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与评论>> 正文

高歌廉政之风

企业报道  2016-12-14 10:29:49 阅读:

 

  犹如花香引来蜜蜂,山西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在推行内部市场化改革之后,该矿的党建廉政工作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近年,中共山西省纪委工作组进驻常村矿,系统调研、探讨该矿深化内部市场化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源头治理反腐廉政的工作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用内部市场化机制,从源头上根治腐败。”常村党委书记王观昌介绍说,这是常村煤矿党委廉政建设的新经验。

  市场化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权力的重构

  权力腐败的根源,一是权力过分集中,二是对权力失去监督。一切过分集中而无从监察的权力,都是产生腐败的温床。

  常村煤矿的内部市场化改革,正是首先从改变了企业内部的权力机制,来开始了企业廉政建设的大胆探索。

  这种权力机制的改变,最根本的特征是权力的重构。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中,权力过分集中在各级的管理者手中,而企业职工的权力则集中体现在劳动工资的收入上。而企业的材料、设备、效益等企业资源并不与职工的劳动收入直接挂钩。也就是说,职工并不享有对企业资源的支配权力。在这种体制中,企业的管理者就天然地高度集中了企业的资源控制权。而这种过分膨胀的个人权力状态,是企业内部腐败的重要源头,一旦这种权力能在失察的环境中完成寻租交易,腐败现象就会由此产生。

  有关专家认为:这正是原有国有企业在体制方面的腐败根源。

  在常村煤矿,市场化机制打破并重构了这种失衡的权力结构。

  按照市场化改革与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常村煤矿把业务科室、基层队组作为内部市场的基础单元或运行主体,确立了四级市场主体,构建了三级市场。一级市场主体是矿级主体;二级市场主体由生产、机电、运输、通风、供应、财务、劳资等专业经营承包小组组成;三级市场主体是直接承担煤炭生产、洗选加工、运输销售、辅助运输、加工修理等职能的生产队组;四级市场主体是班组和职工。

  四级市场主体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内部的权力机制。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从原来的企业资源的控制者,变成了市场交易的一级主体;另一方面,企业的员工从原来对企业资源毫无支配权,也变成了市场交易的一级主体。作为市场交易的主体,他们将按照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法则,获得了与自身对等的权力。

  在这种全新的市场化机制中,原有管理者的权力垄断被打破了,而员工则获得了原来缺失的市场权力,成为对应企业资源的拥有者。

  而员工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综合考虑,开始对生产设备、材料有了支配权,增加、控制或者减少这些材料的使用来达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从原来对企业资源无支配力,变成了有效支配企业的对应资源。

  各级市场主体都会同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按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原则来支配权力,原有体制中管理者过分集中的权力,就被有效而公平的分化了。

  失去了过分集中的权力,也就失去了权力寻租的可能,腐败则将因此而被遏制。

  也正是这一机制的实施,常村矿市场化的改革引起了山西省国资委,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金道铭的高度重视。

  从按劳分配到市场交易

  企业的腐败不仅来自于过分集中的权力,更来自于这种权力的顺利寻租。如果权力不能转变为利益,那么这种权力也不会导致腐败。

  而权力之所以能被寻租,关键在于非法利益取得的存在。寻租者与腐败者的交点,就是非法利益。

  常村煤矿的内部市场化机制之所以能成为遏制腐败的有效机制,还在于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利益模式———市场交易的模式。

  市场交易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市场交易利益取得公平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此,常村煤矿机电科的张俊平最有体会。他说,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中,最容易产生腐败的就是企业内部的供应行为。在没有市场交易规则的时候,企业内部供应按分配模式进行。在这种体制中,各种指标分配、控制大多为“少数人说了算”的“封闭式”运行,“人治”多于、大于“法制”,队组为了多要指标,就必须“跑科室,拉关系,走门子”,而一旦分配者失去公平,分配就能顺利转变为权力寻租,腐败也就由此而真正产生。

  而在内部市场化的改革以后,队组不仅注重完成生产任务,更重视材料、配件、设备投入。因为使用质次价高的材料、配件,就必然造成材料、配件投入的增加,而按照市场化原则,增加材料、配件投入就必须用“工资”来更换,这样队组收入就必然减少。所以队组为了实现自身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必然选择使用更加质优价廉的设备,这样就制约了采购、供应中的腐败行为。

  仅2007年常村矿通过规范招投标管理,共节约资金476.5万元。

  王志清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以前,企业供应、机电部门拥有各种材料、配件的分配权、采购权、调拨权,队组想要好配件、材料,想多要配件、材料,就必须和供应、机电部门“套近乎、拉关系”。而在实行市场化改革后,机电、供应部门实行按照完成百万元销售额提取收入管理,机电、供应部门成为“供应商”,原来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正是市场化机制将原来的权力寻租模式完全颠覆,一线生产者从“求供应”变成了“买供应”,原来的特权寻租行为变成了平等的市场交易。

  阻断权力的寻租模式,而代之以市场交易的平等行为,这是常村煤矿内部市场化改革防腐反腐的又一支利剑。阳光让腐败暗箱无处可藏

  权力过分集中、有效寻租和失去监察是导致腐败三大基本原因。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是因为市场交易的基准原则是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市场经济应当是阳光经济。阳光经济中的所有权力,都变成了“阳光权力”。

  在阳光下,所有的丑恶都将无处可藏。

  权力之所以需要监察、需要透明,关键在于监察能增加腐败的成本与风险,甚至监察行为最早终止变质与腐化的权力。这既是在保护市场经济的利益,更是在保护权力的赋予者和使用者。

  常村矿以前干部任用,原则是根据工作需要。但是这种软性指标造成选拔标准模糊、过程封闭,或多或少存在“照顾关系、以人设岗”,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不正之风很难避免;干部德、能、勤、绩、廉考核标准不清晰、考核不规范,定性分析多、定量考核少,“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导致干部队伍危机意识淡薄、活力不足。

  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方法,仍然是内部市场化。

  改革以后,该矿坚持按照“保一方平安、见一方效益”标准,实行效能化配置、任用干部。一是选拔、任用科队长与支部书记,原则是“指标不变,人可以换”。就是说谁能够胜任工作、完成指标就用谁,进一步明确了干部选拔标准,实现了从“相马”到“赛马”的转变;决定干部升降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的完成好坏、指标的完成高低,而不再是同领导的“关系远近、感情厚薄”。

  2006年,常村矿做出明确规定:凡是连续3个月完不成经营任务、造成亏损的队组,队长、支部书记就地免职;2007年常村矿又把这项政策推广到全矿所有队组、业务科室。

  如今,常村矿各种交易活动在开放、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在日清日结、班清班结的运行过程中,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清楚自己当天完成的工作量以及收入情况,有效避免了暗箱操作。此外,行政管理部门根据规章制度对市场化运行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不同的市场主体以及管理人员按照规则行事,促进人们更多地关注素质、能力的提升,关注职责和工作量的完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常村煤矿的市场化改革是“阳光运行”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形成很好的廉政氛围,更有利于本质廉政文化的推行和实施。

  “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进一步推进治本抓源头工作”。中纪委二次全会强调。

  “我们通过市场化改革,从机制和制度上创造性、创新性地解决了国有企业权力过分集中和管理缺乏制约的问题,营造了‘干事成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保证了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明明白白管理’,促进了企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王志清表示。

更多专题
明起东方

上世纪末,受宏观经济影响,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1999年到2001年,由于中国不上常规火电站项目...

企业文化在重塑中得新生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