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昌,作为浙江东部的一个偏僻山区小县鲜为人知,但在中国医药制造的编年史里却有着浓墨重彩的圈圈点点。2007年墨香未干的这一页章,但见“新昌制药厂”的名字再次熠熠生辉:万古霉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和复方蒿甲醚的研发、国际化及产业化双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创抗肿瘤新药“甲磺酸普喹替尼”今年10月进入临床研究,在国外,需要十几年完成的创新药开发,在新昌制药只用了5年即开局良好……
新昌制药厂是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主体企业,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50多年的积累,浙江医药已成为我国维生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类药物的重要生产基地。企业主导产品主要有合成维生素E,占全球产量的25%,天然维生素E为全球第三大生产商,生物素占全球产量60%以上,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占全国近20%,辅酶Q10占全球产量20%以上,盐酸万古霉素占全国100%、全球20%,替考拉宁占全国100%、全球30%,β-胡萝卜素及米格列醇为国内最大生产及出口企业。近年来,浙江医药还承担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5项、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参与国家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项目2项,国家微生物资源项目1项,省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天然d-α-维生素E项目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生物素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厚厚的功绩册和一座如此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似乎格格不入,但是走进新昌制药厂、走近新昌制药人则不难发现,一切成功并非偶然。骁勇善战的科研人才队伍、挥斥方遒的领导创新团体,均是新昌制药最宝贵的财富。然而,细心注视新昌制药厂收获的每一次成功,均流淌着一个人的辛勤汗水,他勤耕不止,在新昌制药的舞台上,从一名普通的一线科研人员走上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领奖台,他的名字叫做叶伟东。
科技研发新昌速度
叶伟东,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名牌大学的“出生证”,他理所当然地进入了宁波的一家研究所,拥有了一个稳定的科研岗位。然而,飞扬的激情总是青年的特征。叶伟东说,“在研究所工作总是缺少点激情,而在企业却能深切地感觉到能做点事情。”是机缘巧合,也是新昌制药厂重视创新、重视人才名声在外,“够本轮”、“来去自由”等宽松的人才政策让叶伟东锁定了新昌制药。1990年的夏天,叶伟东走进了新昌制药厂。
用叶伟东的话说,是自己“工作上比较幸运”,从进厂开始,就没有下过车间,而是直接进了研究所。且报到不到10天,便参与了药厂第一个国家级新药“氧氟沙星”的课题研发。20世纪90年代初,是新昌制药厂整个内外部环境运作都相当好的时候。远比研究所效率高很多的工作过程,好像给叶伟东冲足了电,他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做研究。叶伟东从刚开始该项目的普通参与研究人员,最后到直接负责整个“氧氟沙星”的攻关项目。在医药产品的生产中,提高“收率”是降低成本的技术指标,短短几个月,叶伟东将这个数值从10%提高到40%,将原本上万元的成本降到了2000元左右。
“氧氟沙星”从小试到拿到生产批文,叶伟东和他的研究组成员们只用了一年零10个月。要知道,当时做实验的条件还是相当艰苦的,新厂区还没有建成,产品的中试是在临时搭起的简易工棚里进行的,通风差,设备也相对简陋,当时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说“意志不坚定是万万拿不下项目的”。该项目于1992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
拿到“氧氟沙星”的生产批文,药厂决定于当年11月16日正式投产,而恰巧当时叶伟东获得了县里为有突出贡献的人组织的15日发团新马泰游。10多年前的出国旅游,在当时是相当时髦和不容易的机会,然而,为了投产的顺利进行,叶伟东主动找到厂长放弃旅游机会。当时的厂长说,“我还正想动员你留下,你就自己找上门了,风格很高啊。”
在新昌制药厂的创新体系中,将科研和生产全部交课题组负责,科技人员提出立题报告,由研究院的新药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报告人做课题组长进行组阁;课题完成后,课题组长带着课题组建车间,组织投产,课题组长担任车间主任;生产稳定后,留一人任车间主任,其余另选课题。这个流程避免了目前我国研究单位搞科研的不懂生产、搞生产的不懂科研、科研和生产脱节的普遍问题。这就是新昌制药厂厂长李春波著名的“母鸡孵小鸡”人才战略,逼着科研人员在研究时就考虑生产,大大节省并降低了科研、生产及人才成本,加快了产业化进程,使得新昌制药厂产品的市场更新速度大大加快。
在担任“氧氟沙星”车间主任期间,叶伟东又开始“左氧氟沙星”的项目攻关,将“氧氟沙星”分子中无疗效的右旋去除,而独保留富有疗效的左旋,从而降低副作用,提高药效。又是一个1年零11个月,新昌制药再次用惊人的速度拿到“左氧氟沙星”的生产批文。虽然有了“氧氟沙星”的研究基础,但是由于过度的劳累和第一次成绩的压力,“左氧氟沙星”项目对于叶伟东而言是新一轮且更严峻的考验。每一个小细节的偏差,都让叶伟东夜不能寐。春种秋收,付出终有回报。“左氧氟沙星”以“来立信”为商品名,一进入市场就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产品上市当年销售额超过7500万元、利税2000多万元,至今已累计销售额超过13亿元、利税3亿元。再一次填补空白的叶伟东却说,“是李总的上台,才有‘来立信’的今天。”在“左氧氟沙星”项目进退岌岌可危的时候,李春波上任新昌制药厂厂长,他立即找到叶伟东,坚定地表示搞好“左氧氟沙星”是搞好整个厂子的突破口,于是,“左氧氟沙星”以最快的速度建车间投产,3个月便试产成功。生产坏节攻破,接下去便是销售环节。这时候,要做大产品,品牌的树立便相当重要。在1998年前,新昌制药厂并没有全国的销售网络,正是从“来立信”开始,新昌制药斥资千万元建立了全国销售网络。“来立信是新昌制药走上品牌之路的开始”,说这句话时的叶伟东,俨然已不只是个简单地蜗居在小小研究室里的科研专家了。
打造特色创新体系
2000年叶伟东开始担任药厂研究院代理院长,后任院长。角色的转换,是叶伟东给那段时期自己的一个定位,这时候的叶伟东左手抓科技人员的培养——年纪不大的他已是资格最老的科技人员,身兼两个车间主任;右手抓研发体系和创新体系的建立,这一方面也是叶伟东目前案头最重要的工作。他介绍说,“医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尤为突出,在大力开发应用性研究的同时,更要注重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有系统的近期、中期、远期研发目标和规划,按层次展开、推进,保证企业的发展有充足的后劲。新昌制药根据企业实际,在分析国内外医药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创新药筛选体系技术平台建设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建立以纳米技术平台为载体的新制剂开发体系。”
叶伟东深谙,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主线——
通过技术集成,提升产品制造工艺水平。通过工艺创新,做强公司特色系列产品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继续抓好现有公司的特色系列产品的技术创新,如维生素类产品和抗耐药菌产品以及治疗糖尿病产品的技术创新,不断降低这些产品的制造成本和环境污染以及不断提高这些产品的质量,保持和发展这些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
通过技术创新,延伸特色系列产品链形成系列产品树。如继续研究开发维生素类产品虾青素、番茄红素、玉米黄素等系列产品以及抗耐药菌抗生素普那霉素和替加环素等系列产品。通过自身企业技术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开拓新的药品领域。根据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公司选择性地突破一些重大品种的关键技术,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如开发头孢菌素类、心血管类、激素类、抗肿瘤类、抗病毒类药物的一些重大品种。
通过建立专业化新药筛选平台,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新药。公司于2001年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的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发中心,从事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筛选及其新产品开发,经过几年的运行,已建立了拥有3000株不同植物来源的内生菌菌种库和1万多个发酵液样品库,并通过有关模型的筛选获得了数个活性产物。通过几年研究,公司已经建立了来源于中草药的活性成分筛选平台,已经得到了数十个具有开发价值的活性单体,并进行了结构修饰、药效及药理评价。
而科技创新仅仅是叶伟东主持建设新昌制药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另外,在叶伟东的努力下,各项制度的建立、激励机制的完善、创新环境的优化和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使得新昌制药的技术开发体系和创新体系已初具规模。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制订了“来去自由”、养用结合的人才政策,逐步形成了鼓励创新的体制环境和企业文化。企业从上到下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体制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
“要做全世界都没有的产品”——浙江医药董事长李春波上台后,逐步建立和推行的原创性新药的创新体系战略在叶伟东的心里已根深蒂固。而自从1993年中国加入国际知识产权体系,开始承认新化合物专利后,长达20年的专利保护时间,客观上使得中国在医药研发方面落后国际先进水平20年之久。而即便某一个医药专利即将到期,全世界将有数千家企业死盯着同一个产品,这也意味着大家谁也赚不到钱。“所以,不做原创,医药制造领域的生存空间很小。”一介文弱书生样的叶伟东,这时候眼神很坚毅。
做有社会意义的研发
医药产业是“命悬一线的产品”、是“生命的必需品”,于是它所主导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可见一斑,说其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均不为过。以药品的安全问题为例,其实它跟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是一样的,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问题。因为药品生产不是光有厂房设备就可以了,也不是几个专家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工人、要有平时的技术储备。“所以国家要大力扶持本土的医药企业,一旦有特殊情况,如重大的灾情、疫情,我们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战胜困难。”叶伟东说,“这是医药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正因为我们本土的医药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自主创新也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生命学科永远是神秘莫测的,也是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课题。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米切尔博士因为发现“辅酶Q10”的作用机理而获得诺贝尔奖,“来头如此之大”的辅酶Q10是人、动物、植物必须的生命活动催化剂。新昌制药的科研团队又投入了新的战役,通过不竭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终于实现了用微生物发酵提取的我国第一家且惟一一家实现辅酶Q10大规模产业化的医药企业。从而打破了日本对该产品的长期垄断,并且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产品质量符合美国药典标准。目前产量占全球20%以上,稳坐世界第二把交椅。
叶伟东说,“社会意义是我们制药人关注的很重要的一点。”就生物素而言,进口价为4000美元每公斤,而新昌制药通过科技攻关实现产业化后,我国不但不用进口,还大量出口,现在2500万元人民币可以买到近10吨的生物素。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光生物素这一项就意味着每年为中国的饲料行业节省了3亿多元人民币。基础原料水平的提高,大大带动、增强了我国的畜牧产业。“国家省下的钱远远高过税收”,叶伟东斩钉截铁地说,“不仅如此,也相应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降低了其他行业成本,对国家创汇同样有益。”
“另外,药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东西。用国产药质优价廉的特性保证当前提出的‘全民保健’的目标实现。制药产业是所有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在中国同样如此。”从这一点看,医药企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将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在新昌制药厂历练10多年的叶伟东,多项专利的获得、多个科技奖的金色牌匾,他总是默默隐去,而此时的他已不仅是钻在研究室潜心开发新药的研究员,更是建立健全新昌制药厂创新体系的排头兵,也是将人类健康事业、国家健康工程的担子稳稳挑上肩的英勇而坚毅的战士。
“带出了一支善战且战之能胜的队伍;为新昌制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撑力;通过制药的平台为整个医疗事业发展助力;甚至就全社会而言,为老百姓的健康,为医疗费用的降低,为新农村建设发展,为中国养殖业、农业、畜牧业发展助力……”领导对其的评价并非虚高,是客观地对叶伟东以及叶伟东所带领的团队所做努力和成绩的肯定,也同时是对其未来的期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