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背后的动机

企业报道  2015-04-07 10:44:25 阅读:
核心提示: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跨国并购浪潮此起彼伏,而且呈现出跨行业和强强联合的新特点。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及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的战略转变,我国的并购活动也日益频繁。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跨国并购浪潮此起彼伏,而且呈现出跨行业和强强联合的新特点。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及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的战略转变,我国的并购活动也日益频繁。关于企业并购动机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要并购,中西方学者一直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迄今为止,理论界未能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系统解释。本文拟在简要梳理企业并购动机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并购进行行为学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机

  (一) 规模效益假说

  该假说认为,并购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使各生产过程有机配合,减少环节问题,降低生产成本,达到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通过并购把那些在技术上紧密关联的生产阶段组织在一个企业中,可以实现企业技术的规模效益。通过并购精简机构,节省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用同一销售网络为更多的顾客提供服务,降低单位产品的销售费用,从而在企业经营上实现规模效益。

  (二)协同假说

  如果某公司拥有一支高效管理队伍,其能力超过了公司的日常需求,企业并购可使其过剩的管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管理的溢出”,产生管理协同效应。企业合并可提高举债能力,降低资金成本,进行合理避税,还可能使股票价格发生波动,形成股票投机机会,增加股东的资本利得,这些都能产生企业财务协同效应。混合并购可降低和分散市场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产生风险协同。

  (三)节约交易费用假说

  科斯和威廉姆森等认为,市场运作的复杂性导致交易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通过并购使这些交易内部化,而企业内部交换是双方利益的根本一致,可节省这些交易成本。如为保证知识产权、关键设备和技术及相关管理人员等关键要素的获得,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通过谈判往往要支付高昂的谈判和监督成本,还可能由于他人的竞争或垄断而最终难以实现,而通过并购,可使之成为内部问题,节约交易费用。再如当企业商标为外人所用时,如果该使用者降低商品质量,可得到成本降低的好处,而商誉的损失则由商标所有者承担,企业可通过加强监督减少因商品质量降低而造成的商誉损失,但又须增加监督成本,而并购可将商标使用者变成内部成员,就可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并购还可以减少或消除因资产专用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

  (四)市场力假说

  通过并购活动,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到企业的控制范围,减少竞争对手,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强了对采购市场和销售市场的控制力,并且由于其较强的市场能力而不易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当企业并购获得的市场控制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形成市场垄断,获取垄断利润。企业并购还可突破进入壁垒,迅速进入新的生产领域,

  (五)代理成本假说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与股东关心企业利润相比,管理者更关心自身的权利、收入、社会声望和职位的稳定性,他们通过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借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并提高职位的保障程度。甚至一些管理者通过并购满足他们的自负需要,以便显示他们不经常使用的管理天才和技能。

  (六)信息信号假说

  由于资本市场并不是有效率的,股票市价不能及时反映未公开的"内幕信息"而被低估,通货膨胀也可能造成目标公司的股票市价低于重置成本,这样,通过资本市场购买股票实施并购,可获得利益。收购要约本身会传递给市场这样的信息:该公司拥有迄今为止尚未被认识到的额外价值,或者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将会增长。因此,可激励管理者依靠自身的力量贯彻更有效的战略,即所谓的“背后鞭策”。

  以上简要梳理了各种并购理论并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并购动机的探讨,但都无法对所有的并购活动给出合理的解释,也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统一的结论。实际上,企业并购的动机是多元的、复杂的,企业并购过程是一个在多因素作用下的互动过程,很难用一种理论解释清楚。

  企业并购动机的行为学分析

  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活动的根本动机在于企业利益最大化,而企业获得利益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和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并购是否能够增加收益、降低风险?为什么不能通过市场交易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什么不能通过新建方式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并购是出于战略性的长远利益还是眼前的现实利益?竞争优势的转移是通过送出去还是拿进来?并购是为企业的股东还是为经理层自身利益?这些都要进行一定的行为学分析。

  (一)企业并购能否增加收益、降低风险?

  横向并购能够产生规模效益吗?规模经济效益假说在1970年代的西方和我国目前都较为流行。但事实上,规模经济在企业并购中的效应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纽博尔德(1970)的研究表明,只有18%的公司承认并购动机与规模经济有关。现阶段西方出现的许多超级并购案,动辄上千亿美元,也是规模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

  纵向并购能降低交易费用吗?根据法国经济学家格兰丘纳斯的研究,随着企业的扩大,下属单位和管理层数的增加,企业内部交易关系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他提出了一个公式:R=n[2n-1+(n-1)]。其中R为交易关系数量,n为下属单位级数。该公式意味着随着企业科层数量的增加,企业内部交易关系数量呈倍增长,而交易成本是与交易关系成正比的。很显然,企业科层数量使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急剧上升。这也正是许多企业纵向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

  多元化经营模式曾经十分流行,然而,混合并购真能降低风险吗?美国经济学家里德(Reid,1968)的研究表明,混合并购仅满足了大公司经理希望获得更多权力的欲望,公司却没有增加收益。此后,有不少实证研究都揭示了相同的现象。Seth(1990)发现混合并购未能降低企业的系统风险。况且,股东可以使用证券组合分散风险。然而,1974年后的部分实证研究说明混合并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核心竞争力、价值链等新管理理论的问世,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采用专业化的经营模式。

  但是,确实有很多企业成功地实施了并购,特别是巨型跨国企业的成长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些并购失败的案例中,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

  (二)为什么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转移竞争优势?

  企业某些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买卖,如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技术、品牌、特定地块等。因此,企业既可以将自身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出售以获利,也可以将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购入为己所用。但既然存在这种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竞争优势的双向转移,企业为什么还要进行直接投资呢?原因在于:首先,并非所有的竞争优势都能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转移;其次,企业的权益在外部市场上缺乏保障,企业也难以在外部市场上合理地配置其资源,以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即所谓“市场失灵”;再次,即使某些方面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买卖,但如果为克服外部市场交易障碍所付出的交易成本过高,则企业宁愿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最后,由于各国加强了对企业行为的管制,使企业间包括合谋在内的行为成为规制的对象。这样,通过并购可以使独立企业间的非法行为内部化,而成为合法的行为。如跨国企业母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利用内部价格转移利润的行为。

  企业既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方式,也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实现竞争优势的转移。具体的选择首先取决于通过市场交易购买或出售该项竞争优势的可行性。如果可行,企业将比较市场交易和直接投资两种方式的净收益,以决定选择何种方式。

  (三)为什么不能通过新建企业发挥竞争优势的作用?

  以运用自身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企业购并行为是将自身的竞争优势施加于人的过程。具有特定竞争优势的企业之所以选择购并而不是新建的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并购一个企业较之新建一个企业所用的时间短得多,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少;第二,并购一个企业的过程比新建一个企业的过程简单;第三,现代资本市场为并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股票市场上收购一家上市公司仅需达到一定比例即可控股,而无需拥有其全部股权;第四,较之“白手起家”的新建而言,并购可能更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会产生两个企业间的协同效应或其他对购并企业有利的副效应。企业对于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的选择最终取决于决策者对两种方式给企业带来的净收益的比较。如果并购净收益较大或者收益相同而风险较小,决策者将选择对目标企业的并购方式以运用其竞争优势。

  此外,目标企业也有自身的优势,这些优势也许是并购企业所不具备的,也可能是新建一个企业也不能得到的。具体来看,要根据目标企业的情况和并购企业的并购目的。

  (四)转移竞争优势是通过送出去还是拿进来?

  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产品差异、品牌、特殊销售技巧,也可能来自专利技术、规模经济、优越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以及利用低息资本的能力等方面。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波特将竞争优势分为三方面,即所谓成本领先优势、产品差别化优势和集中于细分市场的优势。邓宁折衷理论则从解释国际投资的目的出发将竞争优势分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企业并购的动机是为了实现不能在其内部产生的特定竞争优势在企业间的转移。

  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企业并购,我们可以发现并购可以实现竞争优势的双向转移:一方面,并购企业的竞争优势向目标企业转移;另一方面,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向并购企业转移。并购的目的在于推动和促进这种竞争优势在两个企业间的相互转移,或者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优势。这些转移方式的选择决定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区位优势、市场环境、交易费用和企业所在地的经营环境和政府政策。

  (五)企业并购是出于战略考虑还是出于现实利益考虑?

  早期的企业并购主要着眼于获得企业现实利益,如获得财务协同、管理协同和规模经济效应,减少代理成本,甚至试图从投机中获得收益,然而,近期的企业并购正在倾向于追求企业的战略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追求全球框架内的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一些国家的政府从国家利益考虑,鼓励本国企业扩张,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大企业跨国并购的政策。还有一些国家出于重新组合国内存量资产的需要,鼓励企业并购。大企业本身为了追求长期获利的需要,也试图通过国际间的企业并购,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世界范围内的五次并购浪潮的前四次基本上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引发的,而第五次并购浪潮则有更多的企业并购是着眼于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来考虑并购效果的,目标在于获得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企业的长远目标、行业竞争程度和企业的实力都会影响企业并购的战略和策略。

  (六)实施企业并购是为企业股东还是为经理层自身的利益?

  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概念解释购并动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该假设并不一定成立。经验已经证明,很多企业并购后的利润水平是下降的。这说明在很多情况下,企业的并购决策并不总是遵循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更准确地说,并不总是遵循企业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为了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企业经营者往往倾向于并购。原因在于:并购是扩大企业规模最迅速、最有效的手段,而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则有力地促进了经营者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能够提高经营者的收入,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还有利于提高经营者的社会地位,而且,大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比起中小企业来被接管的可能性也较小,给予其更大的权力和职业保障,也能更大地满足经营者个人的心理需要。

更多专题
在线旅游市场 谁主沉浮

去年被在线旅游行业认为是“移动革命”元年,据携程网公布的《2014年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

一汽:倒春寒与制热键

3月20日,中国民营自主品牌吉利汽车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交付了首批20辆博瑞轿车作为外事礼宾制定用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