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污染地图发布一年多后,近年收集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已经有1万多条,但找上门来说明情况,表示要整改或已经整改的只有几十家企业,最遗憾的是,所有反馈的企业都是跨国公司,而国内企业似乎反应不积极。(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4000多家中外企业被“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这家民间组织收入“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后,为啥中商不急外商急?
报道里说,如英国、丹麦等那些上榜的跨国公司所在国的驻华使馆都对此事表示关注,也在督促这些企业整改。同时,消息传到了国外,一家规模不算大的跨国公司在本土贷款的那家银行看到污染地图后突然宣布中止贷款合作,要想恢复除非能被相关部门证明污染问题已经消除。如此这般,那些上榜的外商如何不急?!
反观之,国内呢?如果将国内上榜的污染企业与地方环保部门比作“老鼠与猫”的话,那么,从报道里看,上榜的“老鼠”没去找“地图”的制作者,“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马军他们却有“捉鼠的猫”———一家“基层环保局的一位负责人找上门”去为“老鼠”说情。而且,不少基层环保部门的网站虽然设了“曝光台”栏目,可是一打开要么是空的,要么仅仅说了一些企业的违法事实,但企业的名字往往被“××”代替。马军说,他记得广东曾经公布了一条消息说要整治1000多家环境违法企业,但居然没提及其中任何一家企业的名字。可见,“猫不捉鼠,反而藏鼠、护鼠”,理所当然地“中商不急”了!
“中商不急外商急”———外商急,急在他们国家相关方面对治理环境污染动真格;中商不急,是我们的一些相关方面,尤其是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搞“假把式”,搞“有组织地对抗中央”。
大江东去。毕竟我国环保呼声越来越高。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老百姓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不能苛求于政府在一个早上将环保政策、法规统统“一步推到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相关方面在环境污染治理上将“越来越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