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中坦言:自20多年前中国刚开始引入市场经济以来,“市场导向”就被从学界到媒体、从政府到商家喊得震天响,以致谁敢否认此点恐怕如同30年前否认“文化大革命”一样注定要遭遇难堪。因此,研祥的市场导向来自实践。而实践告诉研祥人下面这样一些道理。
“上帝”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会理睬供给者的苦恼。因此,你若不顾现实地满足了某个“上帝”的要求,却可能同时伤了自己的元气(造成亏损),反过来市场绝不会原谅你,小亏积为大亏之时,就是企业被“上帝”抛弃之日。
“上帝”也是由和我们相同的人来代表,在面临选择越来越多的市场里,他也会挑花眼,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若他不是终端消费者,也许他也不懂他的“上帝”的心。因此,事实上绝大多数产品的市场都是由相对少数的智者通过创新制造出的产品创造出来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凡人都“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或者说都希望“提高效率、方便、舒适”等),但我们很难知道我们的产品能否最终满足这个要求,我们只能不断地尝试———用我们的产品为导向。
“上帝”是市场的构成部分,但市场并不只包含一个“上帝”,而众“上帝”的要求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任何一个制造商都不能存天狗吞月之心,不放过任何一个“上帝”,企图将市场利润一网打尽。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幸福一个人,伤害千万家”。我们对“上帝”要有所选择,并心甘情愿地将选剩下的“上帝”拱手交给竞争者。这也算是竞争技巧之一。基于以上认识,研祥人对“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有了如下诠释。以市场为导向是指:
1.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是我们应予投资和努力工作的方向;
2.根据市场需求的轻重缓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即研祥人认识到一个像研祥这样的企业,即便是在自己所处的行业内已占据领先地位,也只能选择一部分与自己企业条件最相匹配的“上帝”,并为其提供最为完善的服务。
正是因为对“上帝”的这种理性认识才导致了研祥特色的市场观念,这可能也是研祥成长壮大的关键。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