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刘志丹究竟何许人也,在祖国甘、陕的土地上流传着“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的民谣歌曲。
1921年,刘志丹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毕业于黄埔军校,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5年9月15日毛泽东同志于陕北苦思中国红军方向时,恰巧于《大公报》上看到“国军剿匪”的宣传内容。这一信息让毛泽东了解到陕北有徐东海和刘志丹,并改变了红军的命运。毛泽东对刘志丹非常赞赏,他曾说道:“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
刘志丹将军十几年革命生涯是在共产党极其危难的岁月中渡过的。我曾浏览过他的很多历史旧照,在一张黑白照片上,他穿着民国时期的学生装,一脸俊俏,意气风发,一个热衷于学习《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的少年,可谁又能想到这样的他竟然是一个冲锋上阵的战士!1925年,他进入黄埔军校,被世人都认为前途无量的他,却早已属意共产主义事业,并踏上了这浩瀚的艰难旅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白色恐怖的迷途中。越来越多的不坚定人员开始了动摇,就在这样的低谷潮流中,他独撑一面大旗,领导陕北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将陕甘边、陕北两块苏区连成一片,建立西北根据地!这样一个投笔从戎的学者与书生,他办到了。
或许是从小目睹了无数贫苦百姓被欺凌、压迫景象,他对百姓有一种深沉的爱,也因此萌生了复兴中华、实现共产主义世界的强烈渴望。他心怀百姓,体恤群众,每次的缴获生活用品都会分到贫苦大众手里去,百姓都亲切地叫他“老刘”,称他的妻子为“刘嫂子”。他的革命源自于对这片中华大地最真挚的爱。
1935年,在“左倾”、“肃反”的错误运动中,刘志丹成为了被整治的对象。古今英雄者,必然忍受常人之不能受,刘志丹坦然面对这一切,其心所坚,虽九死其尤未悔。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周恩来同志闻知此事,才让他幸免于难。面对同样受着屈辱的同志和战友,他讲道:“不要想自己的委屈,坚持革命意志,我们的一切是为了人民大众,不是为了个人”。根据张光回忆,“刘志丹是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看到党的分裂,更不愿因此给敌人可乘之机,给人民带来伤害”。后人感叹:虎可搏,河难凭,公无渡河苦渡之。
1936年,刘志丹率红军东渡黄河前往山西打通抗日通道。途中与敌英勇激战,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方时,陕北大地忽陷南天一柱,当地百姓哭得悲痛欲绝,在延安举行的近万人参加的刘志丹烈士公祭大会上,党中央指出:“刘志丹是创造红军的模范”。毛泽东后来讲道:“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刘志丹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并于墓碑前亲手写下了“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八个字。毛泽东同志讲的很精髓,一个革命者的功过是非,就应该让人民群中去评价。
那一年,我走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看到由毛主席题词,周总理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它庄严,肃穆,浩气凌然,映着日月之辉,走过风云变幻的几十年岁月。心中不由地浮现起刘志丹的模样,以及胸口的那块补丁,仿佛就如同此刻天安门的歌曲般,唱颂着祖国的坚毅与顽强,唱响了民族的血泪与沧桑。
能让群众爱戴、让历史缅怀的人,他们必将是爱民族爱群众胜过了爱自己。在民族复习和共产主义信仰勉强,个人的荣辱得失都显得那般的微不足道。这样的“一意孤行”,这样的“大智大勇”,这样的“九死未悔”让人不由地想起了那位苦渡者----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作者:唐伟杰
单位: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
以生产力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的能力为本,没有不好用的人,只有用不好的人,尊重人的能力就是...
企业文化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发现;是在发现矛盾并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形成;是由自在到自觉,由零散到系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