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真正的发展需要“破冰”

企业报道  2015-04-08 10:13:53 阅读:

  我首先是共产党员,然后才是企业领导人。萍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涂建民的心中涌动的永远是责任与理想。

  涂建民是1997年掌舵萍钢的。当时的萍钢犹如陷入泥沼中的大船,装备落后、包袱沉重、巨额亏损、人心涣散……已被许多领导部门心照不宣列入死亡“黑名单”。聆听着萍钢员工强烈的“港人治港”的呼声,他明白这是与他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在绝望中的呐喊,当他向3万员工家属许下“萍钢可以搞好”的承诺时,他深知这句诺言的沉重,深知等待他的必是艰难的求索之旅。

  面对百废待举、千疮百孔的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涂建民把眼光锁定在“人”上。涂建民,这个土生土长的萍钢人、这位从基层成长的管理者,最喜欢学习和研究的便是伟人毛泽东的思想,他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到企业实践中。涂建民深信“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深知当时萍钢最大的弊端不是硬件的落后,而是观念的陈旧:企业内部“惟条件论”盛行,充斥着无所作为的悲观论调,一味地“等、靠、要”,这种错误的思想逆流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观念的转变让萍钢人的思路豁然开朗,炼铁高炉利用系数3个月之内就由1.5t/m3.d突破2.0t/m3.d,拉动了萍钢生产起飞,打破了当时江西冶金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使最初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8.16工程计划”提前两年实现。而以“转变观念,眼睛向内,功夫下在自己身上”的理念、“事在人为,志在超越”的萍钢精神、“永远的危机,不懈的追求”的座右铭为核心的萍钢企业文化的培育、贯彻和运用,也成为此后萍钢管理的主线索。

  在此后的发展进程中,涂建民言传身教,从实际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入手,带领萍钢人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观念变革攻坚战,用敢为人先的气魄,持续变革,开启了萍钢10年快速发展的“破冰之旅”。

  1997年,萍钢从“用人、用工、分配”3项制度入手,拉开“一次改革”序幕。改变单一的干部委任制形式、冻结单位之间的人员调动、打破“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采取公开招聘为主的用人方式,大力推行“末名淘汰制”,以“二八”理论为指导,实行“众星捧月”的分配模式。改革的推行,调整了生产关系,涤荡着萍钢人的思想,企业顿时活力迸发,1999年,萍钢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成功实现3年扭亏脱困;

  2003年,经过570余天的艰苦运作,完成开创国企改革之先河的“整体改制”,使萍钢从体制上获得推动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

  2004年,萍钢仅用1年3个月时间就完成“生死时速”的“企业再造”,使萍钢成功战胜“价格风暴”;

  2005年,萍钢从公司高层管理班子自我革命开始,深化“二次改革”,推进“二次创业”,实现销售收入破百亿元的突破牞成为全省第5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

  2006年,萍钢成功重组九江钢厂,实施了江西钢铁工业的首例战略重组,使萍钢获得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为下一轮的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0年来,萍钢创造了连续8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40%的超常规发展速度,作为综合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成本指标下降上千元之巨。有人感言:萍钢是“大雾中的领跑者”;有人惊叹:萍钢创造了“比深圳速度更快的萍钢速度”。

  回顾萍钢1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萍钢从逆境中一路走来,从扭亏脱困、改制再造到挖潜重组,可谓步步皆险、步步称奇,任何一步走错了,或走慢了,萍钢也许早已被竞争所淘汰,对此,涂建民曾打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像过独木桥,过去后已然桥断。涂建民说,他感谢逆境,是逆境磨砺了萍钢人的意志,激励了萍钢人的斗志,凝聚了萍钢人的力量。

  “改革就是要不断向水里扔石头来打破平静。”在涂建民看来,作为企业领头人,就是要勇于求变求新,不断激发企业活力;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挑战新的高度。

  谈到萍钢的成就,涂建民喜欢将自己与南斯拉夫著名电影《桥》里的建筑工程师相比,工程师从不回头看自己建过的桥,因为他不想停留在过去的辉煌里。对于涂建民来说,他永远站在一个没有终点的跑道上。涂建民心里装着的是“百年萍钢”的理想,是一幅更加宏伟的发展蓝图———《萍钢公司“300亿工程”计划》,在未来3年里,他要带领萍钢创造一个新的奇迹:到“十一五”期末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年产钢800万吨,实现萍钢在新起点上的又一次裂变式发展,实现“打造棒线第一品牌企业”的目标。

上一篇:魄力成就精彩
更多专题
青春在雪中飞扬

到吉奥集团采访,已经是第二次。记得第一次来的时候,穿过老城区,穿过荒芜的城郊,一座崭新的工厂赫然跃入...

当之无愧的创新先锋

新昌,作为浙江东部的一个偏僻山区小县鲜为人知,但在中国医药制造的编年史里却有着浓墨重彩的圈圈点点。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