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市场将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内销已逐渐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增长引擎。纺织专业市场是产业集群最佳的内销渠道,只有加快提升发展专业市场,为产业集群拓展内销渠道,才能顺应中国纺织“出口转内销”的大形势
“商铺卖得火说明物超所值。”万豪国际轻纺城运营管理顾问席文官不遗余力地向记者介绍该项目的与众不同。国际轻纺城甚至打出“绝版铺王”的旗号,据席文官介绍,与以往的纺织商业地产相比,该项目在定位、规划、观念和产权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一铺相传,代代相旺!谁不抢购?”席文官反问。
这是近年“1978—2008市场改变中国”全国大型巡回活动常熟启动仪式上的一幕。该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指导,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主办。常熟万豪国际轻纺城在被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授予“中国流行面料采购基地”称号的同时,更是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同行叫了一次“板”。
众所周知,常熟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无可比拟。始建于1985年的江苏常熟招商城,从当初由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3亩地的地摊市场到被命名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23年的时间里常熟的纺织专业市场铺位价格屡创新高。这可能也是相关部门选中其为市场升级首站的原因之一。目前常熟轻纺以招商城为核心,聚集了35个专业市场,2.5万多家经营户,8万多名经营者,日均客流量20万人次,资金流量6.12亿元,2006年年交易额306亿元,位列“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榜首。
然而,在常熟招商城尽显行业龙头风范的背后,更感到些许凉意。一个与其高度繁荣不相称的尴尬是,常熟200亿元面料采购需求正在外流。享有长三角250亿元庞大轻纺采购需求的常熟,却没有一个集散地可以就地消化,巨大的市场被分流至无锡、绍兴、广州等地。
这也许就是常熟打造国际轻纺城的用意所在。企业的触觉十分灵敏,更多的先知者在尾随,常熟的先行效应正在全国范围内显现。公开的数据显示,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数量在迅猛增加。据统计,2007年已开业和2008年内即将开业的新市场项目就有37个,投资总额超过466.85亿元,总建筑面积已达1305.5万平方米以上。仅江苏省就新增8家,新增面积将达474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169亿元。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会长夏令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形成投资热潮的原因主要是需求拉动、商业地产收益吸引、各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和圈地运动所导致。
“专业市场的提升必须与产业紧密结合,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组织、专业市场自身的积极性并共同努力。”夏令敏表示,纺织专业市场的升级不仅仅是硬件水平的提升,还包括信息化水平、品牌水平等新元素的提升。
事实上,专业市场纷纷升级换代除了自身发展的需求外,更是整个纺织行业谋求“出口转内销”的大势所趋。目前,纺织品出口压力与日俱增,国际贸易环境依然严峻,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油价格上涨、原材料涨价引起的成本上升更使得纺织业出口优势逐步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市场将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内销已逐渐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增长引擎。”中国轻纺城建管委主任周如生说。
在周如生看来,纺织专业市场是产业集群最佳的内销渠道,只有加快提升发展专业市场,为产业集群拓展内销渠道,才能顺应中国纺织“出口转内销”的大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