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海水淡化产业可解水资源之“渴”

企业报道  2015-09-28 10:09:06 阅读:
核心提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尚处于需要政府引导扶持、催化培育的关键阶段。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亟须政府在科技研发、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尚处于需要政府引导扶持、催化培育的关键阶段。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亟须政府在科技研发、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日前表示,充分发挥沿海省市濒临大海的区位优势,在东部地区积极推进海水利用,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应成为济水解困最直接、最有效的首选之策。

  淡水资源严重匮乏

  据记者了解,中国10个省人均水资源量目前已低于5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全国660多个城市中竟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沿海地区。天津、河北、辽宁、山东3省1市构成的北方沿海地区创造GDP约占全国的24%,但该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41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9%。预计到2010年,4省市缺水量将达到166亿立方米到255亿立方米。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但仍然存在水质性缺水现象,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东部地区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

  守着无边的大海,却为淡水匮乏所困。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重陆轻海的思维模式,使得人们没有把海水作为水资源看待,有条件利用海水但不愿利用的情况普遍存在,更没有把利用海水作为优化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的重要措施。加之资金投入不足,海水利用规模示范不够,企业对海水利用缺乏信心和动力,海水淡化产业化规模一直未能形成。

  虽然我国沿海有很多地区一直喊“渴”,尽管我国海水淡化已经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海水淡化产业至今没有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原因何在?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长周庆海告诉记者,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淡化水价格较高导致了海水淡化产业缓慢发展外,缺乏对海水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缺乏鼓励海水利用的政策和法规也是海水淡化产业缓慢发展的重要原因。

  朝阳产业前景看好

  水利部水资源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开源节流,一方面号召全民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一方面积极寻找替代水源,对于沿海城市来说,实施跨流域调水与有效利用海水必须并重。

  据初步统计,到2005年年底,中国已建成运行的海水淡化水日产量已达12万吨,海水直流冷却水年利用量已近480亿立方米。目前,电水联产海水淡化成本为4.3—5.1元/立方米,独立海水淡化厂成本为6.0—6.7元/立方米,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几年海水淡化吨水成本有望降至5元左右。

  谈到海水淡化的价格因素,周庆海说:我国海水淡化目前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在国家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条件下,成本较有国家补贴的自来水价格要高一些。但随着我国自来水价格的调整和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及有关海水淡化优惠政策的出台,淡化水价格会越来越有竞争力。而且,巨大的社会需求压力也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专家认为,未来20年内,国际市场在海水淡化方面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需求潜力巨大,我国应从宏观制度、市场、科技等方面对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加以支持与引导。

  面对朝阳产业当前发展的瓶颈,周庆海认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尚处于需要政府引导扶持、催化培育的关键阶段。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亟须政府在科技研发、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业内专家认为,现在北京市的自来水价格是3.7元/吨,据预计,到2007年南水北调到北京时,水价要提高到7元/立方米,如果国内水价上涨到一定的程度,东部地区的海水淡化就会有工业上的可行性,那时候,海水淡化产业将会有不错的投资前景。

更多专题
国投新集打造一流煤炭企业

近年建成试生产的国家和安徽省“十五”计划重点能源建设项目——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一期工程...

海水淡化产业可解水资源之“渴”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尚处于需要政府引导扶持、催化培育的关键阶段。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亟须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