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iktor J.Vanberg 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
我的工作主要是受哈耶克影响比较大,我目的是希望把他们的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并不是哈耶克的学生,我对他花了很多功夫。我遇到过哈耶克很多次,都和布坎南在一块的,和他们之间有很特殊的个人关系。我今天主要讲知识的问题,以及知识问题在哈耶克整体理论中所占据的作用。
哈耶克最初是从维也纳大学,后来到伦敦经济学院,被罗宾斯邀请过去的,因为罗宾斯是懂德语的。哈耶克当时要在德国体系之下评教授是需要有一个特别的东西。当时哈耶克写的东西是关于消费不足理论的错误,而消费不足理论当时实际是比较流行的,凯恩斯的理论可以说无非是消费不足理论的一个版本。而罗宾斯邀请哈耶克过去就是希望他能够对抗当时在剑桥的凯恩斯,从而使得伦敦经济学院有一个自己的位置。哈耶克作为凯恩斯的论敌,当时的辩论确实吸引了很多的注意。不过,我今天讲的不是这个,我讲的重点是哈耶克在那个时期,在伦敦经济学院缘起的另外一条线索,关于中央计划可能性的问题。
米塞斯当时在维也纳关于中央计划可不可行已经写了一些东西,后来哈耶克集结了米塞斯和波兰经济学家兰格还有他自己的文章出版一本书,叫《集体主义和中央计划》。哈耶克很著名的文章,1937年发表的《知识的经济学》,是作为伦敦经济学院当时最新选上的主席发表的一个演说。这个演说文章中的想法是哈耶克在筹备《集体主义和中央计划》的时候意识到的。在他看来,中央计划的支持者,如兰格,以及传统的市场理论也就是一般均衡理论,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都是把经济个体做决策时候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假定掉了,这些个体所掌握的知识实际上又只能是在他们行动中可以被他们自己感知到的。中央计划如果说要能够理性地对一个社会进行协调的话,就必须确定应该生产什么,使用什么样的生产方法等。而传统一般均衡理论,以及兰格这帮人他们都相信经济中的决策个体掌握了行动上完美的知识。这两种思路在哈耶克看来都是幻觉,这个幻觉具体来讲,一方面经济主体好像知道任何的东西,另外一方面中央计划者也是掌握了决策者行动的有关知识。如果说我们承认知识实际只能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知道某些别人不知道的事实,那么,我们就需要对于社会所面临经济问题,或者秩序问题进行重新的定义。我们需要认识到经济秩序效率来自于能够利用于分散在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能够有效的把它利用起来,而这样一些知识并不是能够集中在任何人头脑中的,这样一些知识能够有效的利用,又不是以任何形式给定的。
这方面的事实如果被认识到的话,那篇文章主要的关切是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它要求我们对经济学的任务作这样的理解,分散在无数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如何可以系统地被利用,并导致有序的后果。这是真正的经济学所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对于一般均衡理论的批评就在于,它是从完美知识假定出发,而如果从这样完美知识假定出发的话,相当于你已经把这个问题给假设掉了。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始终是怎么样可能把只有无数个人自己才能够掌握的知识信息给利用起来,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的秩序。
在1937年哈耶克的这篇文章中,他说,理性选择理论是同语反复,没有经验内容。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经验事件的东西,而如果要使得它给出的逻辑结构能够操作起来的话,我们必须有知识怎么获得的才能使得空白填上。一般均衡理论的倡导者,以及提倡中央计划的这些人,两者都没有对于知识怎么获得的提供一个解释,也没有说知识是怎么传递的,以及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相当于把它们全部都假定掉了,而这些问题在哈耶克那里是最关键的。中央计划经济如果能操作的话,必须对于分散不同人头脑中的知识到底是怎么样获得的,以及怎么样交流的有所掌握,然后把这些知识再传递给中央计划进行操作。哈耶克的观点首先是,这一切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另外,无数多的个体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那种在当时当地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性质的是不可以传递给中央计划者的。哈耶克的论点是经济学的理论需要对经验事实认真地对待,也就是说到底这些无数个体的知识是怎么获得的,以及他们怎么传递的,怎么使得他们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的。
关于不同主体的知识交流的问题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个体的维度,一个是社会的维度,个体怎么样获得知识涉及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就像我在北京如果没有这些朋友的帮助根本不可能到达这里,我们整个生活如果没有很多具体知识的话根本都没有办法实现,我们总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采取各种各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通常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熟悉周围环境,他们会学这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时候会通过跟人打交道来解决。比如我住在小村庄里,为了在那个村庄里能够正常的生活,他们需要的是那样的知识,能够跟其他人互动,相互分享。随着人和人的距离不同,人对于自己更近的环境能够更把握一些,为了获得更好的人和人之间打交道的运作,大家有一些共享和分享的知识。即便是很厉害的智者在今天生活起来也会感到很无助的,为了成功他需要不断的学习,来获取一些知识。
一个社会也涉及到怎么样获得知识解决社会协调的问题,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是不一样的。在印第安人,亚马逊地带他们所具有问题解决的知识是我们不具备的,但是他们的生活水准是非常低的。德国的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今天比过去强,中国也是,所有社会都涉及到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问题。
在标准的理论中核心的假设是理性选择,其重点在于人能够完完全全有所有的知识。但是哈耶克争辩到,理性选择理论假定个体对所有可能的状况都能够掌握,在其中选择我们认为最好的行动路线,这是错的。在哈耶克那里,因为我们只具有有限不完美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状况都有所掌握,我们可能知道部分的一些状况,可能会觉察到部分的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完全全对所有一切一切可能发生的状况细节都有所掌握,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有预测来行动。总之,在哈耶克那里,我们不可能是基于所有一切完备的考虑来选择最优的,我们实际通过选择出那些认为是相关的因素进行关注,那些相关的东西又取决于我们所具有的知识。举一个例子,我到北京之后会看到人们怎么过红绿灯,怎么走。在德国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怎么操作。国外大家都知道过红绿灯如果有车的话车会让人,在这里不可能按照这个理论去操作。我只是关注有一个方向的信息,有一个暗示或者线索使得你注意到有些方面的东西,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操作,进行选择,进行行动。
我们只有不完美的知识,为了能够有效的生存,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需要规则。规则意味着什么呢?相当于这样一种命令或者说指示告诉我们,在怎么样的情况下怎么样行为,这样才可能获得有效的生存或成功。比如说红灯的时候你看到不可以过,绿灯的时候就可以过,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按照这样一种方式进行解决的。我们基于规则进行思考的话,实际规则就相当于成功的秘方。整个的思路是,基于规则我们会有效忽略一些情形中的情况,而抓住一些相关的情况。这些规则使得我们能够对一系列的现象进行归类,抓住相关的信息。随着我们逐渐的成长,我们会学会很多规则,这些知识很多时候会体现到语言之中。比如小孩怎么行动,比如热这个词,当母亲一提到热,小孩已经知道它的性质意味着什么,就不靠近它。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语言,告诉我们关于这些对象,这些东西基本的性质,我们要怎么样去对付它。
现在过渡到了关于规则对于协调社会中人的行动,刚才讲个体如果要行动的话,其实你不遵循规则基本都是不可能的,到了社会这个层面这是更不可能。如果我们试图掌握所有的信息,试图根据所有的情况进行一切预测的话,仅仅过个马路都是不可能的。我们都是基于特别的提示或者是线索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社会范围,为了和其他人能够形成比较可靠的预期,其实人和人肯定更需要社会规则来协调。比如在德国车在你右边,能够知道要超过你是怎么操作的,在别的地方不一定很清楚。如果做一件事情根本搞不清楚怎么回事的话,想成功是很难的,通常人们并不是考虑到会成功才去行动,而是在进行场景中进行信息归类才行动,这样比较有效,当然不同的规则可能不太一样。总的来说在中国我现在还不太熟悉这个规则,规则遵循使得我们可以有效的行动。
提到哈耶克的社会理论,关于在社会中怎么传递知识构成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基础。在哈耶克社会理论中强调对于两类秩序的区分,一类叫做自发秩序,或者自我形成的秩序,还有另外一类秩序是有意识创造的秩序,或者是组织的秩序。关于自发秩序相当于其中的个体会产生出一个结果,这些个体并没有说有意识的进行协调,但是他们只要在普遍约束之下行动,就能够产生一些有模式的结果,秩序的结果。比如像交通,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模式出现,其实并没有陷入完完全全的失序。这个地方并不是有中央计划者告诉这些个体到底该怎么做,这些个体只是遵循基本的交通规则,到底怎么做,到哪里去,这个取决于这些个体,这些个体规则之内进一步采取一些措施互相调试,适用于他人。在德国更加容易适应这种状况。因为不像在中国,中国不可能知道其他人给他传递的信息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不可能在任何时间对所有的情景中出现的状况都作出反应。人们在这里对具体的东西更清楚一些,相对来讲他们会更加灵活的相互进行调整。交通算是遵循普遍的规则,但是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行动导致自发秩序。这样一个例子重点在于只是普遍规则遵循,也一些人对规则遵循严格一些,有的没有那么严格,总的来说重点在于只要遵循一般规则会看到一些秩序。
组织是有意识创造出来的社会秩序。典型的例子是命令,中央协调机构发出的命令。列队、走步,比如说齐步走或者停,这样一个游行都是命令典型的例子。要解决一个社会的协调问题似乎从理论上讲可以有任何一种秩序模式来解决。再一个社会中通常也是两种并存的,像今天大家聚在一起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说不是因为天则所邀请了大家,作为一个前提条件,通知大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这个事情绝对不会发生。但是另外一个地方,大家坐在这个地方,坐在什么位置,更多是找着一个空位置,相互协调坐在朋友边,坐的秩序是自发自序,在社会中两者很多时候是并存的。市场在哈耶克那里被说成是交换秩序,交换秩序意味着交换,市场被认为是交换的游戏。其中这些成分把市场进行还原的话,好像就可以把它变成双边的交易一样。组织的典型就是企业,在一个社会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自发秩序,也不仅仅是市场原则。比如我们是需要企业组织来进行生产的,简单的交易并不能够生产出我们所要的东西,所以说组织对于一个社会来讲也是必要的。哈耶克批评并不是有意识的协调本身,而是批评有意识的协调作为一个统领经济的原则作为唯一社会组织运作的原则。
哈耶克对于中央计划的批评是关于社会网络的复杂性有关,一个社会越复杂的话我们越需要人们根据特定当时当地的情况作出决定,根据一般的规则把具体行动的空间留给个体,而不是说由具体命令来协调。一个社会越复杂,普遍的规则就变得越重要,需要成为一个社会最根本的协调原因。哈耶克对于中央计划的批评也使用了一个词,叫做建构理性主义,建构理性主义又跟知识狂妄和僭妄相关。中央计划者或者一个社会按照计划或者命令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人,他们宣称自认为知道比实际能够知道的情况更多。一方面中央计划者会认为可以通过中央委员会能够对所有细节,通过一个统一的计划,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在内,能产生一个大家喜欢的秩序。但是哈耶克会认为这个方法,或者这个主张是基于关于知识的狂妄,认为中央计划者不可能掌握那么多的知识,所以说也就不可能获得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的良好的秩序。
市场优势是什么呢?把自发秩序作为组织原则,最根本的地方在于使得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使得更多的个体具体知识可以被利用到,而这样一些知识如果是按照中央计划的话,是根本不可能被利用到的。哈耶克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智利发生了地震,铜的供应就减少了很多,人们如何适应这样新的情况呢,这些生产者的信息能够传递出去,从而使得社会其他人的行为相应加以调整了。如果说这样的信息是通过中央计划来传递的话,首先中央计划要到这些企业哪里去,去了解情况,要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一个一个传递出去。但是如果市场来传递这些信息更加便捷,更加的迅速,那些到市场上去买铜的人会立马意识到价格提高了,因为稀缺人们会把它抬上去。价格信号会迅速传播到市场中,对这些人是一种激励,使得这些人行为作出调整。每个使用铜的人都利用当时当地的知识,采取更适合的方式对这种情况进行调整,每一个具体的人作出的反应都会根据当地具有什么样的替代品调整他的行为都不太一样。像这样一些知识完完全全分散在不同人手中,这样知识只有可能被行动中当事人所利用,而这样一些知识不可能被中央计划收集起来,使得铜能够被节约的利用。
这个市场是交流的工具,向所有人交流稀缺性变化的价格信息传递给对这个事情感兴趣的人,市场上利用各种各样分散的事实使得这些知识,我们作为中央计划这些人并不知道地震到底是有没有发生,也没有关于这些人怎么样节约资源直接的信息。哈耶克重点强调竞争,竞争是创造性的驱动者,企业家有新的发明,有新的程序出来,市场作为一个公开的舞台,使得各种各样的试验会出来,每一个人都试验一些新的产品,比之前的人做的价格更便宜,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做得好的产品就会产生一些利润,这样一些企业家视锥都在很警觉的把对消费者有利的东西生产出来。这就是不断的激励生产出来的过程。
哈耶克的工作很重要的方面是对市场交换游戏的强调,游戏这个词是有意识的,和普通的游戏做一个类比。关于游戏大家知道策略和规则的区分,规则改变人们的行为也会跟着改变,你们会观察到怎么玩这个游戏,游戏基本的状况是怎么样,实际上是由这个规则所决定的。这个对于市场来讲是一样的,《产权法》是怎么样的,合约有关规则是怎么样的,以及《公司法》、债权、债务法律规则是怎么样的,决定了市场的规则。按照哈耶克的说法,哈耶克非常强调市场怎么运行取决于规则对市场怎么运作的进行界定。
比如市场的结果模式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并不能够指责市场本身。比如说污染问题,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说到底规则是怎么样的,使得以至于市场运作产生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可能是公司有关的责任法规允许公司干什么,不允许干什么的这些法规不太好。当市场结果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时候,考虑问题的思路考虑怎么样改变有关的规则。把我们导向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好的规则呢?在这个问题上哈耶克的知识问题又是相关的,根据哈耶克的说法,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知道什么样的规则是完美的,什么样的规则是好的,我们需要去学习的,需要通过试错的过程,需要考虑改变规则,但是并不能够完完全全知道有一个所谓完美的标准定义什么叫做好的规则。这是不断持续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规则导致不同的结果,猜某一种规则更好一些。我们需要利用长期演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这是不断试错、试验的过程。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建立理性主义和知识狂妄的批评,知识的僭妄者他们的思路会根据事前构想好的计划对社会进行重建,但到底什么样的规则是好的,这是很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知识体现在社会传统文化之中。
你要孕育,不要直接去做,如果你意识到知识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对于搞社会研究的人来讲需要谦卑。
——后e租宝时代防忽悠指南 为什么要写防忽悠指南?市场现状让人不吐不快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在其主办的2015年Talent Connect大会上,公佈了美国100个受欢迎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