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走出去,时至今日,仍未破题。中国资本已向着祖先未层企及的蔚蓝世界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一步之后,如何走得准,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我们似乎还没有真正的答案与思路,这正是需要我们思考和破解的世纪课题。
直接破解此大题目并非易事,但却可分离并解析若干关键的题中之题,则可事半功倍。国家风险,作为广泛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于任何一个处于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经济体而言,都无可回避。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奠定中国经济发展里程碑的同时,也注定了中国经济将直接面对国家风险并从此相伴而行。对象国家风险的可观接受,理性研究,深入认识、合理化解,必然是我们所要寻找和破解的一个题中题。
随着中国经济走出去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日益扩大,中国企业和资本与国家风险的接触面也随之成倍的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经济放缓,能源价格飙升,国家收支失衡,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宗教文化矛盾、地缘政治冲突、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加剧。两方面作用下,中国企业和资本直接面对的风险事件将成倍增加,禽流感、仿制品保护主义措施、地区性金融危机、伊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危机等等,举不胜举,无法回避。
近年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针对低收入国家和重债穷国的债务重组与债务减免频频发生,且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手中的重要政治工具,通过这些行动,建立西方意志,附加附属条件,并针对第三国,为干涉负债国家内政埋下了伏笔。通过债务救济的实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重债穷国的政治、经济影响不断扩大,成为凌驾于受援国之上的权力机构。在此情况下,中国与传统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正常经济交往不可避免受到现实或潜在的影响,外交、经贸政策受到挤压和制约,债权回收难度加大甚至出现债权大量灭失。市场竞争加剧、商业运作受到干预、成本增加,如何减少和规避国际间债务重组、债务减免影响已经成为国家风险研究的重要专题。
国家风险是企业与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之根本所在,是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所承担的基本风险。中国信保自成立以来一贯致力于建设知识型、学习型和专家型公司,推进全面风险研究,突出国家风险管理,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和国内一流的国家风险研究专业机构。有力支持了中国商品、资本、技术和管理走出去,尤其在资本性货物出口、境外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资等国家风险影响更加深刻的领域中,中国信保的作用更为显著。
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信保圆满完成了业务增长三年翻三番的阶段性目标,累计承保金额429.8亿美元,已决赔款3.8亿美元,为25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获益企业遍布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支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承保额的50%,支持农产品出口额占9%,支持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出口占承包额的50%以上。2006年1至11月,公司短期险、中长期险、投资险、担保等各种险种共实现承保259.5亿美元,同比增长41.8%。过去3年中,已有若干在中国信保支持下,中国企业或中国资本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案例被欧洲贸易融资杂志评为年度最佳交易。
不是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用户要去满足产品的需求。这样的怪事在中国软件行业早已司空见惯。
犹如旧中国工业荒原上萌动的第一枝新芽,在随后极短的时间里,在它的周围,一个又一个春天的音符在迅速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