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织锦出的圣洁白云

企业报道  2015-05-29 17:05:05 阅读:
核心提示:是的,大自然总是用自己神秘的方式给人类最慷慨无私的馈赠:东经110度、北纬42度,地球的经纬线交织了一个神奇的地名——白云鄂博。

  楔子:忠诚与荣光

  19世纪,歌德说:我们总在大自然的环绕和把握之下。

  是的,大自然总是用自己神秘的方式给人类最慷慨无私的馈赠:东经110度、北纬42度,地球的经纬线交织了一个神奇的地名——白云鄂博。

  在蒙语里,这是“富饶的神山”的意思。平均海拔1605.5米、面积350平方公里的白云鄂博矿区,现已发现175种矿物、71种元素,具有或可能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元素26种。其中,稀土资源居世界第一位、铌资源居世界第二位。此外,在矿体的上盘,还蕴藏着1.5亿吨的富钾板岩,平均品位达氧化钾12.14%……

  有人说:先有白云鄂博矿,后有包钢,而后有包头市。作为包头钢铁集团的主要原料基地,其主要矿藏铁矿石已探明储量14亿吨,形成主矿、东矿、西矿、东介勒格勒4个工业矿床,全区矿化范围更达48平方公里。

  50年来,白云鄂博矿一共向包钢输送矿石2.7亿吨。从1927年震撼中国的地质勘探发现,到1957年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从肩挑背扛采出第一筐矿石,到年产矿石突破1200万吨大关, 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风雨的白云鄂博矿,在包钢集团的正确领导下,如今已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68亿元,职工总数6200多人,且多项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到了前三位。其中,有两项指标为全国第一,矿石生产规模全国排第二位,成功跻身中国一流矿山之列。

  先驱者如丁道衡、何作霖,创业者如肖史、巴彦都荣,光荣者如全国劳模呼尔宝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振庭、边陲英雄儿女的解金铭、刘振强、“巾帼建功女状元”李翠梅、新一代劳模董庆刚、电脑奇才杨槛……一代又一代的白云鄂博人,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将生命的忠诚写在了这一片圣洁的草原神山之间。他们的英名和故事,如同草原夜空洒满的群星璀璨,如同黑色矿岩间轮回开放的铁花簇簇。

  怀着朝觐的虔诚,我们为他们而来。驱车走过草原7月的季风,站在白云鄂博矿巨大无垠的矿坑底部,生命会在那一刻变得崇高而又渺小。50年的岁月里,那些感动的点点瞬间多如恒河沙数,已经无法用文字复述。只有白云鄂博矿矿长姬志勇、党委书记杨占峰眼里滚动的颗颗泪珠,让我们一次次泪不能禁。

  “坚忍不拔,超越自我”是包钢的精神。人们都说包钢创业苦,可最苦在白云鄂博。坚忍不拔在这里表现得最突出,超越自我在这里表现得最坚定。“天上的北斗闪烁着永恒,赤褐的矿石凝聚着矿工的忠诚”。也许,所有的白云鄂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忠诚。白云鄂博人的忠诚,比白云鄂博矿的纯度还要高、比白云鄂博矿的矿石还要坚硬……

  在共和国的成长史上,正是无数和白云鄂博人一样的忠诚,才构筑了共和国大厦坚如磐石的根基,才成就了共和国新世纪跨越式的升腾!那么,走进白云鄂博矿,就不仅仅是一次感动,更是一种求索。

  对于中国钢铁产业和工业而言,在共和国北方这片绿草和蓝天之间,白云鄂博矿所揭示的就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而是一种脊梁精神。

  而今天白云鄂博矿的建设者们,正在践行着这种脊梁精神,为新包钢的建设和共和国钢铁产业的腾飞,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激情……

  第一章 岁月·沧桑之变

  1

  1950年4月。

  在内蒙古骑兵四师十一团骑兵连的护卫之下,一支特殊的队伍从北京走向了内蒙古草原深处的白云鄂博。

  这是共和国第一批的地质精英。4个月前,即1949年12月,刚刚浴火而生的新中国,迫不及待地召开了全国钢铁工业会议。共和国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陈云亲自出席会议,并作出重要指示。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包头建设成为“关内新建钢铁中心”。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作为包头钢铁中心的原料基地,中央决定对白云鄂博进行大规模地质勘探。

  此刻,草原上依然春风料峭,但野草已然倔强地从冻土下拱起了新芽。白云鄂博,蒙语意思“富饶的神山”。相传在远古兵征中,将士们的马蹄曾在这里被吸住,无法解释这一神秘现象的军队以为这是神明的意旨,马上匆匆退兵。

  对于共和国的地质工作者而言,曾经止息过战火纷争的白云鄂博,同样充满了神秘的诱惑。早在20多年前,她就被撩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

  1927年7月2日,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到达了白云鄂博山脚下。夕阳中,白云鄂博那独有的青黑色的山峰,引起了考察团青年学者丁道衡的注意。

  第二天清晨,丁道衡就离开驻地独自一人向白云鄂博进发。年轻的丁道衡后来用诗意的文字记叙了这段旅程:“余负袋趋往,甫至山麓,即见铁矿矿砂沿沟处散布甚多,愈近矿砂愈富,仰视山巅,巍然屹立,露出处黑斑灿然,知为矿床所在。”丁道衡所描述的山巅,就是今天白云鄂博的主矿。他在给总部写信报告考察成果时,兴奋之情依然流于笔端:“以衡推测,成分在八九十分以上。全矿皆露于外,开采极易。”

  中方考察团团长徐炳昶对这一发现也极为振奋,他在日记中预言:“此地将来要成为中国一个很大的富源。”

  1935年,何作霖教授在丁道衡带回的白云鄂博矿石中又首次发现了举世罕见的稀土元素。

  1937年华北沦陷后,在1939年到1944年短短的5年里,有资料表示,日本至少组织了10多次对白云鄂博的矿产调查,试图破解白云鄂博矿藏之谜。

  然而,限于当时特定历史社会背景和科技水平,对白云鄂博拥有的真实储量和开采价值,地质界一直众说纷纭。

  最终真正揭开神山面纱的,就是这支在1950年走向白云鄂博、后来被命名为241地质队的勘探队。

  2

  1955年3月18日,北京。

  共和国地质部的会议室里,高朋满座,名家荟萃。一份沉甸甸的报告摆在与会的专家和领导面前。这份《内蒙古白云鄂博主、东矿地质勘探报告》,就是241地质队在白云鄂博5年艰辛劳动的心血结晶。

  这也是新中国的地质事业的起点。在新中国第一代地质工作者中,许多人是从白云鄂博开始他们的地质生涯的。也就是在这次对白云鄂博的勘探中,新中国开始了第一次航空物探飞行。甚至有人说,新中国的地质事业是在对白云鄂博矿的勘探中同步奠基、同步成长的。

  会议由地质部原副部长何长工亲自主持,议题是审查地质部241地质队提交的《内蒙古白云鄂博主、东矿地质勘探报告》。

  1955年的春天,在北方春寒料峭的日子里,这份新中国的第一份地质报告,以详尽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征服了所有在场的专家和领导,顺利地通过了审查。

  此前25天,白云鄂博矿的发现者丁道衡先生在重庆溘然而逝,年仅56岁。

  1980年,以对白云鄂博矿的成功勘探,241地质队被授予共和国“功勋地质队”。

  今天,在白云鄂博矿主楼前,矗立着一尊丁道衡先生的汉白玉全身塑像。一手拿着铁锤、一手捧着矿石,他把永远的青春和微笑留给了一代代白云鄂博人。

  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在这个拥有3万多人口的边陲重镇上,已经无法找到当年草原荒芜的痕迹。只有在白云鄂博矿崭新的博物馆、陈列室内,我们还能看到那些早期地质队员们的照片,那是白云鄂博最早的拓荒者的身影,他们用铁锤和钢凿绘出了白云鄂博战天斗地的最初豪情。

  3

  1955年底,241地质队大部分人员撤离。白云鄂博矿进入了开采前的最后准备。

  1957年2月27日,白云鄂博矿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0日,包白铁路通车,白云鄂博矿从此开始日夜兼程为包钢供应矿石。

  1957年8月1日,在当地牧民的热情帮助下,白云布拉格水源地建成供水,标志着采矿必需的水源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在当时,这被誉为工牧团结的花朵和民族友谊的结晶。

  1958年9月1日,11万伏输电线路正式送电。

  1958年9月15日,两台苏制4立方米电铲在采场开始采掘装矿。从此,白云鄂博矿揭开了机械化开采的序幕。

  1959年3月16日,白云鄂博矿第一台电力机车汽笛长鸣驶向主矿采场。

  时光的脚步走入了1959年9月26日。

  这一天,包钢一号高炉用白云鄂博矿的矿石炼出了第一炉铁水。

  这一天,草原迎来了最尊贵的客人。

  共和国的总理周恩来矫健的身影出现在包钢人的面前,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总理的手紧紧地握住了矿工们的双手,把一股股暖流传到了包钢和白云鄂博人的心田。那是一个被白云鄂博人定格的永恒时刻,它告诉这座草原神山:时代需要钢铁,中国需要包钢,未来离不开白云鄂博。

  几天之后,在建国10周年的庆典上,白云鄂博矿穿孔司机、蒙古族青年胡尔宝音出现在国庆观礼台上。共和国用最尊贵的方式来传递着白云鄂博的芳名。

  也许,对于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共和国来说,富藏着巨大钢铁资源的白云鄂博所具有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本身。这一片青黑色的神山,如同大地母亲丰盈的乳房,隆起在千年草原和万里长天之间。而她的身后,是新生的共和国尚在襁褓之中的工业。新生的共和国的工业,太需要钢铁的哺育了。从一开始,共和国就对白云鄂博投入了异乎寻常的关注。

  一年之前,1958年7月,朱德委员长莅临白云鄂博视察,并欣然提笔写下:“提前建成白云鄂博矿山。”此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叶剑英、彭真、邓小平、班禅额尔德尼、谢觉哉、罗瑞卿、邓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白云鄂博视察指导。

  也就是在这里,邓小平同志留下了那句让白云鄂博人自豪的话语: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这几乎是共和国钢铁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荣誉。即便半个世纪之后,我们重温这些荣光,仍然止不住心灵的阵颤和悸动。

  从1959年到1966年, 白云鄂博矿以“调整、巩固、生产、提高”为方针,顶着三年自然灾害和苏方专家撤离的冲击,一边搞生产、一边谋发展,进入到了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阶段,截至1966年底,白云鄂博矿的采剥总量达到了1200万吨,创下了历史纪录。

  4

  走过了1966年到1978年间的低谷,白云鄂博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又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此间,白云鄂博矿生产开始全面恢复,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1978年,白云鄂博西矿车间成立,开始了西矿的建设;1979年,潜孔钻机、牙轮钻机取代了冲击式钻孔机,成为了生产的主力军,这一年白云鄂博矿的采剥量达到1158.73万吨;1981年,白云鄂博矿和包钢签订了经济合同书,实行了超额计件工资制,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是白云鄂博矿在体制变革上的一次全新尝试。此后,铁矿对东、主矿采场实行了扩建改造工程,适应包钢生产能力提升的需要。到1987年,白云鄂博矿破碎车间年累计破矿656.2646万吨,创下年产最高纪录。

  1988年,108吨电动轮正式投产。自此,白云鄂博矿成为全国率先采用国产千万吨级露天矿山大型配套设备单位;

  1989年10月,白云鄂博矿荣获冶金部质量管理奖;

  1990年,铁矿荣获冶金部设备管理金牌奖。同年,铁矿档案馆升级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1992年,白云鄂博矿开展定编、定岗、定员的三定机构改革;

  ……

  然而,也正是在此时,一场猛烈的寒流却向包钢和白云鄂博矿袭来。

  1993年后,国家对钢铁工业连续进行调整,钢材的价格从每吨4000多元一下子降到每吨2000元,而与此同时,煤、电、运输的价格却在纷纷上涨;

  1996年,包钢遭遇地震,损失惨重,而在此时,全国钢铁市场萎缩、亚洲金融风暴如一记记重拳,击向正处于机制转轨中的包钢……

  这是中国钢铁企业的多事之秋,包钢也不可能例外。计划经济长期累积的种种弊端,最终还是在90年代后期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1998年,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国有企业必须3年脱困的战略目标。

  也就是在1998年,在中央这一精神的指示下,以林东鲁、崔臣、司永涛为首的新一批包钢领导者,先后成为了引领包钢走出困境的中坚力量,打响了一场全面振兴包钢的攻坚战役。

  包钢必须要在3年内,越过这一次世纪末的冰河。

  作为包钢集团的原料核心企业,白云鄂博矿无可回避。

  第二章 精变·挖潜式发展

  1

  要振兴包钢,不能离开白云鄂博矿。

  没有白云鄂博矿的支持,包钢的成本优势就无法体现,包钢的生产也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此时的白云鄂博矿,自身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作为一家建设于50年代的老国营企业,当时白云鄂博矿的主要生产设备都是在六七十年代投入使用,甚至一些关键设备还是50年代的产品,这些设备大多数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使用期限,绝大多数都在超期服役。

  由于历史原因,白云鄂博矿的主要生产机械设备基本上都是国产化,从功能和技术保障来看,的确和当时国外的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更为严峻的是当时的生产现状。内行人都知道,“新矿好开,老矿难采”。老矿难采的原因就在于随着采场的延伸,采矿成本将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经过多年的地面开采,此时白云鄂博矿的主要工作面都已经延伸到了地下作业。每向下延伸一米,开采难度和生产成本都会随之增加。

  同样严峻的问题是体制与机制。白云鄂博矿有4修一队,即机修、检修、电修、汽修4个车间和1个汽车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四修一队”一直靠完成下拨任务、靠利润补贴而生存。上班就挣钱的观念毫不动摇。这种体制的弊端,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清晰地暴露出来。

  白云鄂博人不是不知道,此时要提高矿山的产量和效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机械设备。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是,那就必须有大量的资本投入。对于当年的包钢和白云鄂博矿而言,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不能怨包钢,此时正处于中国钢铁工业的低谷。包钢集团自身还在困境中探索前行,工作千头万绪,根本就不可能拿出足量的资本投入。

  那就只有靠铁矿人自己。当年,老辈人靠肩挑背扛就能开采矿石,如今白云鄂博人还不能靠双手和智慧把白云鄂博矿盘活了?!

  没有大投资,可咱们有比金子还值钱的智慧;

  没有新设备,可咱们有改变设备的双手;

  没有高科技,可咱们有比高科技还要高的高风亮节!

  白云鄂博人横下一条心:走内部挖潜式发展战略,拼尽全力,支援包钢大突围!

  这一年,38岁的姬志勇刚刚从主矿车间主任被提拔为副矿长。

  在此后的10年中,作为新时期白云鄂博矿建设的一员,他全程见证了白云鄂博矿挖潜式发展的历程。

  2

  什么是挖潜?

  姬志勇告诉我们:那就是“吃干榨净”。把所有能提高效益的层面全盘激活,靠自我完善来提升企业的效益。

  在此之前,白云鄂博人已经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盘活了体制。对“四修一队”的认识态度发生180度大逆转,结束了对“四修一队”40年的补贴政策,矿班子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矿山内部。“帮助造血,不输血”。“四修一队”与矿山“分灶起火”。职工收入与各车间效益挂钩,自负盈亏。这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旧体制的一纸废除,“四修一队”争先恐后重新起跑。体制突围,局面打开,“我要干”取代了“要我干”,一场深刻变革很快就在白云鄂博矿轰轰烈烈地展开。

  制度盘活了,再要靠科技进步,走创新发展之路。白云鄂博矿有搞科技革新的传统。早些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振庭只读过4年书,却靠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用萝卜、面团制作模型来搞设计,革新成果十几项,创造经济价值上百万元,被誉为“革新大王”。

  矿山代代有能人。1988年,矿山引进了108吨电动轮,同时建设了倒装台和转载台,一改单一的铁路运输为铁、公路联合运输。电动轮有“大力神”的美誉,其长10.9米、宽5.8米、高5.7米、自重87吨,可一次将近100吨的矿石从100多米深的矿坑中拉运出来,其力拔山兮的气势,令矿山人津津乐道。

更多专题
织锦出的圣洁白云

是的,大自然总是用自己神秘的方式给人类最慷慨无私的馈赠:东经110度、北纬42度,地球的经纬线交织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