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用于信息化的投资与年俱增,甚至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投资,但实际情况是,中国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率不及20%,资本的流向和应得效益非常不成比例,这其中灰色流向值得警惕。
信息化风险就是企业转型的风险,或者说企业面对新时代、新环境的适应性风险。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整体实施好坏将直接决定我国经济的前景、质量和竞争力。因此如果我们企业信息化还面临如此高的风险,将对我国经济产生十分严重的隐患,甚至将成为制约“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要障碍。
因此企业信息化风险不仅是一个技术应用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甚至是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大问题。同时我国经济后发优势的真正体现以及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也必须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问题解决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解决企业信息化风险,就很难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
另外结合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拥有800万广大企业,其中99%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普遍特征是资金不是十分雄厚、管理不是非常完善、信息化基础普遍较差以及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决定我国企业信息化应该走出一条“低成本、低风险和高效益”的道路。高风险的信息化道路绝对是不能走的,也是走不通的。
企业信息化为什么会有风险?根源在于信息化方案最终不能符合企业管理者的需要,或者暂时满足后又不能适应企业管理变化的需要,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因此笔者认为减少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方案的可灵活实施性,也就是说,方案能够在当前适应管理者的需要,并且能够灵活适应管理的变化。
或者这种项目更新、变动成本非常低,这样就没有什么风险,或者是最低风险了。即便出现了问题,对于实施方来说,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也没有什么大责任。首先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客户是直接参与建设的,他的感受是最深的;其次是这个建构过程中客户是主导的,即使出现问题,客户最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如何来克服它,也不会过多怪罪实施方。
彻底的解决办法必须依靠新思想来指导。最近流行的业务基础平台可能是解决长期存在的风险的一种新出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业务流程设计企业管理,逐渐优化管理而不是追求一步到位,这样可以减少实施风险。它改变过去由技术牗软件牘主导企业信息化的思想,而是通过企业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自己的管理模式。
从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角度来看,可以真正提升软件的开发、发布和维护效率,实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用户参与、快速开发、快速应用、灵活调整,大幅度提升管理系统实施和应用的成功率及投入产出比。而集成业务管理系统,从功效来看,可以帮助对客户进行团队协作、业务处理、流程控制、决策分析、商务智能、业务重组提供全面支持,帮助企业成为高效协作的整体,满足管理个性化和持续完善的要求。
这种理论可以解决和降低多个层面和实施阶段的风险,如可以减少方案和选型阶段,主要是解决了过去信息化系统过度依赖某一平台的风险;又如在信息化项目过程中,可以切实根据企业的需要灵活建模,并根据企业结构采用业务组件进行功能搭配,而且企业管理者可以直接参与这一过程,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合作中的实施风险。
就在一些人对祖国医药的瑰宝———中医药的疗效和前途命运产生怀疑、发生争论的时候,天津天士力集团抓住国...
在灵宝境内,面对表层资源消耗殆尽的局面,为揭开小秦岭中深部成矿规律的神秘面纱,聘请国内知名地质专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