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务管理、数字化办公系统、产品与技术管理、核心经营业务和网站建设等五种IT应用切入的典型模式,各有什么特点?企业又如何选择和实施?
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是许多企业管理者面对的棘手问题。选择得当,可以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改善企业的内在素质与经济效益;选择失误,则会挫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使企业蒙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损失。事实上,切入点的正确选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不仅受管理者自身知识、经验与技能的影响,也受行业特点、企业条件和产品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管理者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没有也不可能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那么,企业应该如何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呢?
切入的五种典型模式
在信息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受企业信息化的宏观环境、可供选择的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企业不同的需要与侧重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典型模式。借鉴这些典型模式,分析其优势与不足,有助于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近年来,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选择切入点的典型模式主要有:
模式之一:以财务管理活动为切入点
这种模式以帐务处理与财务管理的计算机化为基本目标,“会计电算化”是其典型代表。此种应用本质上属于低端的、普及性的应用,系统建设相对容易,可供选择的成熟产品也比较多。以财务管理为切入点的优势在于,系统实施相对简单,应用风险相对较小,能有效地实现帐务处理的自动化,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准确性,并可为改善财务管理活动创造条件,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积累经验。由于财务管理只是企业中比较特殊的基础管理活动,这种模式对完善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改善企业经济绩效的直接贡献相对较小。同时,由于财务活动对企业其它业务的连带作用相对较弱,这种模式也难以为企业进一步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提供所需的便利条件。
模式之二:以数字化办公系统为切入点
数字化办公是传统办公自动化的延续与扩展,它力求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实现企业的所有办公业务,以提高各项管理活动的效率与效能。这种应用包括多种具体形式,内容涉及企业内部网的建设、电子邮件系统的应用、网络资源的管理及网络服务的提供等。目前比较流行的是采用以邮件系统为基础的“群件”系统,如Lotus Notes等。这种切入模式的优点是,系统建设相对容易,可利用的产品及设备也比较多,能有效改善企业的办公与通讯手段。同时,这种系统的开放性较好,不仅为系统的使用与维护提供了方便,也为实现与其它业务系统的整合创造了条件。但数字化办公系统属于信息基础设施,虽然可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与支持,但却难以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及经济绩效的改善产生直接贡献。
模式之三:以产品与技术管理为切入点
这种模式涉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多种具体形式。许多企业从CAD入手,逐步扩展至CAPP、CAE、CAM及PDM等多项应用,而少数企业则是直接引入PDM等高端产品。该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改进企业的产品设计,缩短产品设计与加工的周期,改善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企业的经济绩效。同时,该种模式也为企业逐步扩展技术应用的范围创造了条件。例如,从CAD到PDM的扩展,就将应用范围从产品设计扩展至对与产品相关的数据、过程及资源进行一体化的管理。其不足之处在于高端产品参差不齐,对系统选型与维护的要求较高,建设费用与实施风险均较大。
模式之四:以核心经营业务为切入点
该种模式以企业核心业务的供产销活动作为切入点,具体的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包括库存管理系统、供销存管理系统等较为低端的应用,也涉及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高端应用。由于直接影响与改变企业核心业务的组织与运行方式,这些应用往往可以有效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改善各个部门与各种活动之间的协调一致,优化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效率与效果,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与商机把握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与经济效益。该种模式的困难之处在于,高端产品参差不齐,所需资源较多,影响面较宽,系统实施的周期长、难度大,因而系统建设的风险较大,对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较高。
模式之五:以网站建设为切入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站建设成为企业信息化中重要的切入模式。总体上看,内部网站可以便利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改善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运作及管理的效率;外部网站则是企业展示形象的窗口、联系客户的纽带与扩展经营的渠道。目前,外部网站的类型主要有:宣传展示型、客户服务型与电子商务型。以网站建设为切入点的优点是,所需投资不多,建设与维护较易,有助于企业强化与顾客的联系、把握顾客的需求及其变化、改善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加强广告与展示的效果,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在线交易。但是,网站内容贫乏、信息长期不更新、管理与推广不力、信息反馈系统不完善等原因,往往使网站无法有效吸引顾客的“眼球”,使企业难以获取上述各种好处,“望网兴叹”的现象时有发生。
切入模式选择的关键
从本质上讲,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的重构,增强企业的竞争与发展能力。因而,企业信息化既不是装潢门面的“形象工程”,也不是“走走过场”的权宜之计。它需要企业在注重实际效果的基础上,从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出发,逐步扩展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推进企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的优化,切实实现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一)要能够切实改善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主体性与支持性两种类型。主体性活动直接完成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可分为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几个部分。支持性活动则包括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管理等内容,它们虽不直接完成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却是主体性活动赖以正常进行的必要基础。客观地看,无论是主体性活动还是支持性活动,往往具有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它们不仅影响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也制约着其经营方式的进一步优化。
由此,作者认为信息化切入点的选择必须根据企业的关键任务,切实改善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才能使信息化取得良好的效果,避免走入“IT的泥潭”。例如,河南安彩集团运用CAD/CAM/CAE技术,自主开发了加工彩电玻壳的新工艺,克服了加工工艺的瓶颈制约作用,大大提高了产品加工精度,并使加工时间缩短了3/4,有效地改善了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要尽可能使切入点有较强的联带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着眼于由点入面,点面结合,逐步扩展企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这要求切入点最好具有较强的联带作用。企业信息化包含三个不同的层面,即数据资料的信息化,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和管理决策的信息化。以库存管理系统为例,企业把各种库存数据与资料输入计算机,并组织成便于使用的数据库,就完成了数据资料的信息化。此时管理者可以随时查询有关库存的历史记录,但难以掌握库存变化的实时情况。如需及时掌握库存的动态变化,就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出入库信息处理的操作过程,也就是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这样不仅可使出入库处理更加合理、高效与规范,也能使管理者可以根据出入库及库存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和补充库存。在流程信息化的基础上,再利用一定的决策工具与模型,就可在需要补充库存时,使信息系统及时发出补充什么、补充多少的通知,并自动完成定单的生成等,起到支持和辅助决策的作用,实现管理决策的信息化。上述三个层面中,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具有最强的连带作用。企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最好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作为切入点,这样不仅能够带动与实现数据资料的信息化,也能为进一步实现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准备条件。
高效切入的要诀
切入点选择之后,切入的工作还远没有就此结束,企业还需要围绕切入点,确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目标、实现方式与技术支撑,解决如何“切入”的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做好组织准备、明确项目目标、选择实现方式、确定技术支撑等事项之外,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尽可能赢得利害相关者的理解与支持
企业经营及其管理活动的具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因此,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往往需要改变企业中原有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权力结构,如简化审批手续、撤并原有部门及增设新的岗位等,进而会引起企业中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人际关系的相应调整。利害相关者就是受这种变化影响的部门与个人。由于涉及不同部门与人员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信息技术的应用决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常常会引发企业内部的政治行动,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错误认识,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和阻碍因素。例如,一些管理人员可能担心自己的权力与地位被削弱,一些工作人员可能担心自己的工资与岗位缺乏保障;另一些人员则可能借机争取扩大自己及其所在部门的权力等等。这些消极因素是组织变革中的正常现象,但却会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正常开展,并制约其应用效果的实际改善。在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时,需要认真对待这些因素,深入了解阻力的可能来源及其产生原因,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吸纳利害相关者参与应用筹划,及调整奖惩制度等措施,争取最大限度消除误解和抵触情绪,赢得主要利害相关者的理解与支持,为信息技术应用创造良好条件。
(二)尽可能提升信息效率和信息协同
信息技术的关键价值在于,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企业掌握的信息资源,使企业中各个部门与各类人员能够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借助于信息技术所开发的业务信息,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各个部门及其人员的工作成效,实现“信息效率”,也能够改善各个部门与不同人员之间相互协作的效果,达到“信息协同”,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其生产经营活动。例如,运用销售信息系统,销售经理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各类产品的销售情况,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动及其趋势,调整与改进产品销售与销售管理活动,这就体现了“信息效率”;如果把这种信息提供给生产和供应等部门,则可使生产部门适时地调整产品生产的数量与品种,使供应部门有效地组织所需原材料的采购与供应,使企业整体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此即为“信息协同”。一般而言,企业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或某种活动中的信息密集程度越高,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效率”和“信息协同”的潜在价值就会越大,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功率也就相应提高。值得强调的是,“信息效率”和“信息协同”不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自然结果,而是必须有相应的积极引导和主动支持。
(三)妥善选择实现方式
从战略的视角看,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种类型,即“优势产生”型和“战略必需”型。优势产生型项目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因为它要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应用,所以也就难以在市场上买到成形的应用系统。战略必需型项目能使企业免于承受竞争劣势,它也仅需复制出一般的先进企业的成功应用,因而市场上也往往存在相对“标准”的应用系统,如银行业的自动柜员机(ATM)与零售业的销售点系统(POS)等。在选择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并确定了项目目标之后,企业就可以根据所在行业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情况,判断出其所需实现的应用属于何种性质。对于战略必需型项目,企业无须重新开发,只需购买安装,并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与组织调整即可。对于优势产生型项目,企业则需将技术应用、流程优化与组织调整结合起来,形成应用项目的实现方案。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生产国。超负荷生产已成为采煤行业增加产出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安全生产监...
在有些行业,中国充分创建民族自主品牌是早晚的事情,必须有充分的民族自主品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