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西部崛起的发展助力团

企业报道  2015-11-26 11:05:28 阅读:

 

  近年,对位于我国西部的重庆来说,2006年是值得自豪的一年。这一年,重庆市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净增672亿元,达到4376亿元,是2003年9月重庆成立国资委时的2.5倍;资产规模名列全国第9位,较市国资委成立时提升了10位。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样巨大的变化和提升,在全国30多个省市中是惟一的。五大问题制约重庆做强做大

  变化和提升主要来源于重庆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实施的资产重组、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黄奇帆说,大企业大集团是代表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国家立足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的主力军。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不仅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重庆作为我国西部的老工业基地,在2003年重庆市国资委成立之前,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存在着五大问题:一是资产质量不够高。当时,71户企业集团总的资产负债率约70%,市属36户企业集团总的负债率约79%。另一方面,总资产中还不了本息的呆账、坏账及需要核销的资产约有300多亿元。

  二是投资不足。全市2002年总投资995亿元,其中工业企业的投资只有180多亿元,仅占20%。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应该是一个不断有新的产品、新的项目投入的集团。这是企业集团做强做大的重要环节。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开发费的投入占工业销售值的比重不到1%。而技术开发费投入的多少是决定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2000多亿元的销售值,技术开发费只有20亿元。

  四是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其一子孙公司太多,有的集团公司延伸到第六层第七层。其二壳公司多。这些壳公司是三无企业,却挂着一堆债务。其三有些独资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没有监督机制。其四公司治理结构表现为内部人控制。

  五是企业集团整体形象策划有待提高。不少企业集团的广告效应、媒体效应、社会效应及社会影响不大,品牌不怎么响亮。一些集团老总不大注重企业品牌和集团形象的策划。

  2003年9月23日,重庆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原来分散在几个部门管理的39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此后归口到重庆市国资委统一监管。重庆市属39户国有重点企业中,有工业系统的汽车、钢铁、化工企业,有金融系统的市商业银行和市农信社,还有一些行业控股集团公司。

  它们分属不同门类,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这39户重点企业,再加上其下属企业,纳入重庆市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有400多户。按照2002年末的统计数据,重庆市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约有1772亿元,国有资产净值约为380亿元。三个阶段催生三大企业军团国资委成立伊始,就把调整重组、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提上了重要日程。黄奇帆介绍说,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减少组织链条,资本向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聚集的原则,重庆推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由地方政府出面搭建八大建设性投融资平台阶段。2002年至2003年,我们在城市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水务处理、能源投资等领域设立了建设性投资公司,地方政府通过国债注入、土地注入、规费注入、存量资产注入、税费注入等途径,组建、培育了8户建设性投资集团,形成了“八大投系”,我们用约200亿元打造了一个资产为800亿元的平台,解决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问题。目前,这八大投资集团已经拥有约2000亿元资产。去年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1000亿元投资中,国家骨干性、战略导向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亿元,而市属八大投资集团就承担了350亿元,占70%。

  第二个阶段是大规模重组整合工商产业集团,强化“工商产业系”阶段。2005年至2006年,我们把市国资委旗下的60个工商企业整合为15个企业集团,形成“工商产业系”。减少机构设置及岗位设置,局级单位减少一半,局、处级人员减少了约450人。在整合集团的同时,大力缩短集团组织链,大量缩减集团下属子、孙公司。

  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大规模债务重组,化解企业巨额不良债务,“渝富系”地方金融企业崛起阶段。2004年至2005年,重庆重点解决以国有企业巨额不良债务为核心的历史包袱问题。我们于2004年3月组建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赋予其国有重点企业资产重组的杠杆、资金周转和工业用地置换的平台及地方金融资产管理的三大功能。通过以打包、打折的方式,处理了约300亿元不良债务,参与和推动一批重点企业的重组和组建,为50多户企业的破产周转、土地置换和改革发展提供了60多亿元周转资金。到2006年,国有控股的金融类企业集团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渝富系”金融类企业体系,覆盖了银行、农信社、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租赁公司等金融系统,资本金达到100多亿元,控制1000多亿元的金融资产。重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000年的36%左右下降到6.4%,成为全国金融资产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调整重组

  推动重庆进入全国十强

  以推动各项调整重组工作为主线,重庆市属国有企业集团从市国资委成立时的39户到47户再到29户,经历了一个增加———整合———稳定发展的过程,实现了6个方面的根本性变化。

  一是国资总量快速增长,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重点企业资产总额和国有权益去年末达到4376亿元、1110亿元,较3年前分别增长118%和195%,规模由3年前的全国20名开外一举进入全国前十强。

  二是国资布局更加合理,呈现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工商产业集团和地方金融企业4∶3∶3结构的国资分布新格局,国资从竞争性的工商产业逐渐退出,逐步集中于基础设施和金融产业中。市属国有大集团的户均资产达150亿元,比3年前提高100亿元,改变了国资布局分散的状况。

  三是国资质量显著提升。重庆国企三大板块中,投资集团、工商产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已降至60%和62%,金融企业不良贷款率降至6.4%,较3年前分别下降了11、20和26个百分点。

  四是国企实力明显增强。29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集团中,资产总额上百亿元的达16户,销售额过百亿元的达10户,重庆国企已经可以在重庆乃至西部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影响作用,改变了规模小、实力弱的状况。

  五是国资效益持续增长。年利润总额上亿元的市属集团达13户,工业集团的资产回报率已由3年前的2.3%提高到7.8%。去年,29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中,有23户创销售收入历史新高、有17户创利润历史纪录,改变了营运质量差的状况。

  六是新的管理体系逐步形成。3年来,重庆基本把那些消耗资源、没有效益的“空壳”公司核销,总计缩减425户企业,增强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目前,重庆企业集团统一市场营销、统一投资决策、统一资金调度、统一材料采购、统一生产基地、统一资源配置的“六个统一”的新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企业重庆”

  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重庆国有企业经过近几年的重组调整,已具备大发展的基础,过去束缚企业发展的交通能源等瓶颈都将一一解除,重庆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黄奇帆说,市属国有重点企业的资产总额今年要增加600—700亿元,达到5000亿元。到2010年,资产总额要达到7000亿元,在“十五”基础上实现翻番。资产总额的增加,三大企业军团各有侧重,总的要求是投资集团要降低负债,金融企业要乘势而为,工商产业集团要加快发展。一是八大投资集团,今年资产增长任务100亿元,投资任务仍是300多亿元。工作重点要从过去的超常规扩大资产转向把资本金做强、把债务减轻,年内实现负债率从58%降到55%,形成信贷平衡。二是金融企业,保持17%—18%的自然增长,实现增长300亿元。三是工商产业集团,要加大资产扩张,加大投资,资产增长200亿元。

  黄奇帆告诉记者,下一步重庆市将从解困型的资产重组阶段,转变到购并、股票上市的融资型、聚财型、扩张型的资产重组阶段。努力推进重钢、机电、能源、水务、商社、四联、建工等七大工商产业集团和重商行、西证、渝国投三个金融企业今明两年全部整体上市。黄奇帆强调,整体上市不仅可以筹集资金,而且可以推动企业集团转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重庆”整体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更多专题
拯救中药瑰宝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就在一些人对祖国医药的瑰宝———中医药的疗效和前途命运产生怀疑、发生争论的时候,天津天士力集团抓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