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模经济效应加上产业组织结构趋向于集中,常常会使那些进入规模小,又不能随着产业走向成熟而迅速扩大的企业陷入困境。
2006年初,在中国的原料药产业发生了一件大事: 1月2日,石药集团河北中润制药和福建福抗药业同时宣布将7-ACA(7氨基头孢烷酸,头孢菌素的三大母核之一)产品价格从910元/公斤左右降到790元/公斤,降价幅度接近15%。此举在业界引起很大震动,几家规模较小的企业,感觉到了降价所带来的压力。特别是,如果价格一降再降,企业将如何应对?因为7-ACA产品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如果规模小,在成本方面处于竞争劣势。
果然,到了2006年5月,中润制药将产品价格进一步降低到了650元/公斤左右,此价格已经使小规模的企业陷入了困境。
通过7-ACA产品竞争态势的演变,再追溯原料药产业中维生素C、青霉素工业盐、维生素B12等产品过去所发生的竞争态势的演变,以及家电产业中微波炉产业(产品)竞争态势演变的规律,我们悟到了小规模企业在竞争中所面临的风险。
一、小规模企业的风险
产业或产品生产中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加上产业组织结构趋向于集中的规律性,常常会使那些进入规模小、又不能随着产业走向成熟而迅速扩大的企业陷入困境,并最终退出市场。这种情况在早些时候的原料药产业以及其他产业中都大量发生过,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规律性。
1.维生素C产业
在1983年以前,国际市场上维生素C(VC)的价格是逐年稳定上升的。此后,随着东北制药厂采用二步发酵法工艺的1000吨/年VC生产线的建成,国内企业开始冲击国际市场,由此引发了五次大规模的价格波动(业内称为五次价格大战)。每次价格的上升,都会引起新厂商的进入或者产业内厂商的扩产;每次价格的下降,都会引起业内厂商的减产、停产或者退出。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企业开始进入VC原料药市场以来,粗略统计有30余家企业曾经在其中角逐过。在1996年至2000年间,随着第三次价格大战落下帷幕,那些小规模的企业(年生产能力小于10000吨)已经纷纷退出了市场,至今只有山东淄博的华龙还支撑着,但已处于开开停停的状态。目前国际VC原料药产业已经高度集中,产能基本上集中在国内四家大企业:维生药业、东北制药、威尔康和江山制药,四家公司的产能都在15000吨/年以上。
2.青霉素工业盐产业
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10多年间,作为我国医药产业重要战略品种之一,青霉素工业盐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继VC后的第二大原料药。初期进入青霉素工业盐产业的企业在国内只有五六家。
从1993年开始,国际青霉素市场大环境看好,产品价格不断上扬,使得原有企业争相扩大规模,其他企业也随风进入,一批新建、改建的青霉素生产项目相继上马,使青霉素产量在两三年内急剧增长,全国青霉素原料药的生产厂家也由原来的五六家迅速增加到十多家。据统计,到1996年,全国青霉素原料药生产量超过1万吨,较1994年增长50%左右,居于世界首位,出口价为19美元/10亿单位。
到了1999年,青霉素市场遭遇了第一次“滑铁卢”,出口价格狂跌至8美元/10亿单位,在如此低的价格之下,生产厂家也仅剩华北制药、哈尔滨制药、石家庄制药、山东鲁抗“四大家族”。当然,这四家企业都是在规模上占优的企业。
2000年的第三季度产业形势转缓,年末价格上扬,产业供给能力节节攀升,国内厂商又达到了10多家。但是,自2003年2月开始,市场价格一路走低,出口价格从5月的10.5美元/10亿单位下跌到9月份的5.5美元/10亿单位,产业遭遇了第六次价格大跳水。在如此低的价格面前,规模小、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又陷入了困境,甚至连产业内的“元老级”企业也萌生去意。
对工业盐产业来说,一种“规矩”似乎很明确:它不是小规模企业的天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业盐如此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河南新乡华星药厂却异军突起,凭借迅速的进入与扩产,一举成为产业领导者之一,从2004年开始,其出口份额已经位居国内出口企业榜首。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是大规模进入的。
维生素B12产业中,河北宁晋的玉峰集团也是以大规模的进入,一举成为该产业的有力竞争者之一。同样,该产业也没有小企业的活路。
3.微波炉产业
格兰仕在微波炉市场上的“价格屠夫”角色是出了名的。中国微波炉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微波炉对中国百姓来说还是奢侈品。在格兰仕进入微波炉的1993年,整个中国市场容量仅为20多万台。此时产业尚处于诞生期,主要竞争对手也很弱。格兰仕从此时迅速崛起,1993年销量为1万台;1994年为10万台;1995年销量为25万台,市场占有率为25.1%,超过在此前业内最大的厂商岘华的24.8%,成为全国第一。
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格兰仕连续、大幅度地降低销售价格,甚至一次降价幅度就达到40%。它降价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驱逐那些“散兵游勇”。当自己的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以下。此时,格兰仕还有利润,而规模低于80万台的企业则处于亏损状态,除非这些企业能形成显著的品质技术差异,在某一较细的目标市场可以获得微薄赢利。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格兰仕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线以下,结果规模低于200万台、且技术无明显差异的企业陷入亏本的泥沼。格兰仕迫使对手失去追赶其规模的机会,在家电业创造了市场占有率超过60%的奇迹,这是很多人预想不到的。
格兰仕依靠大规模降价的策略是成功的,微波炉市场几乎全部成了它的天下,在这个产业中,几乎没有小规模企业的栖身之地。
二、企业投资从战略定位入手
上述案例并不是个别的,它们反映出了一种规律:在某一个时期,很多产业或者产品只适合于大规模企业生存,没有小企业的地位。如果你不能够洞察这一规律,只以小规模进入,或者不能随着产业或者产品市场成长而同步成长,就会陷入困境,并最终被挤出市场。
对这种规律性有过深入研究的,当数美国管理学家杰格迪什·谢斯和拉金德拉·西索迪亚,他们在共同完成的《全球公认的企业定位准则——3法则》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定位的三法则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人为干预不多,任由产业自然整合、进化,最后通常会留下“产品线齐全的三大通才型企业”、许多小型“专家型企业”以及一些高不成低不就、卡在“壕沟”里的企业。
管理学家阿尔·里斯在其著作《22条商规》中提出了“二元法则”,他认为产业内最终会胜出两个企业,从而达到平衡。其实,无论是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企业胜出都无关紧要。总之,当一个产业发展成熟时,市场上通常会留下两到三个通才型企业,他们占据市场中的领导地位,属于“强势战略集团”,虽然他们的盈利率不高,但却有稳定和大数额的利润;而数量更多的专家型企业,他们通常采取的是集中于一点的战略,虽然在总体上市场占有率很低(通常小于5%),但在一个细分市场上市场占有率却很高(通常大于85%),有较高的盈利率;而第三类企业——掉入壕沟的企业则不伦不类,它们既没有第一类企业的稳定的市场地位和客户忠诚度,也没有第二类企业的高盈利率,他们通常是那些中等规模的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又受到投资能力的限制,极有可能会成为这第三类企业。
三、进入规模与成长速度选择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选择进入的规模和成长的速度?下面是做出这些选择所应该考虑的因素:
1.市场需求容量
市场需求容量是规模决策的一个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只有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容量才能够提供大规模进入的前提。而小规模的市场需求容量,必定限定了企业进入的规模。对于药业企业来说,就是要考虑这个产品(不论是原料还是制剂)是大品种还是小品种。
衡量市场需求容量的大小,一定要有一个联系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具体体现在:需求容量与需求偏好有关;与收入水平有关;与市场价格有关……等等。比如上面谈到的微波炉的需求容量,如果你想象不到价格可以降低到每台二三百元,又怎么能够预测到它会有几千万台的市场需求容量?因此,当你做这样的预测时,一定要想到市场需求法则。
2.规模经济效应
很多产业都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因为导致规模经济效应的因素越来越多了。而规模经济效应是导致产业组织趋向于集中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
因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因此,规模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密切相关,企业至少以达到最低经济规模的规模进入,才能够形成基本竞争力,其后就是怎么样不断扩大以达到最适度规模的问题了。
3.市场进入时机
按进入市场的先后顺序划分,可以分为市场首入者和市场跟随者。两者各有优缺点:前者有利于建立市场声誉、取得先入为主的优势,但风险比较大;后者风险小,但失去了先机。
如果是首入者,面临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应选择小规模、试探性进入。同时,要密切注视潜在的进入者,并确保能够先于他们以更大的规模扩产。
如果是跟随者,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已经很小(否则,就没有必要跟随),应选择大规模进入,或者至少要达到产业的最小经济规模,并着眼于未来能够成为通才型企业之一。
此外,何时进入市场和以什么样的规模进入市场,还需要考虑技术和市场的成熟度。
技术不成熟,市场不成熟,或者二者都不成熟,适合小规模进入。
市场不成熟涉及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一般来说,技术不成熟不可能对应一个成熟的市场。如果产品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意味着技术已经成熟),适合大规模进入和快速成长。
一般认为进入成熟期不会再有新厂商的大规模进入,其实不然,上面的华星和河北宁晋的玉峰就是例子,特别需要引起那些早期进入市场、已经成为产业领导者的企业的警惕。
4.投资收回周期
如果企业无法融得更多的资金,只能以小规模进入,并且自知无力实现快速成长,投资该项目只为“淘得第一桶金”,要准确预测未来市场走向:在产业进入成熟期之前,我可否收获项目的投资?如果不能,正是小规模进入的风险所在。
到底是想真正卧薪尝胆振作士气,还是“做秀博取同情”?从当事人的言论和事件的前后逻辑判断,这件事做秀博...
近年建成试生产的国家和安徽省“十五”计划重点能源建设项目——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一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