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商务部外贸司有关负责人近年表示,美欧等发达国家采取种种手段,试图遏制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截止到目前,美国对中国针织布等3种纺织品实施长达1年的特别限制措施,欧盟也已对中国化纤布展开反倾销调查。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86次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护调查,涉案金额达20.5亿美元。中国连续12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之所以不降反升,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没有取得市场经济地位。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没有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所以,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可以通过替代价格计算的方式,针对中国设置贸易壁垒。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由于不受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约束,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不敢也不愿意明目张胆地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针对中国采取大规模的行动。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由于中国承诺接受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所以,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可以经常性的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不断地对中国采取反补贴、反倾销措施。
现在中国正在积极地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经有大约30个左右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是世界上主要经济贸易国仍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对于中国企业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应对反倾销、反补贴起诉无疑构成巨大的威胁。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埋下的隐患,现在中国企业正在饱尝苦果。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针对中国企业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中国政府和中国的企业家应该认真反思,传统的价格竞争策略是否需要改变。既然世界贸易组织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通过替代性价格计算标准对中国提出指控,那么,中国企业要么大幅度提高自己的产品价格,要么将投资直接转移到进口国,在当地开工生产。近年来,中国政府奉行的“走出去”战略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但现在看来,“走出去”的战略面临一系列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困难。中国企业必须立足于国内,通过大幅度地提高产品价格,寻找其它竞争优势,避开世界贸易组织其他国家设置的反倾销、反补贴陷阱。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服务贸易与传统货物贸易互不相干,缺乏连续性的、互补性的贸易政策。笔者认为,中国企业产品的定价可以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紧密相连。今后建立商业性的外汇投资机构之后,中国的生产制造企业可以参股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加强与外汇投资机构的联系,在大幅度提高产品出口价格的同时,通过汇率市场寻找其他的商业机会。换句话说,过去中国产品出口是单向思维,只在降低产品价格方面做文章;今后应该通过调整人民币的汇率,大幅度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将产品出口之后,通过金融市场争取外汇收益。这种双向思维比单向思维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所以,建议商务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且通过外汇投资机构这一经营平台,全面调整中国产品出口价格。
美国是成都对外交流的重点国家,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唐良智就任市长以来,更是将这种合作关系...
2015年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北京会见了美国贸易发展署署长扎克女士,双方就贸发署在华推动的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