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做事业并非吹泡泡

企业报道  2015-03-24 16:03:23 阅读:
核心提示:在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上,容易出现奇迹。但是,奇迹的创造者很难保持冷静,从今天看,活力28仅仅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在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上,容易出现奇迹。但是,奇迹的创造者很难保持冷静,从今天看,活力28仅仅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作为中国洗衣粉发展进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活力28创下的一系列辉煌,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特别是那句脍炙人口的“活力28,沙市日化”广告词和那“一比四”的广告歌。

  1999年,上市公司活力28发布亏损公告,引来社会一片哗然。人们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广告打得好好的,市场上也到处可见的活力28,怎么就亏损了呢?

  2000年,活力28正式挂上ST,同年,大股东沙市国资局将股权正式转让给本地区的天发股份,ST活力随之更名为天颐科技,并将日化从上市公司的优良资产中剥离出去。

  至此,活力28走完了其超乎寻常的异军突起,又超乎寻常的迅速衰败的短暂历程,沉寂在后继者接连掀起的日化浪潮中。

  转型:逼上梁山的创举

  提起活力28,不得不追溯到1951年,这个被李先念亲自命名的企业只是沙市一家油厂,与日后生产洗衣粉毫不相干。这家油厂向日化延伸的第一步,不过是觉得油脂的废料丢弃极为可惜,于是加工成肥皂,作为一种补充。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沙市油厂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赢利的空间越来越小。领导人第一次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工厂急需一个新产品来补充,不然的话,前景堪忧。只是,做什么好呢?

  一年一度的广交会给当时的沙市油厂带来了契机。荷兰一家公司提供了一种洗衣粉配方,具有去污力强,用量少,超浓缩等特点,希望转让给国内洗衣粉厂家。或许是感到这个配方将会给已存在危机的沙市油厂带来转机,时任活力28的老总滕继新灵光一闪,觉得就是它了,于是火速组织人马进行研制。

  开始,活力28的市场之路,走得极为艰辛。刚面市,业务员走街串巷给人们试用。在沙市的宾馆里,又要和洗衣房的员工一起上班,凌晨四点钟帮他们洗衣,共同见证洗衣粉的效果。汗水、泪水洒遍神州大地,也让活力28人对超浓缩洗衣粉的前景有了巨大的信心。但这样做,成效并不大,活力28的销售还是一滩死水。如何让消费者、经销商迅速接受这个新产品呢?

  作为决策者,活力28的老总滕继新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目光瞄准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改革初期的中国,广告还没有像今天这么普及,厂家的广告意识也很淡薄。滕继新发现,仅有的几个厂家广告虽很普通,却被老百姓牢牢记住了。况且,还没有哪个日化厂家做广告。活力28一定有戏!

  这个石破惊天的举动,因为要向银行贷款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的资金,就这样在电视上变成几秒钟的广告,风险谁敢冒,责任谁来背?面对生死攸关的机遇,滕继新以个人的魄力争取到这笔不菲的广告贷款。横竖是死,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

  当然,活力28没有死。从做广告那一天起,活力28人忽然发现提货的人越来越多了,货车一度从厂门口排到了荆江大堤上。多年以后,活力28人提起这壮观的一幕,无不感慨万千。滕继新在当时还显示出另一种远见,就是将广告策划交给广告公司全权代理。一则由广东致诚广告公司创意的活力28一比四广告,以其特有的歌曲广告形式,赚足了人们的注意力。

  活力28的广告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在一片平静的日化界掀起波澜,“一比四”的广告歌更是家喻户晓。人们买洗衣粉指名要活力28,各大百货站慕名前来签定购销协议,活力28迅速畅销全国各地。

  受困:泡沫下的危机

  在广告的强大带动下,活力28人再也不用像以前日夜奔波劳累,排队等货的人数不胜数,甚至还要拉关系走后门才能拿到货。活力28的企业文化在当时的国内企业中也首屈一指。活力28足球队,活力28艺术团,众多明星参加的活力28文艺晚会,无不轰动一时。

  而滕继新也不再满足洗衣粉的单一,借势发力,一口气引进了国外先进的餐洗、洗发水、香皂设备,为活力28规划了一个大日化的美好蓝图。

  不可否认,滕继新的规划对活力28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长远看,单一的产品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难以避免风险,多业并举可以给活力28加大抗风险的砝码。更何况滕继新选择的都是日后成长性十分强的行业,像洗发水、香皂等。

  但这些前瞻性的产品没有像洗衣粉那样再辟先河,却成了行业的先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产品失去良好的成长环境了呢?

  首先,在政府的“关照”下,活力28迎来了一批兄弟企业的加盟,这种出血,让活力28多业并举的资金愈加捉襟见肘。

  其次,一口气引进大量先进的设备耗资不菲,各种投资让销售资金的投入力不从心,滕继新的日化霸业,严格说就在这时注定要走向消亡。

  与此同时,活力28的看家宝洗衣粉,在极度繁荣下也蕴藏着许多危机:

  市场布局的单一。城市市场三分天下占其二的活力28,虽号称除西藏、台湾外,全国市场均已进入,但占据的也仅仅是城市,而全国80%是农村市场,却没有多少份额。市场布局的过于单一,使得以后经济紧缩,消费者转向价格便宜的普通洗衣粉之后,给了活力28毁灭性的打击。

  销售渠道的单一。由于主要做城市,洗衣粉都由当地的百货站负责销售。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一些私营批发的崛起,活力28还躺在椅子上睡大觉,结果等到百货站纷纷解体,才恍然感觉到自己的销售渠道竟一夜间尽失。

  市场观念的僵固。出于对广告成功的绝对信任,在经历市场经济的变革中,活力28既没有走出去看看市场的巨大变化,也没有深刻意识到扑面而来的危机,还固守在以往成功的旧纸堆上不动,骤然间要参与竞争激烈的市场争夺竟束手无策!

  人员素质的低下。当时的活力28销售人员才七、八个,文化程度也不高,还只是进行着一些简单的销售,什么市场策划,对这个企业而言,无疑是天方夜谭!

  大量呆死帐的堆积。当时活力28的销售政策在现在看来出奇的好,销售人员只管卖货,不管帐到与否,照拿提成奖励,到了年底,公司则专门成立一个清欠小组到全国各地收钱。责权利的不相互制约,让一大堆烂帐死帐堆积成山,终于让这个庞大的集团再也无法正常运作。

  合资:老死不相往来

  1994年以后的活力28,呆死帐达到近1个亿。流动资金严重匮乏,新项目又相继胎死腹中,拳头产品洗衣粉的销量也开始下滑。严峻的企业形势让人忧心忡忡。

  如何寻找突破,重焕生机?活力28想到了上市。这一最直接又最见效的方式却被市政府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这么优秀的企业都要上市,那么多急需资金的企业怎么办?

  无奈之下,活力28选择了合资。活力28找到的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就是现在在中国也不怎么出名的合资方——德国邦特色公司。活力28的合资主要是为了钱,同时又要保住这个全国闻名的品牌。一番讨价还价之后,1996年活力28以品牌和生产设备一起作价7000万给了邦特色,成立了美洁时公司。

  戏剧性的是,三个月之后,活力28被批准上市。这里面有很多因素。由于活力28的衰退,很多职工的不满,各种匿名信飞向市政府、省政府。结果,滕继新突然下课,政府也看清了活力28的危机。这个对沙市至关重要的企业可不能有什么闪失,于是上市也一下子柳暗花明。

  对活力28来说,合资与上市似乎一扫阴霾,“钱”景一片光明。但短暂的喜悦过后,才发现面对的是一套50年代的洗衣粉生产设备,一堆没有商标名称的洗衣粉,一个百废待新的起点。

  很多媒体及业内人士对活力28的合资评价很高,和许多知名品牌被外资打入冷宫不同,活力28合资不丢牌的确为后来者开了个好头。如果这一切都按设想进行也就好了,但事实上,合资之后的活力28与美洁时老死不相往来,除了集团开董事会外,中德两方根本不闻不问。更让活力28集团感到痛苦的是,每年合资后的美洁时公司拿出的只是一张亏损的报表。本以为用活力28之名,借外资之势可以捞个满盆金,不料带来的是更多的亏损。

  从此两家公司就一直在合同的纠纷中搅个不停。按协议,美洁时每年要为活力28品牌投入近1个亿的广告,产量也不能低于规定数字,否则,50年的品牌使用权就将被中方自动收回。当然吵归吵,活力28集团也没往真处闹,在市政府的干预下,1998年,美洁时也开始做起了活力28的广告。

  洽谈合资的两年多,活力28几乎处于停产状态,职工人心浮动,无心工作,更不用说市场销售。恰恰是在这两年,市场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很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活力28的市场份额一落千丈。

  按理说,拿着一大笔钱,活力28集团的首要工作应该是引进一套新的洗衣粉生产设备,同时对市场布局进行分析,重点做什么地方,城市还是农村,营销体系如何建立。但是,手握重金,第二任老总雷世忠却不想在日化上下功夫,想做些别的东西。结果耗资千万的一次性饭盒生产设备,还没有正式开工,就发现成品质量严重不过关。新加盟的活力28洗衣机尽管多次强调“大波轮,力气大”,也没能换得消费者的青睐。

  新品:还未绽放就无奈地凋落

  与此同时,雷世忠尴尬的发现,自己一直不想做的日化还在艰难的支撑着整个企业的运转,成了赖以生存的源泉。但是作为另一个新创品牌“波尔”,还未绽放就无可奈何地凋落了。

  波尔源于活力的英文POWER的谐音,本想活力再现,但先天的缺血让它举步维艰。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城市市场有外资把守,农村市场民营企业竞相争夺,广告战、价格战、促销战如火如荼。波尔想以浓缩粉进攻城市市场,但大量的销售费用投入让它望而却步,农村市场以前也没有全心经营过,没有现成的销售渠道。

  销售政策苛刻。在价格随着市场变的销售环境下,活力28集团仍然恪守着以产定销的老模式,产品由日化厂生产,定价后再交给经销公司卖。在没有广告又没有什么大力度的销售政策的情况下,还要经销商现款现货,以至于有实力的日化经销商根本不愿意接受波尔。

  产品质量不佳。1997年是波尔大举进攻全国市场的一年,借助活力28的连带关系,作为新品上市,成绩差强人意。可到了年底,退货之声弥漫整个公司,50年代的设备生产的产品怎能适应90年代的市场要求呢?

  销售政策变化太快。逆风飞扬的活力28集团还没有真正去认识改变很多的销售环境,对现代销售也是一知半解,没有一套系统的思路,结果销售政策是半年一大变,月月一小变,搞得业务员和经销商都疲于应付。

  当然,最关键的是领导人对日化不很看重,一直有转行的念头,所以有限的资金对波尔的销售只是杯水车薪。波尔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而活力28的广告也越来越欢,加上两家公司势不两立,在沙市这个弹丸之地,也在进行着市场份额的争夺,波尔的命运可想而知。

  重组:一出落幕的悲剧

  1999年,是活力28集团彻底走向落寞的一年。作为湖北省的龙头企业,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察首先从活力28开始,本想作为典型学习的企业,却在调查中让证监会大吃一惊。就是这个连续三年绩优的公司,蕴藏着巨大的黑洞。随着盖子的揭开,证监会责令活力28资产重组。

  2000年5月19日,活力28领导班子接到市政府通知:从即日起,由本市另一家上市公司与活力28重组。于是突然间,天发的人开始进驻活力28。这场日后被媒体称之为“政府行为”的重组着实让活力28难以接受,但作为国有企业,政府的命令只有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接着,活力28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整个企业人心惶惶,而波尔的市场也彻底瘫痪,经销商问讯后纷纷掉离滩头,整个销售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上市公司将日化剥离出去,ST活力更名为天颐科技。至此,这个日化行业与证券市场的双料明星正式结束了其光辉历程。

  活力28集团不再是上市公司了,活力28又成为当年的小小日化厂,十几年过后,又重新回到了起点。这一切,让活力28人心灰意冷,上市三年来招收的近三百名大学生、技术人才早在重组后就纷纷离去,近两百名销售人员也在分流之后“孔雀东南飞”。

  这种政府性的重组,几乎断送了波尔的命运。

  首先,从生产设备上看,在洗衣粉行业中,波尔是最差的,要发展没有先进的设备怎么行?但目前看来,天发不可能再注入大量资金买设备。重组后,日化厂为了提高机器运转,想为雕牌加工,当还在为加工以后会不会影响波尔在沙市的销售时,雕牌看过后直言相告:你们的机器太差了,加工的产品达不到我们的要求!

  其次,重组后,经销商(特别是有限的几个大户)已基本上没有信心在波尔上花大力气了。销售渠道的严重流失。

  第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销售队伍,现在维持波尔销售的还是以前活力28时的老班子人马。

  最为重要的是,重组方对日化并不重视,根本没有什么资金投入,一切顺其自然。

  对德国邦特色公司来说,它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品牌“巧手”上,活力28不过是其借船出海的工具罢了,如今利用价值也差不多用完了。某种意义上,作为民族品牌的活力28已经不可能再重现昔日的辉煌,其民族品牌的代表意义也几乎丧失,而波尔不过在沧海横流中试图翻腾起一两朵浪花,为陨落的活力28再添些点缀,它的历史使命也快终结。

  一个日化行业的领军者,就这样跳完一支泡沫上的舞蹈之后,被市场无情的抛弃了!

  活力28的历史,不过是中国众多陨落企业的一个缩影。它用沉重的代价启示中国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的企业必须先练好内功,才能具有真正的竞争实力。

更多专题
管理方略化险为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生产国。超负荷生产已成为采煤行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安全生产监...

打造自主品牌 唱响中国创造

在有些行业,中国充分创建民族自主品牌是早晚的事情,必须有充分的民族自主品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