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征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关税,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政府补贴推广节能灯具,淘汰超薄塑料袋……近年国家出台的这些措施都围绕着节能减排这一重点。
政策“组合拳”强力推进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近三年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06年全年万元GDP能耗实现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
然而,近年全国没能完成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总体目标的难度陡然增大,使得节能减排成为2007年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重要行业的节能减排举措相继推开: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启动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向纵深发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发布;煤炭、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在狠抓节能减排不放松的坚强决心下,各地纷纷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山西省对400多家高耗能企业执行高电价,从原来的每千瓦时0.05元调高到0.20元;浙江省要求各银行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信贷要限制,对淘汰类项目,不仅不提供信贷支持,而且要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上海市淘汰600种落后工艺,对重点用能大户实行能源审计,开展千家企业能耗“对标”管理……
站在“拐点”看严峻形势
重力政策推动,成效初显:截至去年12月27日,全国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共计553台,超额完成年初关停1000万千瓦的目标;不能做到达标排放的500多家造纸企业停产整治,近400家造纸企业被责令限期完善治污设施……
重要“拐点”的出现令人欣喜,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最近一段时期,我国不少地区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非常强劲,钢铁、电力等6大行业去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0%;一些地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超过了环境容量,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没有改变。
特别是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偏低,资源环境成本没有充分体现、高耗能行业加快增长内在动力仍然强烈,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
节能减排寻求纵深推进
政绩考核为节能减排保驾护航,仿佛一根指挥棒,对地方政府的施政行为和利益追求已经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坚持和提高节能减排标准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三个闸门,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抑制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推出包括经济制度安排、财政投入力度、重大工程选定、环保监察等6项措施,保障“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6项措施中,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进行结构调整,仍是首要办法。据悉,今年将关停小火电1300万千瓦,分别淘汰水泥、钢、铁落后生产能力5000万吨、600万吨、1400万吨。
节能重点领域的具体措施是,组织开展1000家耗能大户企业节能行动,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同时,要公布千家企业能源审计和利用状况报告,开展重点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力争用两年时间,在36个大中城市率先实现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
相比行政性要求,制定相关财税、价格、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对于企业和地方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才更有推动作用。
在价格方面,逐步调整成品油的价格,下调小火电机组的电价,加大差别电价的实施力度。而财税政策方面,调整煤炭、有色金属、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资源税额标准,提高成品油、大排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取消高耗能、高排放等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出口退税率,对钢坯、焦炭等部分商品加征出口关税。调整、发布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对部分单位产品由优先采购调整为强制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