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衣扣松了,会不会去装束,表示他是否讲品位,是对自己的基本态度,是个人问题。但是在企业,比如说在制药车间,就不单是个人问题,而是劳动纪律,是行为规范,是管理和文化的问题。文化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标准,即价值取向,我们通常透过行为桥梁来看价值观,而价值观与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企业不一定就有高强度的企业文化,有时相反。物理学有自由电子的布朗运动,无序状态下,个体价值观越背离,张力内耗越大,所以企业只有培育共享价值观和愿景,才能形成合力,这是组织文化的特征。因此,企业家最重要的努力就是推动目标、责任和价值共享,进行价值观管理:即价值观的判断、选择、传播、受控、反馈、提升。这一过程是动态的,但原则、基因不能轻易变。
文化有超越性:第一阶段,企业作为资本单元,具有强烈的投机、冒险和获利的原始冲动;第二阶段,企业开始有经营理念,讲持续获利和效率;第三阶段,开始贯彻经营哲学,出现双赢理念、竞合价值。
和谐理念是文化价值及其视野的又一次超越,是一种既有东方智慧又有时代特征的价值理想。
我认为企业培植和谐文化,指向四大关键:一是优化企业内部生态,强化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二是优化企业外部生态,形成影响力,提高品牌美誉度;三是以人为本,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成就人,提升人员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形成坚强的团队,获得组织创造力;四是指向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获得本质发展能力。
企业要和谐,还是要发展,发展要分享。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是创建和谐文化、和谐企业的基本途径。而培植和谐文化、企业和谐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极大跨越、是对传统发展视野的极大拓展、是对传统发展内涵的极大丰富。
一个企业要获得本质发展,就要有本质和谐的人、和谐的环境和资源,要有和谐的制度结构及配套支持体系,要有全面的经济投入、情感归属、环境优化和事业发展。研究表明,人处在低层次的需求阶段,由恐惧感主导,把工作做好,是要获得外在的评价或功利,是物质性的。完成了情感、心理升华后,获得内在精神,他不因为外在因素,而是因为内心觉悟,他会由变革环境和服务社会的信念主导,进入本质和谐的境界,就会显得从容和庄严,同时具备使命和奉献,这是种本质和谐。企业家就是要善于把握人性、人的需求和动机规律,促动人格提升,这是和谐文化的深层思考。
企业文化表面是员工怎么做事,是行为文化;中间是员工认为什么有价值,是价值观;深层是基本假设。1998年前,海尔通过黄脚印采取负激励,每天绩效最差的员工站在大脚印前检讨。1998年后脚印换成绿色,采取正激励,绩效最好的员工站在脚印前和大家分享经验。企业新的价值观与和谐文化由此产生,而张瑞敏做的就是这种假设的改变。
企业的经营就是不断化解矛盾,建立有序和受控,追求和谐价值的持续过程;企业经营是不断濒临“利”与“义”的沼泽,从“利己”与“利他”挣脱,重建道德、使命、责任的持续过程;企业经营还是不断打破平衡,面对巨变,完成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持续过程。
培植和谐文化,构建和谐企业。这是建设“四位一体”社会的需要,反映了国家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企业、员工、顾客、社会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呼声,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治理结构,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契机和动力,将开辟企业文化建设、民族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的新境界。
在智慧表市场快速扩张下,如何挑选适合的智慧表令人头痛。以下整理穿戴装置网站wareable.com、科技网站Enga...
所谓“国营”,一是那时还没有“民营”,二是不“国营”连“订货会”都进不了场,不是国家定点企业就卖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