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国际环境下的管理教育

企业报道  2015-04-07 10:45:06 阅读:
核心提示:管理教育要面向未来,因为大家知道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面临了很多新的挑战。

  近年,庆祝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院20周年,清华管理教育论坛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70多所管理学院的院长和政府、企业界嘉宾就“全球化和管理教育”的论坛主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以下是本刊摘选整理的本次大会部分发言。

  面向未来,联系实际,提高水平,走向世界

  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管理学家):中国的管理教育前途非常广阔,为什么?因为中国企业有那么多,而且以后会更多。尽管如此,要想使中国的管理教育能够很好地发展,我认为要做到四点:面向未来,联系实际,提高水平,走向世界。

  管理教育要面向未来,因为大家知道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面临了很多新的挑战。

  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第二是新经济的发展;第三,网络经济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新模式;第四,在新世纪里我们面临的更多的是一定要关注人,这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作为企业要更多关注对社会的贡献,只关心自己短期利益增长,只关心投资者的利益,这是绝对不够的。做到关心顾客的满意度,这样还不够。一个企业在一个社区存在,要跟社区的各方面搞好关系,还应自觉地让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帮助解决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沙漠化等等。人的因素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把企业的职工放在第一位。21世纪初汽车工艺被分成很多组成部分,每一个工人甚至就负责操作一个螺丝钉,这固然是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把人“机械化”了。如果当今人们仍然只是在一个岗位上做简单的重复的劳动,就不可能关心企业的创新和企业整体的发展。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以人为本,使得每一个员工,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都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使他对工作有责任心和创新的要求,对整个企业要关心。所以我说考虑人的因素既要考虑外部人的因素,重要的还是考虑企业内部的因素,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

  我想,管理要面向未来,就要看到上面所说的这几个主要趋势。

  管理教育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实际要分三个方面,一个是联系国家的实际,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文化背景,任何一种管理方法如果不能适应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我们曾经学过国外的管理方法,有些好用,有些不好用,即使是国外先进的方法,在中国应用的时候也应该联系中国的实际,这是非常重要的。美国以前有的企业向日本企业学习,最后发现日本企业的那套文化美国职工是很难接受的,比如说站在门口有一个90度的鞠躬,这点美国人就做不到。所以必须要结合国家的特点。还要结合行业的特点,管理一个工业企业和管理一个银行是不一样的。即使都是工业企业,管理机械企业和管理物流型的企业也是不一样,管理化工企业和管理电子企业同样差别很大,这是行业上的区别。还有企业的区别,就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在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自己企业的文化,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企业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它的价值观。

  管理教育要提高水平,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质量上。我们国外很多学院是非常注意水平的,而他的校友会给它很大的支持,对学校捐不少的钱。我个人觉得,培养出来的学员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四维的,即有深度还有广度,同时还要有高度,高度是什么?就是有战略的眼光,懂得政治、经济、法律,最后还要有时间维,也就是要有远见。因为大家知道,只有有了远见才能知道任务是什么,使命是什么,有了使命才知道战略是什么,有了战略才能确定企业结构各方面的事情。所以我想提高管理教育的水平首先要保证学员有四维的结构。当然,有了四维的结构还不够,还要懂得管理的尝试和管理的方法论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结合,经验和文化的结合。

  管理教育还要走向世界。我们强调的走向世界,不是说学生能讲流利的英文,用外国的教材,不完全是这样。这里要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方面是走向世界就要了解世界,要了解世界的办法只有请进来,走出去。所以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要加强和国外管理院校的合作,把优秀教授请进来,这样可以更多了解国外的情况。我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到国外管理学院学习的时候对股票、期货并不懂,但是经过学习以后就能懂。所以要认真学习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好的经验、好做法、好的经营方式和好的组织方式,并且把好的加以运用,如果只学不会用,走向世界就非常难。而且我要说不光学美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甚至印度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要博采众长,最后自成一家。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中国已经面临新的形势,就是要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央企业按照走出去的方针,走出去就要考虑,使我们的管理人员能够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当然这里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跨国公司跨入中国有慢慢实现本土化的过程,同样我们到国外去办企业也要有一个实现本土化的过程。但你毕竟有一批高层人员是外派的,这些高层人员必须要熟悉所在国的文化、历史,并且尊重所在国的风俗习惯,能够和当地职工、社会人民搞好关系,这是跨国公司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出去当然要学当地的语言,跟当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为如果会说当地的语言,你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事就会比较容易。比如“谢谢”这个词,你在俄罗斯要说俄罗斯语,在日本要说日本语,在各个国家要说它本国的语言。所以走向世界包括引进来,走出去,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和世界各先进管理学院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要求的管理人才。

  希望中国的管理教育能够面向未来,联系实际,提高水平,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管理学界的一份力量。

  管理教育,任重而道远

  吴启迪(教育部副部长):我国当前的管理教育主要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历时不过二十几年。历史虽然不长,但值得骄傲的是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国管理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各界支持下,在企业界对管理人才需求的推动下,当然也是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基础上,管理教育事业逐渐发展壮大,现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完整的管理学科教育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管理人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与经济效益对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相比,从数以千万计的企业需求来看,我们国家的管理教育还有很多的不足,也就是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03年底我们国家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明确了人才强国的战略,明确了党政人才、企业经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培养要求,提出把优秀企业家的培养作为战略重点,这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的第一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靠以管理学院为代表的管理教育和培训机构来完成,这也是中国管理学院的历史使命,应该讲我们任重而道远。

  最近二十年,企业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不仅关注着他们的业绩,同时也关注着他们的品德和操守,这就是对人才的要求,就是德才兼备。管理学院出来的人不仅要懂理论,更重要的是懂如何做事,要有好的操行,要为人民造福、谋利。我今天在这里和院长们恳切强调我们要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特别是诚信和操守。

  经济全球化趋势给管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管理教育的国际化。管理教育的国际化绝对不是管理教育中使用英语为公众语言,或者在教学中聘请更多的境外教师、使用外文教材等等,管理教育的国际化是使用教材、教师和管理内容的国际化的结合,在这点上欧美发达国家做的比较多,有一些学校的国际化水平非常高,管理教育国际化环境也为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提供了很好的优势。我们只有大胆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教学手段,只有管理教育国际化了,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国际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稳定。

  在国际化的同时,实际上我们还在不断加强管理教育本地化的进程。国家发展阶段和水平有不同,政治、法律、文化背景有差异,因而管理人才要成为竞争市场中的强者,就必须熟悉本国的事情。重视学生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对中国案例的掌握,对中国案例中具体案情的掌握,这应该是管理人才必需的素质。

  多元文化下的领导之道

  桑德拉·道森(剑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领导艺术肯定是要体现多元文化背景的要求。引用威尼斯的一个学者说的一句话,没有资金的企业可以借钱,位置不好的企业可以搬家,没有领导的企业就很难生存。领导的重要性勿庸置疑,问题是我们如何确保领导艺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能够得到正确的发展。

  在这方面,商学院要回答三个问题。领导艺术是可以传授的吗?我们的学校里可以教授领导艺术吗?领导艺术如何具体地传授和学习?教和学都很重要,但学习实际上比传授更重要,学是一直不断地进行,对学校和个人来说都是这样的。

  差不多所有的经验都受到文化经验的影响,比如在看别人的时候都会带有自己文化的框架,就像带着有色眼镜一样,所以不光要懂得自己,也要懂得别人。在这方面应该采取个人的、国家的、历史的理解方式,而且要有一个非常好的互相理解,不管是领导、老师,还是评论人员。我们要在所有人中间鼓励这种有助于互相理解的领导力的形成。

  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考虑文化,无论是工作上、市场上还是其他的地区。在日本、美国、英国等等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同一民族的人,在年龄段上也有区别。所以,要实现领导人提高领导力的目的,就应该接受这些多元文化背景的挑战和需求。要把每个圆圈进行分析,在不同的圆圈中建立一种理解,如果不能达到这点,就会有误解。我们要注意这些不同点,然后达成理解的组成合力,最后达到我们的目的。

  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不光是考虑解决问题,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得当的话,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可能又创造十个其他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深刻的理解力。很多时候,有些人不是很高兴进行协助,有人会采取冷淡、傲慢的态度,有些人会采取远距离的非常自卫的态度,还有一些甚至会抱着可怕的愚昧态度,这些会造成群体在交流时会感到有一道看不见的墙,阻挡群体的交流理解。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在可能出现墙的地区认同多样性的存在,同时鼓励协力的产生。多文化背景会造成很多的困难,除非大家理解。如果不能理解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那就不能有所为。通过这种理解就知道如何达到成功,不光是在高层,而且在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情都应该看到这方面,这样才能成功。

  实际上领导力就像一个长征一样,有的时候在整个旅程中人们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发生大的、前进性的跳跃步伐,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阻碍。作为领导人有的时候是在前面,有时候在后面,而且有的时候是需要别人帮助的,特别是遇到困难跌倒的时候。

  造就卓越的商业领袖

  伯纳德·罗曼纳踌(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院长、教授):相当多的商学院在培养管理人员、经理人员,而不是领袖。但商业教育的最高层面就是要培训领袖,而不只是培训经理人员。我们必须记住,在全球竞争而且竞争高度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明白:要生存,公司必须要有保持远见的组织结构和卓越的领袖。

  对一个卓越的领袖来说,他应该有哪些特征与才能呢?

  首先,领袖必须有认知的能力和才华,否则他就无法认识这个世界,并根据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决定一个组织的目标。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要看懂它越来越难,而且事物是不那么容易看清楚的。

  第二个,领袖应该有社会的和政治的才华。一个领袖必须有能力理解社会是怎么运转的,而且也能对其发展进行准确的感知。对我们商学院这方面来说,我们必须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了解我们的社会体系,在谈社会体系的时候,我不仅仅谈社会结构和社会的政治结构,还包括公司的日常生活,包括一些守则和知识,其中有些规则不是书面的,是不成文的,要理解它们很难。一个公司的相对竞争优势往往是不明确存在的,是以并不明确的方法来进行公司业务运转的。所以我们的学生应该有能力看得懂不同的公司是怎么运转的。

  第三个方面,卓越的领袖应当能够清晰地认知他自己的权力,特别是了解到他自己的感情冲动可能会造成危险。这点很重要,但做到这点很难。很多时候权力是危险的,但我们往往忘记这个方面。之所以危险,因为当你来负责一个公司的时候,当你在使用你的权利的时候,你会改变其他人的生活;而同时你又是用自己的合法性在做事,你说的话有权威,你很可能把你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命混在一起。所以说领导力可以改变世界,但同时也非常危险。所以我们必须要使我们的学生做好准备,认识到权力不是游戏,权力必须得到掌握,权力必须得到控制,权力不能玩弄。这是商学院的一个重要的责任,我们要勇于承担这种责任,并让我们学生准备好参与世界。

  最后是伦理方面的才能。领导人必须有能力来理解领导力导致对其他人的责任感。当你要改变一个公司的时候,当你要改变一个战略,要改变公司的结构的时候,你就在改变公司里的人的生活。当你开发起一个新的产品的时候,你可能就改变了其他人的生活。这些都是涉及到管理的伦理问题。我们应该提醒我们的学生们,管理并不是一个冷漠的学科或冷漠的领域,它其实是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参与过程,也就是使真正的人、实际生活的人和有快乐痛苦感觉的人的参与过程。

  值得提醒的是,领导力的培养需要时间,这也是商学院面临的主要危险。一个领导人的风格,并不是仅仅通过两天的研讨会就能够决定的。有人会告诉你怎样通过一个短期的课程就形成自己的管理魅力,但很明显,对很多没有魅力的领导人,你不可能通过开一两天的研讨会就让他有魅力了——30年、40年里他都不是有魅力的人,怎么可能开两天的研讨会他就会成为一个有魅力的领导人?所以我们要向我们的学生们讲,领导力培养需要更多的时间,领导力培养并不仅仅是认知方面的工作,而且他们自己也要对自己做很多的工作。

  小的故事不是真正的生活。管理学教育涉及到案例教学,但非常清楚这种案例应该有非常强大的理论基础,不然的话它们只是小故事而已。当然,我们非常容易用小故事来教学,学生们会笑,学生们会鼓掌,但他们很容易会忘记你们的这些小故事。在10年之后当你再次将小故事提起的时候,他们就可能忘记了这些小故事的潜在含义。所以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实际意义上的例子,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应该根据非常强大的一些概念上的框架而构建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个人认为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常常将管理学和其他学科作一些对比,比如管理和生物学之间,或者是管理和社会学之间的对比,这个时候,如果要掌握不好的话,将会非常危险。因为虽然管理本身是一种实践,但是管理教育却必须基于非常强大的概念上和理论上的框架。

更多专题
在线旅游市场 谁主沉浮

去年被在线旅游行业认为是“移动革命”元年,据携程网公布的《2014年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

一汽:倒春寒与制热键

3月20日,中国民营自主品牌吉利汽车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交付了首批20辆博瑞轿车作为外事礼宾制定用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