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复杂的事物抽丝剥茧理清头绪,使之尽可能简单化以便操作,这本是人们做事情时的惯常做法。但是在某些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却热衷于把原本简单的事物复杂化,甚至将这种做法奉为时尚。
一个朋友最近钻进了一个课题——风水研究。见了我,他滔滔不绝地谈起他的风水理论:对待风水有哲学的、美学的、迷信的和应用的4种态度,风水之出于《易经》、河洛图、天人合一说、阴阳八卦论、天文地理,以及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和“气”的解释。当他说到北斗七星再加上两个隐藏的星相组成九宫、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等的时候,我烦了,感到云遮雾罩、似懂非懂,同时又觉得风水理论堂奥廓大、奇妙无穷。正在我惊叹于风水的复杂体系时,他却一语道破天机,点醒迷醉的我:风水实际上并不复杂,复杂是人为地加上去的故弄玄虚,它实际上讲的就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天人合一的和谐。随着历史的迁延,越弄越复杂,越弄越使人看不破天机。去掉那些雾障后,真正的天机,简简单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晚上回到公司开会,讨论某项目调研实施的问题。一般来说,在策划的流程中,我们通常把调研想象成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工作。没想到却被工作细致、既专业又敬业的主创人员弄得复杂无比。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全部是听他的讲解:调研的流程、调研的行为规范、调研的工具手段等等,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一二三四,仔仔细细,详详实实,加上讲解人员表达时的顺序错乱、措辞的过于文绉绉,弄得与会人员有点不耐烦。他甚至连调研和访谈都分开,当成两个平列的概念,每个概念之下都讲一通流程、工具、方法和规范,最后他还把研讨会纳入调研之中,里面涉及一系列生涩难懂的概念和表格,要求每个城市的2人调研小组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引起大家纷纷的反对:
有人说调研不应该弄得这么复杂,规定一个方向和要求就得了,至于你如何达到这个方向和要求,不应该“画地为牢”,给实施人员穿小鞋;
有的说那么“隆重”的研讨会不应该纳入调研之中,调研的目的在于获取基本材料和数据,研讨应该是下一步工作;
有的说即使要“研讨”,也不应该在项目刚刚开始时就给客户制造“概念轰炸”。就连策划师们本身都感到生涩陌生的名词概念,如何指望客户能认可和满意呢?
还有的说一个星期之内要完成那么多工作,而且这些工作“这也很重要,那也很重要”,是不可能的,不能贪多求快,“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俱不到”。
……
等等意见,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复杂。
项目小组人员对调研活动的设计,条分缕析,细致入微,系统深刻,应该说,他们的专业功底非常扎实。但是如果因为过于追求专业而使简单的事情变得非常复杂、非常繁琐、非常八股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反感。当主创人员婆婆妈妈、琐琐碎碎、“这也重要那也重要”地说这一些的时候,大家忍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冲破忍耐的极限,顾不得同事情谊,纷纷反对。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如同儿童弄倒了他的百宝箱,满地繁华,零碎不堪。如同古人说的“如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断”。简简单单的一项调研实施准备工作,如果主创人员按正常的思路逻辑,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出来,就足够了。决不至于这样嗷牙倔口、“体大思深”地弄得大家原本清晰的概念却反而成了一头雾水。谁之错?错在“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错在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东西却掉了书袋。这两样,正是我所说的复杂。前者是内容的复杂化,后者是表述方式的复杂化,两者同样成为人们理解上的障碍。
在农村里,假如农民兄弟知道你是读了书的,往往会故意想一些文绉绉的词同你说话,结果弄得“四不像”,令你忍俊不禁。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表述方式的复杂化。“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高明的师傅绝不会用文绉绉的专业术语同顾客说话,只有学徒工才会那么说。武林十八般武艺,高手论剑决不会文绉绉地搬弄术语,而是心随意到,凌空超然,简单是真,甚至“不落一字,尽得风流”。日常所见那些真正专业到家的人,往往也是客随主便,见招拆招,力避生涩,简单随意。说这些,无意怀疑主创人员的专业水平,只想倡导一种化繁为简、不掉书袋的说话方式。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是什么人,就讲什么话,用自己语言讲话才是最真,不刻意足贴金,弄巧成拙。
我也曾经写过论文,落下一个词,马上想到要给它下定义,一是为了追求学术的严谨性,二来生怕别人读不懂。下定义的时候,忽然发现,定义本身也是由一些词语组成的,是不是又要给定义之中的词语进行解释呢?如此循环解释,何时是了呢?在这种绝对理性精神思维的影响下,我忽然发现,头脑中原本鲜活流畅的观念、意象、情趣,瞬刻无影无踪,使我“失语”。这种困窘固然是因为我修炼不够,但我发现,过于追求系统性和深刻性,也会使思想及思想的表述方式变得非常复杂、庞大,反而失去了原本的趣味和应有的重点。小小的一项调研实施准备,被策划人员从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方面,延伸成一个“体大思深”的过程文本,厚厚一摞,胜过一本调研专业书,对此,我无意否定,只想建议:能不能化繁为简?能不能深入之后再浅出?
曾经读到某企业的一则材料,其中一句话,给我感触很深:“ISO9000文件明显繁琐,增大了管理成本。” 在我认识的企业当中,这样直陈ISO9000文件明显繁琐的,这是第一家,我不得不佩服对方的坦诚和质疑理论的勇气。而据我了解,由于ISO9000文件繁琐而造成管理成本增大的,比比皆是。ISO9000文件为什么会造成管理成本增大呢?症结所在,也是复杂。复杂到了一点鸡毛蒜皮,也要“写我所做的,做我所写的”;刻板到了再小的麻雀也要“五脏俱全”;机械到了一二三四,照本宣科,“宁信度而不自信”。到罗马本来有一条捷径,文件却指导我们非要周游世界之后才到达罗马,这就是复杂之弊。虽说复杂是为了简单,制度是为了习惯,但你能不顾客观情况而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像专家一样地专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要“对牛弹琴”,复杂和专业,一定要考虑环境、看清对象。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才算真功夫。
看看策划业所走过的路,俨然感觉,现在的策划进化了,从“文科策划”进化到“理工科策划”。在“点子”策划甚嚣尘上的年代,我们曾经乘风而上,狂“策”一气,虚“划”一通,雕虫“点子”,“点遍中国”,这种玄而又虚的文人策划路子现在看来已经被“有识之士”们痛定思痛后予以否定,进而百倍推崇和青睐“理工科”策划路子——认为它能适应市场潮流,是一种策划利器。对此,我另有看法。所谓“理工科”策划路子,实际上指的是更数量化、更模式化、更理性化、更精确化的策划思路。这“四化”从现象层面解释,则可以一言以蔽之:复杂化。不敢污蔑所有的“理工科”策划方案都是复杂化了的东西,但是,正如其优点非常突出一样,“理工科”策划方案的缺点也非常明显:缺乏哲学层次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整合,往往是散点的,支离破碎的,五光十色的,多维立体的。劣者一盘散沙,优者略可看出一点线索。但同样的缺点是:复杂。对这种复杂,也许可以从两方面解读:一、理工科思维的共同特点所使然;二、如同当年“文科”策划的造概念、炒点子——一心要超凡脱俗、把客户打得昏头转向、乖乖缴械投降一样,“理工科”策划也免不了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嫌疑。文科、理工科策划的分类,本来差强人意,如果真有这两种不同质态的策划的话,我倒宁肯它们之间结为夫妻,取长补短,共同修炼成一柄天下无敌的阴阳剑。
从风水理论的故弄玄虚,到简单的一项调研活动被弄得十分复杂凌乱,再到企业明确无误的简化要求,想起这些,我心里赫然写出:“不要制造复杂!”这样一个不复杂的命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生产国。超负荷生产已成为采煤行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安全生产监...
在有些行业,中国充分创建民族自主品牌是早晚的事情,必须有充分的民族自主品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