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无线产品总裁余承东近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华为力争在1—2年内拿下全球GSM网络设备市场30%的份额。而不久前,华为成功PK掉许多国际大集团,成为中国移动350亿元GSM招标的最大黑马赢家。中国移动的大单,反映了全球GSM产业此消彼长的新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华为已经从简易房起家的一个小公司,快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通讯公司。华为为什么成功?它的武器值得特别关注。
本地研发
抢占战略高地
还在年收入2万元时,华为就义无反顾地把大量资金投入研发。二十年如一日,华为最终成为中国技术的骄傲。
一般公司考虑的是中国区域,而华为考虑的是全球。华为在国际与国内建立了诸多研究所:美国硅谷研究所、美国达拉斯研究所、瑞典研究所、印度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等海外机构,华为技术(总部深圳)、北京研究所、上海研究所、西安研究所、成都研究所、杭州研究所、南京研究所等国内机构。
以技术研发的本地化来开拓华为的全球化布局,是华为公司的战略特色,也深刻反映了这个行业的本质。
借船出海
间接策略赢天下
商业竞争有时很奇怪,为了排除潜在的竞争对手,花再大的血本也不在乎。而洞悉人性弱点的任正非,恪守着华为长远的战略利益。
2001年,任正非提出学习拉宾“以土地换和平”的联盟策略。坚持“我发展,让别人因此也发展;我得利,让别人因此也得利;我发达,让别人因此也发达”的思想。
发达国家客户知道华为的不多,但是没有人不知道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等。与这些巨头们形成战略联盟,无疑是一种借船出海的间接策略。客户通过这些巨头认知华为品牌。
削足适履
强化流程与制度
华为在引进西方管理的过程中,经历过削足适履的痛苦过程。1998年,华为花大价钱请IBM来指导企业内部优化。任正非果断拍板,对华为的全部流程实行再造,提出了“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要穿美国鞋,就必须削足适履”的口号。
有意思的是,华为曾经两次聘请美世管理顾问公司,就实行集中度较高的IBM矩阵管理模式进行整合。第一次,美世制定了全面学习IBM的集中式方案,但并没有被华为采用。因为“集中模式”对高层管理者的要求非常高,任正非也许担心华为的管理者们达不到要求,决定暂时按兵不动。2004年,华为重新聘请美世做企业管理的第二次组织结构调整。
无微不至
建立整体解决集合器
华为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深深地切入了运营商的所有神经末稍,包括基站系统、流程运营、信息化管理在内的所有运营商的系统建设、维护和管理,所有备件和关联产品,各种各样的软件与芯片,华为都在涉足。
这种供应链的深度延伸,使得华为对营运商系统内的所有问题和环节都了如指掌。运营商的任何一种延伸和扩展,实际上都给华为创造了新的市场。有些时候,华为更能为运营商点拨增值的新途径,主动为他们创造新的价值。
华为的整体解决集合器,在为客户和自己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壁垒。华为的无微不至,培养了客户的习惯,使得客户一旦进入华为的集合器,就别想再离开。
以心经营
不流俗才能成就一流
华为十几年如一日,始终以能够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和潜在增长为目标。对于任正非来说,做公司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光鲜的排名;不是为做社会精神领袖,更不是为了跻身政府官僚。
当中国公司把面临的跨国公司压力传递给每一名员工的时候,在激发其全员创造力的同时,员工抑郁症便也开始频繁发生了。推崇以心经营的任正非,为此殚精竭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亲自撰文,从精神层面关照并安抚员工的身心。李一男的回归是任正非2006年最开心的事。中国人有时对敌人能够宽容,但是对“叛徒”却恨之入骨,任正非却能够包容。
随着中国车市的整体低迷和竞争的白热化,曾经长期占据国内乘用车“老大”位置的上海大众也进入了艰难时期,...
在近年全球化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只有在市场扩张、品牌提升、品质管理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才能真正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