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历史性的“破7”,对于我国彩电、冰箱、空调、小家电等家电产品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其中尤以出口为主的小家电受冲击最大。面对不利的局面,家电企业纷纷谋求转型以设法减少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压力,于是在中国家电行业中,一场新的“洗牌”运动又将被引发。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家电产业发展仅有30年的历史。然而在这短短30年的时间中,中国家电产品亦同步调地完成了从无到有、从短缺到普及的快速蜕变。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回顾中国家电行业的成长历程,必将为中国的品牌建设给出清晰的脉络。
1984年是一个关键性的年限,国家计划定点生产。当时全国共有70多个冰箱定点生产厂家,80多个洗衣机定点生产厂家,老百姓购买也需要凭票,整个产业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一直到90年代,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消费者才开始将品牌作为选择的对象,而质量成为选择品牌的标准,这时的竞争转为质量竞争。但这最终导致了产品同质化,营销的价值就凸显了出来。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为价格战。然而这却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创痛,延缓了中国品牌上升为国际性品牌的进程。于是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更多国外品牌进入和扩张,中外品牌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市场份额面临着重新分配,中国家电行业出现了联盟重组的浪潮。企业开始将竞争转向服务、技术、人才以及管理的竞争。今天整个产业逐渐告别混乱时期,进入理性竞争时期,在不断升级的洗牌大战中得到整合。
家电行业的曲折进程,从经历的质量战、价格战、服务战、营销战中,让我们看到,企业建立自主创新体制,打造强势品牌的重要性,这才是王道。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这不仅需要品牌的“脸面”,更需要品牌的“素质”,从“内涵”上提高品牌“气质”,即从核心价值上将品牌做大做强。
以海尔为例,海尔创立之初就提出以质量建品牌,将产品向高端定位。当初海尔的“砸冰箱”事件,使海尔的品牌和质量深入人心。去年2月份,海尔年产300万台高端洗衣机的生产基地在重庆正式投入使用,海尔洗衣机整体产能将达到1300万台。其中,高端产能达到500万台,海尔因此成为全球高端洗衣机生产量最大的企业。家电巨头的这一举动向外界彰示了中国家电冲击高端市场的决心,也为领跑国内外高端市场埋下了伏笔。海尔的质量观念、市场观念的创新和追求,成为催生海尔“名牌战略”实施的直接因素。
在中国这个公认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中,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让消费者来消费你的品牌,更胜于你的产品,成为企业需要突破的关键点。如今家电领域寡头垄断加剧,家电业的大规模整合时期已经到来,市场品牌集中度逐年上升,强势品牌将脱颖而出。面对这样的十字路口,企业必须把眼光放远,提高品牌战略意识和管理能力。
只有经历了充分市场竞争的品牌才能最终被沉淀下来,只有走品牌战略才能最终锻造出品牌价值。质量战、价格战、服务战……这都是品牌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从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脉络中,需要企业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从质量、技术、管理、营销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来完善品牌建设,从一开始就本着以品牌制胜的目的,本着“坚持高标准、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市场检验”的方针,脚踏实地地打造强势品牌。
近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制造高速发展的30年,在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后,中国制造在近几年面...
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的心,往往能打动人世间一切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