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业是夕阳产业,近几十年来不论产能、消费量,从全球范围而言都大体平衡,不存在石油市场供需失衡的涨价因素。之所以出现逐年轮番涨价的趋势,关键在于中国进口需求和钢铁消费量的狂涨。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房地产等基建项目的收缩,这种局面有望得到控制:2002年中国钢材需求增长率高达22.31%,而2006年已降至13%,今年更预计降至10%以下。非但如此,国际铁矿石巨头近年来一直着力开拓新产能,这些新增产能将在数年内逐步进入稳产期。在如此需求下滑、产能提升的趋势作用下,支持铁矿石高企价格的市场基础其实并不坚牢。
必和必拓收购力拓一旦成事,固然将对铁矿石市场形成更大垄断,增加价格谈判难度。但铁矿石和原油相比,储量大且分布较均匀,另辟蹊径的余地大,印度、澳大利亚近年涌现不少新兴矿石巨头就是明例。决定市场价格的关键仍然是市场需求,作为最大消费者的中国并非无可作为。举一个旁例:在市场垄断度更高的大型客机市场,同样曾出现波音、空客、麦道三足鼎立,类似铁矿石市场今天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的格局,但波音并购麦道却并未导致大型客机的奇货可居和价格狂涨,其关键正在于市场需求的平稳和集中。在三巨头市场垄断力度相对逊色、中国企业在消费群体中所占分量更具决定性的铁矿石市场,如果应对措施得当,没有理由对价格走向过于悲观。
要缓解供需矛盾,填补需求缺口,“节流”和“开源”同等重要,在节流方面,中国尚有很大潜力可挖。据统计,中国钢铁企业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58%,远低于国际98%的综合利用率标准;而美国约71%钢产量由废钢生产,仅约29%来自于铁矿石。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用电弧炉炼钢占全部钢产量的一多半,“循环利用”是国际钢铁业的趋势和主潮流。与之相比,中国同行差距巨大。通过努力填补此项差距从而更有效地利用铁矿石资源,其可能获得的效益将远胜于在谈判桌上和三巨头喋喋不休。
由于国内钢材需求的节节攀升,近年来新增钢铁产能也水涨船高,许多新企业技术落后、消耗和污染大、产品质量低劣,中国钢铁协会负责人曾宣称,钢铁行业可压缩的落后产能达1亿吨以上。通过压缩落后产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铁矿石消耗,从而降低对铁矿石国际市场的需求。
在开源方面,中国本身就是铁矿石大国,但回采率很低,不到35%,而这项数值的国际标准高达90.27%。这其中虽有贫铁矿多的先天不足,但80年代中期,中国铁矿石回采率还高达80%。近年来由于钢材市场火爆,小铁矿、非法铁矿数量大增,乱采滥挖等浪费现象严重,这不仅导致供需缺口扩大,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企业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弱势,也使中国钢铁业的底气愈益虚弱。
此外,国内某些大钢企一方面“哭穷”,另一方面却通过远期合同囤积铁矿石牟利。相关主管部门对铁矿石供应方的垄断度头疼不已,却在自身整合上仍远不能做到在国际市场用一个声音说话,谈判桌上直至市场上的被动,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中国于2015年6月29日在北京举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之签署仪式,计有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等57...
“滇王之酒,味厚醇香”云南罗平的滇王老窖酿制秘方源自汉朝的滇王府,当时的滇王尝羌曾将美酒贡奉朝廷,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