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奥普拉:多元并精彩着

企业报道  2015-02-05 14:44:19 阅读:
核心提示:她拥有全美最高的脱口秀节目收视率,在全美拥有1400万观众,在全世界132个国家都有Fans;她坐拥数亿美金的资产,拥有自己的制片公司;她的书友俱乐部所推荐的图书从来都是畅销书的NO.1

  在人生的“天命之年”50岁生日时,奥普拉说:“20岁时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30岁时终于知道了却仅仅开了个头;40岁时各样的事情接踵而至,手忙脚乱;50岁时我要大跨步地往前走”,这样的天生乐观精神,是否让我们有所感悟。

  她拥有全美最高的脱口秀节目收视率,在全美拥有1400万观众,在全世界132个国家都有Fans;她坐拥数亿美金的资产,拥有自己的制片公司;她的书友俱乐部所推荐的图书从来都是畅销书的NO.1;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性新闻播报员,她的名字已经成为“黑人力量”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她由于创造了所谓的“奥普拉效应”,身影所到之处总能激发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而成为《华尔街日报》“2005年全球商界女性50强”之一,同时入选《福布斯》杂志2005年度“百位名人”排行榜。她就是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

  电视界的“脱口秀女王”

  1976年,刚从田纳西州州立大学毕业的奥普拉成为巴尔的摩电视台最年轻的节目主持人,奥普拉的魅力在于她总有非凡的才能施情于每个人。奥普拉最先在“早晨芝加哥”节目中登台,她用了1个月就打败了广播明星菲里杜纳的节目,后者在此行业统治了整整10年。她以火箭喷发的速度使芝加哥电视台收视率急剧上升。1985年,“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节目正式成立,并成为美国最成功的脱口秀节目,直到今天一直占据着美国脱口秀节目的头把交椅。“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成为她的个人品牌,据估计每周在美国有2100万观众收看,并且在海外107个国家播出,成为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节目。

  作为“美国第一女名嘴”,她的访谈节目一贯坚持以亲和的方式严肃地探讨女性社会问题,而且旨在想办法抚慰和帮助她们,为那些受到心灵折磨的人群开掘了一个出气孔,让他们痛快地把压抑释放出来。难怪美国《名利场》杂志评价她“在大众文化中,她的影响力,可能除了教皇以外,比任何大学教授、政治家或者宗教领袖都大”。

  出版界的“奥普拉效应”

  在日渐低迷的图书出版界,“奥普拉效应”更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广泛影响力。1996年9月,温弗瑞开始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中推出“读书俱乐部”,旨在宣传一些图书经典作品,把电视媒体与图书出版巧妙结合起来。这种在电视上主办的图书促销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有130个国家成千上万的观众收看她的节目,并且形成了各国出版界备加关注的“奥普拉效应”。

  她的做法是每个月向全美电视观众介绍一本书,她和大家共同研读被推荐的书籍,并请作者做嘉宾和读者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和交流。这种从未有过的做法立即在美国读书界树起了一面大旗,奥普拉所倡导的“让美国重新开始读书”得到了最全面的响应。经温弗瑞推荐的书籍无一例外地一夜走红成为畅销书。奥普拉的“读书俱乐部”成为销量攀升10倍的标志。奥普拉对阅读界的影响至巨,由她策划的读书会节目,自1996年开播以来,使阅读变成心灵口服剂,是时尚、自强、关怀的表现。

  商界的“传奇女侠”

  在电视界的成功并没有阻挡住她的脚步,奥普拉创办了自己的制作公司——哈泼公司(Harpo,Inc.其中“Harpo”一词来自奥普拉“Oprah”的反拼写),哈泼公司宣布全权拥有和制作“奥普拉·温弗瑞脱口秀”节目。1996年哈泼娱乐集团公司(Harpo Entertainment Group)成立,公司致力于把黑人作家的作品搬上银幕,已经成为电视和电影制作领域不可小看的力量。2000年4月,《奥普拉》杂志第一次登场亮相,创刊便印刷了100万份。每一期的封面都是奥普拉·温弗瑞的照片,而里面的文章则表现了她主持的节目的主题。

  她从不以商人自居,却已身价10亿美元。她看不懂资产负债表,但是丝毫不妨碍她在图书出版、电影制作、房地产、股票投资等多个商业领域赚得盆满钵溢。董事长、制片人、主持人、演员,这一系列称呼还不足以全面描述温弗瑞的身份,在美国,“奥普拉法案”(Oprah Bill)、“奥普拉读书俱乐部”(Oprah's Book Club)、“奥普拉杂志”(Oprah Winfrey Magazine)、“奥普拉天使网站”(Oprah's Angel Network)等等无不显示出这个黑人女子惊人的影响力。

更多专题
展启环保让企业更具魅力

近年来,百事公司备受关注。在被评为“最具中国心的跨国公司”之后,因关爱环境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百事公...

品牌活力来源之探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数码相机呈现一片繁荣,传统胶卷相机却举步维艰,已逐渐丧失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