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指出,我国发展生物能源作物必须坚持“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原则,从严控制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更多地实现秸秆、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适度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非粮能源作物
要燃料还是要粮食?中国正在这两点之间寻求平衡,并在探索燃料乙醇产业新的发展之道。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年会上获悉,生物燃料的迅猛发展正对世界粮食价格产生深刻影响。
根据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估算,到2020年,世界玉米价格将提高26%、含油种子价格提高18%;假定生物燃料产量扩大1倍,那么玉米价格会提高72%、含油种子价格会提高44%。
燃料乙醇拉升粮价
燃料乙醇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2002年,为了消化部分陈化粮、寻找替代能源,中央财政投入国债资金4.8亿元用于河南、安徽、吉林三省燃料乙醇企业建设,并对试点企业免征燃料乙醇5%的消费税。为鼓励玉米加工乙醇,国家有关部门还为定点乙醇生产企业按1000—1600元/吨的价格提供专项补贴。
由于财税政策的支持,又有高额利润回报,加上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活动的推动,部分地区迅速出现燃料乙醇产业过热的倾向和盲目发展的势头,以燃料乙醇为名目提出的意向建设产能超过1000万吨。
据测算,目前我国乙醇加工企业生产1吨乙醇需要3.3吨玉米。试点推广几年来,在现有陈化粮炼完之后,试点企业开始将大量新粮用于乙醇生产,并由此在试点地区引发了粮农纷纷卖出家里粮食的局面。
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吉林省,竟出现了玉米加工企业由于货源紧缺纷纷向粮库购粮的现象。南方地区的一些乙醇生产企业则试图通过在境外建立粮食基地以解决原料供应。其中,设计乙醇产能30多万吨的河南天冠已在老挝建立一个面积约20万亩的木薯种植基地。
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直接拉动了粮价上涨,进而带动饲料价格上升。今年前三季度,玉米价格上涨14.5%、油料价格上涨24.3%,吉林地区玉米价格比去年同期高250元/吨,这造成每头猪的饲料成本提高了40—50元。
“燃烧的玉米”难以扑灭
带着对燃料乙醇迅猛发展的忧虑,国家发改委2006年底“叫停”了玉米加工乙醇项目,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
今年5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陕西考察生猪生产时强调,“要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的盲目发展,确保国内市场饲料供应”。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要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并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面对国家的严格限制,“粮食能源热”并没有收敛,只是发展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知情人士透露,一些企业开始转战乙醇上游产品酒精市场。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新建及改扩建的酒精生产能力已达160万吨/年,其中小部分已在2005年底之前投产。只要政策允许,市场有需求,这种项目很快就可以转产燃料乙醇。
也有企业转身生产下游的生物化工产品,直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借此规避国家立项门槛的限制。
专家指出,生物燃料项目难以降温主要是受利润驱使。据了解,在东北建设一个百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3吨玉米可以生产1吨化工醇。以目前石油价格和玉米价格,每生产1吨化工醇能获利1200元。如果年产20万吨,利税就是2亿元。
开发替代粮食资源
关于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的态度越来越明朗。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曾指出,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不能大规模利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不可能以牺牲粮食安全为代价来发展能源作物。
专家指出,我国发展生物能源作物必须坚持“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原则,从严控制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更多地实现秸秆、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发展循环农业,适度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非粮能源作物,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崔晓黎认为,去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880亿斤,即使把全部玉米用于加工燃料乙醇,也不可能解决我国石油不足的问题。
崔晓黎建议,国家对乙醇燃料企业的优惠和补贴应该仅限于国家批准的4个项目(包括批准的生产能力),并且明确补贴期限;国家未批的项目,在投资银行贷款、土地供应、税收优惠和补贴、运输和仓储等方面都要加以限制。同时,应加快开发替代粮食资源,如以农作物秸秆为代表的各类木质纤维类生物质及其相应的燃料乙醇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