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对130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公司环保督察情况,其中欧诺法装饰材料(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今麦郎食品(成都)有限公司3家企业由于存在其他环境违法行为,被国家环保总局再次通报批评。跨国公司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问题,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构成尖锐矛盾的今天,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密切关注的话题。我们看到,在中国的多数跨国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认真的履行社会责任,在中国社会和经济舞台上,已经起到了表率和示范作用。但是,一些跨国公司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值得我们去调查、分析、报道。
建设人类美好的未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本报将陆续推出《迎“双日”跨国公司环境保护系列报道》,以客观公正的笔触,展示优秀跨国公司在环保方面可借鉴的经验,同时对少数跨国公司污染环境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报道。
跨国公司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改革开放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广阔发展空间,使我国市场成为众多跨国企业抢滩的宝地。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全球化经济理念以及成熟完备的标准体系,在中国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壤中成就了光荣与梦想。与此同时,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跨国公司在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我国本土企业经营理念和技术标准的改进起到了标杆性的引领作用。这一切,奠定了跨国公司在我国公众心中近乎神圣的强势地位。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经营活动,不仅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在人力资本开发方面也为我国本土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了借鉴。除此之外,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为我国提供了大量可供利用的外资。
据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吸收外资已经连续14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目前,全球500强已有近490家在内地设立了企业和机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超过1160家。
目前,外资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有效的利用。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含银行、证券业)37888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71家,同比下降8.6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9%。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71家,同比下降8.6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9%。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也在扩大出口、增加税收、创造就业、培养人才乃至推动中国经济体制完善和创新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2007年8月召开的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运营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外商投资企业运营情况良好,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目前,现存运营外商投资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3%,但创造了远远大于其所占比例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环保门”
重创跨国公司形象
跨国公司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而其经营的产品也因为品牌和服务等优势,在中国公众的心目中长期保持着近乎完美的形象。可口可乐、肯德基、微软,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早已经融入公众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一项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凭借其产品品牌知名度高,影响力强,服务好、技术先进,诚信度高而深受中国公众认知、喜欢、信任。
然而,2006年10月,环保部门披露的“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却使中国公众对跨国公司的印象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公众第一次发现,数十家曾经熟悉甚至喜爱的跨国公司,赫然出现在环境违法的企业名单之中。而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名单中的公司,包括5家2006年“世界500强”的在华企业。2007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因为环保问题被暴露出来,数量从30家上升到了百余家!公众一片哗然!一时之间,各大媒体纷纷发表言论,声讨这些跨国公司在环保问题上的不法行径,指责其做法是“责任缺失”、“道德伪善”。
据知情人士介绍,2006年,跨国公司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引起关注,原因是,在一份环境违法企业名单中,居然发现了33家跨国公司,其中不乏中国公众十分熟悉的名字。他说,其实总体来看,跨国公司在环境污染的所有违规企业中,所占比例较小,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强烈反应,就是因为这与他们一直营造的良好企业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
国家环保总局新闻发言人陶德田说,这些跨国公司多数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既有世界知名品牌,也有世界500强企业,拥有较好的环保口碑,近年来在中国却存在一系列环境违法行为,这是严重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跨国公司的环境违法问题,极大地损害了其在中国公众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调查显示:高达73.1%的被访者表示了对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和工厂转移到中国来经营生产”的强烈不满。
多数跨国公司
积极回应环保问题
专家指出,造成跨国公司出现环境违法的因素很多,但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排除污染隐患、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并接受由专业技术公司进行的第三方审核,做到排放达标。
事实上,一些口碑不错的跨国公司,还是很积极回应环保问题的。例如松下、联合利华、博世、通用汽车、美标等企业,积极进行沟通和改进,有些企业目前已经通过了第三方审核,向公众证明了自己能够严格遵守中国的环保法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只要积极面对,保护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完全矛盾。有的企业上了黑名单之后,积极从自身找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最终找到了新的工艺方法,从此不但杜绝了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还节省了大量的生产成本。
2008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新闻发言人陶德田向媒体通报对130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公司进行环保后督察的情况时表示,去年11月以来,环保总局对2004—2007年间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公司进行专项后督察后发现,此次后督察的130家跨国公司已全部查处到位,未发现查处时出现的环境违法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经营过程中,是非常重视环保问题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拥有先进的环保设施和丰富的治理经验。其在中国投资企业的环保标准,甚至比中国政府规定的标准要严格。
比如,世界知名品牌西门子就将环保问题放到了比较重要的位置。西门子中国总裁兼CEO郝睿强表示,为了切实杜绝环境污染问题,西门子把在华中期投资中总额的50%,投入到与节能环保相关的技术创新领域里,并且,西门子公司还将为北京的电网系统改造提供最先进的节能科技。
杜绝环境违法须多方努力
“环保门”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跨国公司的“双重标准”说。据有关资料显示,曾经“榜上有名”的不少跨国公司,在其本国乃至某些发达国家的环保方面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但在我国,却连最基本的排放标准都没有达到。
业内专家认为,某些跨国公司在中国采取有别于本国的双重环保标准,是由于中国环境标准、法律法规及监管方面出现漏洞,使某些跨国公司“钻了空子”。比如,某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吸引外资,不惜降低环保要求,迁就、庇护那些高污染企业,对其在环境上的违法行为,不能也不敢处罚,环保监察和执法力度相对较弱,这就在客观上纵容了某些跨国公司的违法排污行为。
一位资深环境专家分析指出,某些跨国公司无视中国的排放标准,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而客观地说,也是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对其监管和查处力度、监测的严格程度相对较弱造成的。以欧美国家为例,他们对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罚款额度相当高,可达十亿甚至数十亿元美金。而我国对此类现象最高的罚款额度曾长期停留在100万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相对于这些企业违规排放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是微不足道的。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我国资源成本相对较低。比如水价,我国的水价平均价格比发达国家低很多,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价格更低,有些至今不到1元钱一吨。如此低的水价使某些跨国公司缺乏循环用水的动力。其实,一些跨国公司已经掌握了废水回用技术,如果能够循环用水,超标排放的风险自然大大降低,但遗憾的是,他们与自己在本国的节水水平相差甚远。
再有,我国的消费者对于企业环保违规的问题少有关注,也导致某些跨国公司疏于环境管理。在国外,在某一领域出现违规现象的企业是很难被公众接受的,因此企业非常注重公司形象,力求在各个方面做得更好,这自然包括环保方面。
据悉,为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杜绝企业环境违法问题,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绿色”措施,被业内人士称为环境经济政策“组合拳”。这套措施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从不同角度,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核查和控制。
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为了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监督,2008年5月1日起,环保总局将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和企业环境行为有关的信息进行公开,届时,如果哪家企业出现环境违法现象,其信息将在1个月之内向当地媒体公开,这将极大提高公众对企业环保问题的关注,从而对某些企业环境违法现象起到约束和控制作用。
业内专家强调,只有政府、企业、环保组织以及公众和媒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跨国公司的环境违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