题错综复杂、矛盾相互叠加的时候,越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茅台集团“一盘棋”思想指导下,循环产投公司遵循发展规律,聚焦问题深挖根源、找准症结,迅速根据公司定位,围绕“茅台酒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终极目标,调整园区整体规划;迅速调整产业结构,突破制约循环产业发展的瓶颈,补齐完善配套设施短板,打通产业链条。
尽管千丝万缕,千头万绪,但是,只要人心正、干劲足,方向稳、路子新,就会取得“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抓党的建设,打造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 抓生产项目建设,实现产业驱动;抓环境保护管理,解除环保风险; 抓历史问题处理,扫除发展障碍; 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抓产业产能布局,推进项目建设;抓企业管理,循行稳致远之道。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推进,一个个风险问题整改化解,一项项制度办法出台实施,使得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开始沿着既积极又稳妥的轨道前进,公司上下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在努力前行的过程中,他们真正收获了雨后彩虹。
希望的土地 能量凝聚 万物生长
成效与成绩有目共睹,这背后,隐藏的是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凝结的是茅台人“不等不靠”“不攀不附”的精神价值,是茅台人更加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
如今,阔步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道路平坦,厂房宽敞,生产有序,广袤的田野里,“让酿酒事业更绿色,让百姓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大标语,亮眼夺目。焕然一新的发展面貌,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正在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徐徐铺展。随着今年10月复糟酒、有机肥、生物天然气的全面投产,园区造血功能逐步成型,预计2020年园区营业收入可达3亿元,上交税费5000万元以上,循环产投公司发展进入良性阶段。
事实证明,茅台的循环之路,不仅是发展之路,也是信心的重拾之路。
“现在,我们的发展路子越来越清晰,只要我们瞄准目标,坚定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就一定能实现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循环产投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小农如是说。
风雨多经人不苦,关山初度路犹长。如何拧紧发条,继续集中力量攻克最顽固的“堡垒”,扫清园区发展的最后“拦路虎”?如何抓住机遇,持续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意义更深远的变革?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提品质,树品牌,增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协调发展?都还在进一步考验着循环产投公司的能力。
“硬骨头”不好啃,“险滩”不易涉。在困难、风险、挑战面前,茅台人初心不变,情怀不改,始终致力于让酿酒事业更美好。他们将继续用“敢于”面对、“善于”解决的勇气和智慧许自己一个美好未来,还世界一片碧水蓝天。
未来可期,能量聚集,希望正在这片土地上生长。
2020年,茅台集团将全面深入开展“基础建设年”,循环产投公司激浊扬清、再度前行的实例和经验,必然将在茅台集团上下掀起学习热潮,这种精神,这种作风,这种能量,将激励着公司各职能部门以及子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在实践中敢闯敢干、科学实干,为茅台行稳致远,始终走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贡献力量。
在驻村帮扶的三年多时间里,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摸底子、定步子、立牌子、探路子...
在首战大捷的好形势下,张治民带领他的团队锁定了第二大战役的目标“流转北街二楼孵化商铺,改变无经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