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气氛,热烈啊!”李书谦脱口而出就说了这句话。
李书谦是乳山市驻青岛招商办主任,他对两个月前的“乳山——青岛百企对接会”仍记忆犹新。
时间是7月26日,地点在青岛。由党政主要领导率队,乳山市开展了两年来的第三次“借青”宣传推介和企业对接活动。青岛海尔集团、青岛海信集团等100多家青岛企业以及落户青岛的50多家韩资企业和40多家台资企业咸集于此,与乳山企业就合作投资问题进行座谈。结果,乳山市重点推出的10大产业项目均找到了“婆家”。
有趣的是,从行政隶属关系上讲,乳山只是偏于威海西南一隅的一个县级市,但乳山人说:“乳山是威海的乳山,也是青岛的乳山。”
这种说法正好暗合了山东省“半岛制造”战略的精神实质。
胶东窘境
从地图上看,山东的轮廓恰似拇指向东横翘的右拳:这根拇指的指肚面北,与斜指西南的辽东半岛形成合抱之势,囊纳渤海,囊口向东,吞吐渤、黄二海;其指尖、指背则探入黄海,在东、东南方向上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相望,最近处距韩国仅93海里。
这根东探渤、黄二海的拇指就是胶东半岛。
胶东之于山东,亦如拇指之于人手,足堪称豪。
半岛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拥有全国16%的海岸线和最大的黄金产量。2002年,它以不到山东20%的土地和人口,创造了全省GDP的31.6%、制造业增加值的42%、实际利用外资的65.8%以及外贸进出口总额的71.7%。
海尔、海信、青啤、张裕、双星、三角等一大批知名品牌皆兴于斯。
然而,面对珠三角、长三角的扶摇直上以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决策的相继出台,地处环渤海南端的山东省还是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统计,2004年,山东省经济总量跃过江苏,紧跟广东,荣膺全国榜眼,但人均水平在沿海12个省市中仍相对落后;在1984年全国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胶东半岛占了青岛和烟台两个,并拥有外贸吞吐量居全国第二的青岛港,但整个半岛2004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仍不敌广州一市,更大大落后于北京和上海,仅分别约为后二市的2/5和1/4。
“基地缺乏一个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魏后凯教授说,“长江三角洲有上海,珠江三角洲有香港、深圳和广州,而山东没有这样的城市。”
魏后凯认为应更加强调做大做强青岛。但这个人口700多万、经济实力在山东独占鳌头的城市2004年的GDP大约只有北京、广州的1/2,不足上海的1/3。
实力和知名度不足不仅使胶东错失了许多积聚人气、吸引投资的良机,还造成了另一个严重后果:分别处于指肚、指尖和指背上的烟、威、青三市,都想做“老大”,比着上项目,产业趋同,投资分散,产业集群化水平比较低,甚至有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之嫌。山东省外经贸厅厅长周嘉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干脆用“三足鼎立”来形容这种关系。
山东省省长韩寓群说: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对肩负振兴山东特殊使命的青岛和胶东来说,“三足鼎立”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格局。
遵循这种思路,2003年7月1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炉。
半岛攻略
决策者的目光将胶东与一衣带水的日本和韩国联结起来。
作为山东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胶东半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开放优势明显,有承接日韩两国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和经济技术基础。在“龙头”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将胶东三市联合成一个品牌来规划经营,成了一种明智的选择。
抓住发达国家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正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把胶东半岛建设成为面向日韩、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是《意见》确立的宏大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意见》提出,要改革财税、户籍、土地、市场、通关等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把胶东半岛作为一个经济板块统一规划和建设,搞好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教育3大体系的配套,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食品等5大优势产业群。
按照《意见》的要求,山东省政府成立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促进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青、烟、威三市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具体落实协调“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有关步骤。
山东省翘起自己的拇指,开始面向世界高频率地推介半岛制造业基地,胶东的名号渐叫渐响。
“走到哪里,哪里的企业家就围上来,对山东尤其是半岛制造业基地表现出浓厚兴趣。”山东省副省长孙守璞在媒体面前回忆2004年4月底5月初赴日韩访问时说。那次汉城经贸合作说明会一下子吸引了400多位企业界人士,上演了一场成功的“韩城攻略”。
决策者顺势而动,于今年4月出台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提出将以青岛为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副中心城市,打造“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国际化都市群和面向日韩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形成带动全省、服务黄河流域的龙头区域和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山东全省48个城市中的30个都被纳入其中。
半岛攻略为山东描绘了一幅恢宏的未来图景。
联合之路
魏后凯认为,外商投资、国内投资、民间投资首先要考察的就是地方产业的配套体系问题,它和硬环境、软环境一起构成了地方的三大投资环境。因此,在“叫响胶东”的背后,更具实质意义的是青、烟、威三市在“三驾马车”框架下的分工和协作。
例如,在分工方面,青岛确定重点发展电子家电、石化、交通运输设备、新材料4个龙头产业,培育食品饮料、橡胶、生物医药4个优势产业,提升纺织服装、机械装备2个传统产业;烟台市确定重点发展机械、电子、食品、黄金4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创建中国食品名城和北方黄金饰品交易中心;威海市则将运输设备、电子信息、机电工具、纺织服装和食品医药5大产业群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三市在协作整合半岛资源方面也有所动作。早在2003年11月,三市人事局长就共同签署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人才开发一体化工作机制合作协议,计划逐步建立半岛统一的人才大市场和人事人才服务体系。
2004年9月15日,三市和山东半岛其他五市的旅游局局长在青岛共同讨论并通过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宣言》,决定联合打造半岛城市群无障碍旅游区。
据有关部门透露,三市还将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三市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沟通协调。
但从记者掌握的信息来看,三市的协作大多还停留在口头表态阶段,缺乏操作层面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手段。对“三马”博弈的胶东来说,要让《意见》的设计变成现实,可能还有待时日。
事实上,隶属于威海的乳山市早在2001年就跳出行政区划界限,提出“乳山是威海的乳山,也是青岛的乳山”,实施“借青兴乳”战略,主动“对接青岛、依托青岛、服务青岛”,发展“配角经济”。据李书谦介绍,推行“借青兴乳”战略4年以来,投资乳山的青岛企业已达到78家,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实际投资达80亿元。
“这是大联盟、大协作、大配置的新形式。”管益忻教授对“借青兴乳”战略中的企业对接行为作了高度评价。
管益忻是中国海内外企业家交流中心副主席、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他认为,这种资源市场化协作联盟是一个“由借到接、由二到一、由分到共”的过程,它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资源配置单元、品牌单元、引资单元和产业系统,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这不是什么‘配角经济’!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是主角!”管益忻说。
以生产力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的能力为本,没有不好用的人,只有用不好的人,尊重人的能力就是...
企业文化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发现;是在发现矛盾并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形成;是由自在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