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观中外杰出的企业家,往往既有雄才大略,又不失严谨踏实,在大气开放中追求精致和谐。
他们在经营企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审美实践。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童云芳就是这样一位企业家。30多年来,他一直以“钢铁意志做人、建业、报国”的杭钢精神激励着自己。作为一个掌控着70亿元净资产、41家全资子(分)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型国有企业当家人,他在经营战略上的深谋远虑、举重若轻,在企业运作上的稳健妥帖、张弛有度,在与员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时的海纳百川,深为业内人士所称道。
都言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性格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梦想。
低调而务实的童云芳曾笑言:“我们这些国有企业的老总,都是政府任命的,是‘假老板’。但‘假老板’真做,国有企业还是能搞好的。‘假老板’不真做,杭钢不会有今天。”
如果我们国有企业的老板们都能“复制”童云芳的“假老板”真做法,国企兴旺的例子就会愈来愈多。
“钢铁是我们的命根子必须做精做强”
童云芳深知,求真的本质意义在于实事求是。他多年带领杭钢人所追求的真,是哲学之真。只有哲学之真,才是令人信服之真。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钢铁行业由于受到无序竞争的影响,全行业处于亏损边缘,一时间,钢铁行业已是“夕阳产业”的议论几成定论。但作为杭钢董事长的童云芳始终认为,钢铁业是杭钢发展的基础,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根本,是杭钢的命根子,必须毫不动摇地做精做强。
就在很多人举棋不定的时候,童云芳大胆决定:集中力量,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对主体生产线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
杭钢加快了技术进步步伐,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先后淘汰了耐火材料、横列式圆钢等10条落后生产线,新建了小型连轧、80吨超高功率电炉、高速线材三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同时,杭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成功实现三次产品战略大转移:第一次是将20MnSi等建筑用钢由电炉冶炼转移到转炉冶炼,进一步提高电炉的优质钢比例;第二次是将优碳钢由电炉冶炼转移到转炉冶炼,全力提高电炉的合结钢比例,提高转炉的优质钢比例;第三次是将一般要求的合结钢由电炉冶炼转移到转炉冶炼。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杭钢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下游用户创造了更广阔的盈利空间,实现了双赢。
目前,杭钢的优特钢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在同类钢厂中率先完成了普转优的结构转型。产品有59个品种种类、1990余个规格型号、92个钢种,许多产品占据了市场的高端,其中自主研发的高强度冷镦钢产品成功用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2004年钢铁主业实现利润10.89亿元,占集团公司总利润的71.18%,牢固确立了利润中心的地位。
“只要真心实意为员工一定会换来长远利益”
童云芳多年坚持杭钢企业文化的和谐特质。他是一个追求至善的企业家。这也是他管理美学中的一抹重笔。2000年开始,他决定了一件大事——杭钢要进行厂区的环境综合治理。这举动意味着要有数千户员工必须无条件地搬离厂区。
“这不是自找麻烦,引火烧身吗?”面对这样的担忧,童云芳不是没有犹豫。但他比别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杭钢如果不自己动手改造自己的环境,后果将十分严重。到时,如果连企业都没有立足之处了,还谈何员工的安身之地。”他耐心地对员工这样讲这个道理。
在杭钢结构性调整和改制中,部分员工的利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一些想法在所难免。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每次结构性调整,童云芳总是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地过问。他要求咨询接待人员在接待分流人员时必须做到“不回避、不急躁、真心热心、耐心细心”。事后有关部门统计,仅电炉厂在结构性调整中,接待员工咨询等就用去茶叶19斤。钢管厂结构调整中,分流工作班子成员共接待分流员工5000人次,一次性杯子消耗掉4000多只。在环境整治中,没有房子的员工要出厂租房,大批的干部主动帮助联系找房源、搬家,公司还改造和新建了一批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员工的住房困难。事后,员工们的评价是:“搬迁无情,操作有情。”
后来的事实证明,童云芳不仅判断正确、行动及时、效果显著,更让他感动的是,广大员工不但十分理解厂区环境治理的大动作,而且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合作。数千户拆迁户,竟没有一人找公司领导讨说法。
他对记者说:“其实,只要我们当领导的是真心实意为员工,为他们的长远利益考虑,即使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带来一点阵痛,员工也是会理解和支持的。我们的员工真的是那么通情达理。”
“以人为本”,在童云芳眼里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员工利益的生动体现。以2004年为例,杭钢钢铁主业员工人均收入达到37320元,比上年增长19.16%,包括公积金增长部分,人均实际增长22.11%;还向员工出售568套经济适用房,改建2幢集体宿舍为租赁房,解决了60户中级以上专技人员的住房困难;投资3000万元完成生活区环境整治;投资3500万元建成杭钢健身中心。
“把财富回报社会是企业和企业家最大义务”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童云芳还把支持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视为个人和企业回报社会的最大义务。在他的带动下,杭钢多年来积极参加抗洪救灾、扶贫助教、义务献血和为贫困地区捐衣捐物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极大地提高了杭钢在社会上的形象、地位和影响。
1995年12月28日,杭钢将出资107万元从香港购回2000多年前的越王古剑捐赠给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由省博物馆收藏,作了镇馆之宝。
自2000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杭钢与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结成了帮扶对子。5年来,杭钢先后投入扶持资金100余万元,在英川镇建设了“杭钢路”、“杭钢市场”、“杭钢车站”,为英川镇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杭钢干部员工还捐资与贫困生结对助学。不久,一批农民将在杭钢的帮助下住进正在建设中的“杭钢村”,实现下山脱贫。
2005年4月6日,杭钢出资设立了“春晖助学工程——杭钢奖助学金”。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的仪式上,童云芳代表公司语重心长地表示,杭钢分期出资200万元设立的“春晖助学工程——杭钢奖助学金”分10年捐赠,每年拿出20万元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一个没有文化积淀和支撑的企业是无法做大做强的”
童云芳对记者说,他非常看重最近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套以杭钢企业形象为主题的邮资明信片。他说,他把这套邮品看成是杭钢的名片。《转炉炼钢厂生产现场》、《80吨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小型轧钢生产线冷床》、《高速线材生产线》、《杭钢置业集团在深圳开发的“天琴湾”海岸公馆》、《杭钢商贸集团钢材发货现场》、《杭钢旅业集团浙江新世纪大酒店》、《紫金园》、《新世纪升国旗仪式》、《炼铁厂厂前区》等10幅图片,都是由他亲自选定的。童云芳表达了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唯美情结:“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是一个爱美、懂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企业。这个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应该是美的;这个企业的生产生活环境应该是美的。”
为了创造美的技术经济指标,童云芳大力推进企业创新。杭钢每年都召开学先进动员大会,瞄准一流水平开展对标挖潜,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同类型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吨钢综合能耗指标连续5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两位。童云芳撰写的论文《创新——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获2003年全国冶金企业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以他为主创人员的课题《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生态型钢铁企业建设》获第11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为了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童云芳要求以“大街小巷一个样,厂房内外一个样,标本一个样”的标准,把杭钢建设成花园式的工厂。短短几年时间,杭钢的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002年底,杭钢推出的“绿色杭钢工业游”,每年接待游客都在一万人以上,并成为浙江省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和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要兼具国有和民营企业之长摒弃两者之短”
作为一个长期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企业家,童云芳深知国有企业内在的巨大优势,就是深厚的企业文化、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一大批忠诚于企业的干部员工等。但是,他也清楚地看到,国有企业的痼疾在杭钢同样存在着。
“制约国有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和机制问题。”杭钢虽然在冶金行业属于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但童云芳有更远的打算。1998年后,他大胆实行股份制改造,以独家发起的形式,将炼铁、炼钢和轧钢等主要单位进行资产重组,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不仅募集了5.3亿元资金,进一步强化了杭钢的资金优势,更重要的是钢铁主业从集团公司母体中分离出来实现“金蝉脱壳”后,集团公司内部辅助生产单位和服务性单位对钢铁主业的直接依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使原已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分、子公司加快了市场化进程,尚未改制的所属单位加快了公司制改造步伐。成为公众公司以后,有效降低了国有股比重,为杭钢进一步开放搞活引入了源头活水。
1999年6月25日,童云芳作为浙江省国有企业的惟一代表,参加由江泽民同志亲自主持召开的“华东七省一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以后,更丰富了他进一步加快杭钢改革发展、再创杭钢新优势的思路。他冲破种种体制障碍,大胆地实施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联姻,在深圳成立深圳富春东方(集团)公司。该公司完全按照民营企业模式运作,市场化程度很高,尤其是在深圳、杭州、厦门等地新建开发的天琴湾、东方尊峪、杭钢·富春商务大厦、钱江湾花园、青龙山庄等项目,都是大手笔的房地产经典之作。目前,该公司已进入“中国城市运营商50强”,并成为杭钢集团公司旗下非钢产业房地产板块中规模最大、资金实力最强、区域辐射最广的龙头企业。对此,童云芳感到十分欣慰。他的体会是:“杭钢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尽管它也有其他国有企业的种种毛病,但杭钢的特殊性在于,它有一些别的企业所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所产生的正面力量,有效地遏止了国有企业的固有的一些弊端。”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在新世纪,童云芳认识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进一步加快杭钢的发展步伐。
近几年,杭钢通过机构改革,集中管理,对管理流程进行了初步梳理。但是要加快发展和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实施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项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企业实施ERP项目成功率只有20%左右,尤其是钢铁联合企业还没有更多成功的案例。还敢不敢再吃一次“螃蟹”?
“吃!”童云芳态度非常坚决。同时,童云芳又非常细致。他组织有关领导和人员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还特别邀请冶金自动化院、复旦大学、宝信软件公司、浙江经贸委4位ERP方面的专家进行综合评估。2002年初,童云芳向干部员工发出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动员。2002年11月,杭钢与德国SAP公司和有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行业背景的上海汉思公司分别签订了软件和实施协议。同年12月5日杭钢ERP项目正式启动。2004年2月1日零点,杭钢ERP项目九大模块和四大接口程序正式上线,系统运行稳定、速度正常,形成了整合的、比较完整的供产销管理系统,打通了钢铁主业的核心流程,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
为了充分利用杭钢的无形资产,童云芳又决定“收拢五指,整合资源”,对非钢产业实施品牌整合和资源整合。2004年12月27日,杭钢置业、杭钢商贸、杭钢旅业三大产业集团正式成立。“这将更有利于杭钢的资金、品牌、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和优势,在多元化经营中得到充分开发与运用,在更宽广的领域内得到有效共享,从而促进钢与非钢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获取1+1>2的倍增效果。”童云芳这样阐述。
童云芳的案头,承载的绝不仅仅是昔日的成功和辉煌。更多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企业的未来愿景和现实挑战。
杭钢“十一五”发展的蓝图,已经徐徐展开,在童云芳的脑海里变得越来越清晰:再过四五年,杭钢销售收入将达到700亿元,实现利润将达到30亿元。钢和非钢齐头并进,一个竞争力足够强、规模足够大、装备足够精、档次足够高、环境足够美、管理足够优、效益足够好的崭新杭钢,将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