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守正出奇 开创辉煌

企业报道  2015-01-27 09:59:28 阅读:
核心提示:乏善可陈,并非由于某个人的因素;精彩纷呈,则源自章寿仁对总经理角色的完美演绎。

  2007年,浙江省冶金物资公司成立20周年。这20年中的前6年,乏善可陈;后14年,精彩纷呈。

  乏善可陈,并非由于某个人的因素;精彩纷呈,则源自章寿仁对总经理角色的完美演绎。

  乏善可陈,有诸多因素。这个当年省冶金局向省计经委借款200万元兴办的贸易公司,人员多来自机关和局属企业,经营理念主要是依赖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威优势,经营行为是膨胀性价格投机。适逢最为热火朝天的价格双轨制时期,像此类“官商”一样,冶金物资公司可谓得风得雨。然而,“官商”并非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概念,即便风调雨顺,也无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和经营理念的蜕变。日子可能过得滋润,但是,绝无精彩。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产生的“官商”,存活至今的寥寥无几。那么存活下来必须有一个必然条件,就是经历一次脱胎换骨的市场化蜕变,而成就这场蜕变的一个首要前提,则要有一个出色的企业舵手,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章寿仁,就是这样一位舵手。

  他1993年3月出任总经理,适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轰轰烈烈的宏观调控高调启动。“官商”囤积居奇、投机双轨制价格的传统经营方式,面临生死抉择的挑战。历史是由一些偶然因素构成的,他上任面临的难题,看上去是如何处理库存,在价格骨牌倒下之前逃生;实质是,他未必自觉地进入了一场与“官商”理念和方式的博弈、鏖战。历史的发展最终取决于颠扑不破的规则,回过头来看,正是他的胜利,使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进入了广阔的市场经济天地,赢得了叱咤商海战无不胜的竞争力。这个当年销售额几千万元的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平均每年10亿元的速度增长,2007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守正出奇!“正”到极致,“奇”才能到极致。伴随着企业的高速增长,章寿仁演绎的精彩是无法用商业智慧概括的,他在演绎着生意精彩的同时,更在演绎着人生的精彩!

  断臂求生———勇气源于责任

  用章寿仁自己的话讲,他1991年末从部队转业到冶金物资公司时,连什么是线材都不懂。其实,1993年3月他出任总经理时,也未必懂得更多。不过,他在部队作了多年教官,具有一套关注、研究政治时局的方式和素养,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微妙变化和走势颇为敏锐;比这点更为重要的是,章寿仁拥有27年的军旅生涯。他20岁入党、23岁担任指导员,军队的熔炉炼就了他责任重于泰山的政治使命准则和雷厉风行、敢做敢为的作风。

  章寿仁未必清楚,他上任之时,公司已进入危难之际。连续多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经济体制转轨期的大量非规范行为,已使宏观经济虚火上升、泡沫泛起,其重要症状之一,就是基本建设规模猛增、生产资料价格飞涨。此时,钢材价格已经高得吓人。而当时的冶金物资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像全国其它同行一样,通过各种手段囤积钢材,在新一轮价格上涨期出手,投机获利。一轮一轮囤积再一轮一轮出手,不仅是当时物资流通企业的惟一经营方式,而且已经形成思维定式。

  章寿仁通过他特有的逻辑方式,把捕捉到的经济时局的蛛丝马迹串联起来。他嗅出了恐惧,感到时局将变,地火在涌动。

  更让他恐怖的,是他的公司危在旦夕。这个靠200万元借款起家的公司,虽说几年来温饱不愁,但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毫无资产可言。这不仅不能与国内同行相比,而且在同行业中算是小而又小的规模。但是,此时的库存钢材高达2万多吨,占用资金几千万元,价值上亿元。这些从银行借贷的资金,已远远超出企业所能承担的风险。

  生死抉择。

  章寿仁决定,迅速出货,不论价格,少亏就是赢。那是6月初的一个闷热烦躁的下午,激烈的争吵发生在公司狭小的会议室。

  “亏了谁负责?”随着一位老同志的公开质问,开始了对章寿仁的群起而攻之。

  “我负责!”他的回答果断而不容置疑,军人的果敢仿佛瞬间回到了他的身上。

  这只是交锋的开始。章寿仁知道,自己虽然坐到了这个位置,但人们并不服气,甚至嘲笑他不懂业务。大家的普遍心理是“亏了卖它干嘛,即使国家开始宏观调控,也只是一个时期的事,过后还会涨上来的”。那些年,经济的起起伏伏也的确如此。章寿仁深知,改变这种思维定式,非一日之功。章寿仁的强硬,是因为决策的契机不容延误。好在章寿仁是指导员出身,除了强硬还有别的方式。他终于占了上风。

  章寿仁只抢先了1个月,7月份钢材价格开始狂跌。但是,就是这1个月使他赢得了先机。到年底,库存已出手大半;当同行们反应过来刚要采取措施时,章寿仁推出了“卖一吨奖励5—10元”的激励政策,还是快了半拍;到了1994年上半年,库存清空了。

  那个时期的钢材价格至今铭刻在章寿仁的脑海:“槽钢,5000多元一吨进来,1993年还4800元,1994年就跌到3000多元,到了1995年1600元也没人要;螺纹钢也从4000多元跌到1000多元。这一波下来,大批公司都倒下了。”

  后来,一些老同志对章寿仁说:“那时候跟你顶撞,就是心里不服气啊,你又不懂做生意。而且明明知道亏损还要出货,要冒风险和担责任的啊。”这话说到了章寿仁心里,他深深地知道,在当年的企业生态环境中,如果不做断臂之举,即使企业倒闭了,责任也完全可以归咎于国家宏观调控,个人是完全能够说清楚的,况且,倒下的又不是自己一家企业,而是一大批。反之,明知亏损还要销售,即便宏观形势判断正确,如果硬要追究你的亏损责任,你也难逃干系。所以,除了审时度势之外,对章寿仁更大的考量是勇气和信念,是足以支撑起勇气和信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章寿仁用了一句非常朴素的话来诠释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如何,我不能让公司倒闭。”

  断臂之举,带来了多方面的悄然变化:他的位置稳定了,没有人当面嘲笑他不懂了,不客气的公开顶撞人几乎没有了,对他的决策置疑声减少了。

  其实,更大的变化是,他改变了“官商”传统的决策与责任思维定式,颠覆了一种政治生态!

  冶金物资公司的市场化蜕变,由此起步。

  管理整合———除弊为了立新

  章寿仁以断臂之勇拯救企业于危难之际,燃起了上任的第一把火。他辨析和把握战局的能力在此当口得以发挥。他觉得,这把火很旺,为他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他要借势而动乘胜推进。他认为,公司的机关化倾向和作风、公司的理念和人员观念、公司的机制和制度,都是发展的大敌,公司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

  章寿仁这样描绘当时的状态,虽说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公司的“官商”出身、价格双轨制的投机空间,尤其基建过热带来的钢材市场繁荣,使公司在原来的机关作风弊端基础上变得更加观念滞后、不思进取,干部职工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上下班迟到早退,一支烟、一杯茶、一张报纸混一天,干好干坏一个样,大锅饭思想根深蒂固。

  章寿仁说,宏观调控压力来自外部,虽然可以致企业于死地,但这种危机不会是频发的。而企业像这样丧失了基本的战斗力,却是必死无疑,并且随时可以毙命。能看到的危机不可怕,这种看不到的危机更可怕。

  章寿仁确定的改革思路是,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转换机制,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打破大锅饭,收入凭贡献;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积极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先进,树新风。

  章寿仁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统一了班子思想,赢得了员工支持。企业风气开始转变。

  接着,章寿仁开始对管理进行手术。他说,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者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决断与谋略,是对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制度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他主张,将薄弱的管理规范成科学管理,再将科学的管理上升为艺术的管理。管理的更大价值体现于“艺术”。

  章寿仁首先在管理干部队伍中强化“公仆”意识,以“上为国家作贡献,下为职工谋福利”的企业准则,建设企业价值观和理念。他对管理层提出“团结、务实、创新、奉献”八字方针,强调身先士卒,起模范带头作用。

  章寿仁强调“用能人者无敌于天下”,打破了传统用人制度,不囿于年龄、学历、资历限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唯才是用,把知人善任落到了实处。他大胆启用新人的做法,使员工进一步看到了改革的希望,气象更新。

  建立激励机制。章寿仁的原则是,求新、求变、求实;方式上是,“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基本点是,“让所有职工都跳起来摘苹果”。一是目标激励,讲清目标和任务,使实现目标成为职工自觉追求;培养团队精神,使职工与企业共荣辱;树立“我为公司作贡献,我靠公司奔小康”观念,使职工有成就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二是用人激励,用人所长,人尽其才;岗位靠竞争,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以“经营成败论英雄”,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三是分配激励,收入凭贡献,拉开档次,多劳多得,体现贡献的价值;分配上改秋后算账为年初算账,任务、考核办法早知道,公开透明,心中有数;虽然收入可能相差十几倍,但都口服心服。你追我赶,蔚然成风。

  章寿仁谋求的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高度统一,让职工既有紧迫感、危机感,又有责任感、归属感,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经营创新———智慧生于进取

  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冲击之后,全国物资流通领域企业进入了漫长的整合时期。从那时开始,全国国有物资流通企业已连续几年出现行业性亏损。调整,摆在了所有企业的面前。对于冶金物资公司这样规模的小企业来说,改变经营战略、调整经营模式,更是迫在眉睫。

  前些年,在多种经营思想指导下,为了追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冶金物资公司上马了汽车贸易、餐饮等产业,结果不仅事与愿违,亏多赚少,而且还沉淀了不少资金,分散了人力、财力。

  章寿仁认为,不仅要梳理产业,更为重要的是,要从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经营模式方面来一场变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然,即便解决了生存问题,也解决不了发展问题尤其是大发展问题。他决定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经营策略。他提出,实施八个转变:从吃“差价饭”为主,向以规模求效益方向转变;从习惯于当“坐商”,向当“行商”主动出击的经营方向转变;从以作终端客户为主,向经营批发方向转变;从以买断经营为主,向代理、联营等多种方式并存方向转变;从大库存向小库存、零库存方向转变;从重销售市场开拓、轻资源渠道建设,向以建立稳定的资源渠道方向转变;从单纯的内贸业务,向内外贸结合、开发两个市场方向转变;合作对象从中小型企业向大中型企业、重点工程方向转变。八个转变,可谓公司经营战略调整的纲领,使公司有效地应对了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为经营模式再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是经营管理。公司制定了以“五包”、“三定”、“一挂钩”为主体的《经营岗位责任制及奖金分配方案》,把经营管理工作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联进分销、规模经营、薄利多销、加快周转”,创品牌、求专特,保重点、优服务,与客户风险共担、利益双赢的经营理念,使公司在1996年“经营不亏,牌子不倒,队伍不乱,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求生原则基础上,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是风险管理。贸易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高风险的背后也往往伴随着高利润。管得过死,影响效益,放得过宽,风险巨大。所以,风险控制是一个杠杆,极为关键和重要。章寿仁从三个方面确保风险处于一个最佳程度。其一是进货,进适销对路的货,争取从资源厂家直接进货,减少二手货;提倡直供,减少中转,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其二是库存,坚持零库存、小库存原则;坚决改变囤积居奇的经营观念;确立快进快销、加快周转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其三是资金,风险源自预付款和欠款销售,后者高于前者;他们制定了谁使用谁负责、资金使用终身制的规定,财务部全程跟踪监督管理;完善合同契约,依法经营;对欠款销售对象采取事先调查制,控制安全。

  管理整合,尤其是经营理念调整和经营模式再造,使企业在行业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创造了经营奇迹,经营业绩年年跨越新台阶。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1.95亿元;1997年达到2.4亿元;1998年3.93亿元;1999年6.34亿元;2000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了100亿元大关。

  说到公司高速增长的数字,章寿仁对笔者说:“其实还有另一组相对应的每年的计划数字,与计划数字比较起来,每年的实际增长都是惊人的。有意思的是,开始几年的计划数字总是惹来一片质疑声。比如1998年我宣布销售目标3亿元时,一片哗然,他们议论说,是不是章总头脑发热了,这么高的指标怎么能完成?年底实际完成了近4亿元。从那以后,几乎再没有人怀疑指标计划了。”

  奇人奇事———出奇基于守正

  章寿仁的商旅生涯,精彩纷呈。许多精彩之处,都闪烁着勇气和谋略的光辉。除了上任时断臂求生之举所显示的大智大勇之外,勇气夺人、出奇制胜一直伴他左右,甚至成为了企业的风格,使他与他的企业行业内外、远近闻名。

  1995年春节前夕的一个寒冷夜晚,快11点了,公司一位驻外经理敲开了章寿仁家的门,进来时已是泪流满面。他说:“章总,我对不起你,我要死了。”在反复询问下,这位经理蹲在地上抱头痛哭,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他曾私下以高息将722万元借给了当地一家同行企业,而这家企业的经理前几天被公安部门收审,借款面临血本无归风险。章寿仁在最应该发火的时候反而没有发火,他异常冷静,而且给了那位经理足够的安慰。他对笔者说,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不冷静下来有什么好处。况且,当事人已经难以再承担任何压力了,万一他走了极端又有什么好处?

  当事人平静地离开后,他却彻夜未眠。

  第二天,公司里炸开了锅。“完了,公司的全部家当都要没了”,一片抱怨。章寿仁稳住了阵脚,他发布两条指令:一是不能乱,二是谁也不能再增加当事人压力。

  他开始调动全部人际资源,用了12天时间,搞清楚了事件的来龙去脉。那家公司的经理是因为拖欠另一家公司97万元而被公安部门抓走的。同时,他搞清楚了借款公司的全部情况、欠款公司的全部情况以及公安部门内部的相关情况。

  一个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动议在他脑海中产生了:再借给该公司97万元用以还债,使被抓的人放出来。

  他提出这个动议的时候,语惊四座。这是什么逻辑?谁来承担决策责任?谁能保证再借97万元就能收回722万元?怎么能够保证这97万元不是有去无回?这是国有企业、国家资产,谁能担得起这份责任?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拍了胸脯,他一个人承担责任。他还决定,不向上级报告。这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违纪”。

  但豪气冲天之后,是一系列缜密的操作。也许,他的胸有成竹与豪气无关,而是源自他的缜密。

  章寿仁与公安机关人员谈判:你们抓他的目的,是要帮债主讨回97万元债务,但是据我了解,他在里面,根本没有偿还的能力和可能。他们还欠我们企业700多万元,不如我们再借他97万元用于他还债,然后你们放了他,我们的债务也好有指望。

  公安部门当然乐于接受这样的办法。接着,章寿仁又提出了条件:你们必须让我先见他一面,同时,释放他时我必须在场。

  章寿仁集聚了人生的全部智慧和经验,调动所有潜在能力,面对面地辨析、考量那个人的可信程度和不可信的风险,并与之签订了极为详细的协议。

  困局,又一次被章寿仁破解。经过一年多时间,债务基本被收回来了。所以,提起章寿仁,人们总像讲述传奇一样复述这个故事。

  守正,才能出奇。章寿仁的勇气,源于正气,他的奇思妙想,迸发于对事业执着的殚精竭虑。

  1998年的时候,章寿仁已经颇有名气。一天,上级母公司老总对他说:一个省属冶炼厂向我们集团借债1000万元,迟迟未还,你去要要看。

  他来到了企业所在的城市,因为与该市市委书记是老朋友,就讲明了来意。市委书记宴请他,也请来了借款的厂长。那位刚刚由市经委主任兼任厂长的大员,在席间摆足了架子,口气很大地说:“1000万元对你们集团来说算什么啊,我刚上任你们也不给个面子!”

  部队出身的章寿仁,就是看不惯这种习气。于是,拍桌子,罢宴!

  第二天早晨7点,那位厂长主动上门说明了实际情况———没有现金只有铝锭产品。

  章寿仁的智慧又一次迸发:“既然如此,那你们就用铝锭抵吧,你把货发给我,我卖出去再把款还给集团。”

  一拍即合。

  章寿仁再一次破解了困局。不仅使母公司债务有了着落,更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也对他的公司经营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

  公司因为那批铝锭进入了有色金属销售领域,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有色金属销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已占据半壁江山。浙江的冶金流通企业,绝大部分以钢材为主,章寿仁不经意之间,使企业进入了蓝海战略。

  机会可能来自偶然,但抓住机会是需要有所准备的,把机会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更需要具备必然的智慧和想象力了。

  诚信天下———动力来自文化

  章寿仁对经商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

  他推崇以诚相待、以心相交,提出了“经商就是经营自我”的理念。

  他认为:信誉,不只是一种诚信,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品牌意识、一种共创辉煌的精神。

  因此,他强调“让客户先赢,让合作伙伴先赢,他们赢了,我们就赢得了人心,赢得了企业形象,赢得了市场和中长期发展”。

  2000年,公司承担杭州环城公路、杭州萧山机场等重点工程的钢材供应任务。4月份钢材市场价格开始上涨,按道理他们也可以涨价。然而,考虑这些重点工程都是按预算施工,抬升价格,会给这些工程造成严重困难。他们没有水涨船高,虽然企业受了些损失,但赢得了客户。

  钢材价格回落以后,这些客户没有忘记他们,反过来有力地支持他们的经营。一批又一批这样关系的客户构成了他们销售网络。

  在章寿仁的认知系统中,企业文化的生命在于持续的变革和自觉的创新。他认为,先进的企业文化,诞生于博大的社会视野和广阔的人文情怀;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企业品格塑造的过程,就是企业价值观成熟与提升的过程,也是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不竭动力源泉的过程。衡量这个过程的标志,是企业持续增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人的素质不断提升和创造力的空前迸发。

  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章寿仁的每一个举措、每一项谋略、每一种制度,都充盈着文化的营造并显示着巨大的文化力量。甚至,他极富个性的风采和风格,已经完全成为了企业文化最为鲜明的标记。无论是他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其实,他一直冥思苦想、孜孜以求并竭尽全力的是企业理念和行为,是企业精神和职工精神,是企业行为准则和职工行为准则,是企业力争上游生机勃勃的氛围和职工奋发有为追求理想的状态,是企业的品格与情操和职工的品格与情操。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理想与情操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他是昂扬高歌的旗手。

  与章寿仁交流,笔者被他的儒雅、睿智、从容和深邃所感染。他的平和与质朴、坦诚与自信,还有闪现在他身上的那种大刀阔斧的胆识与气魄、勇往直前的勇气和精神,都使笔者为之震撼。那是一种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荣辱融为一体、血脉相息的至高境界,是崇高的人格与大爱的挥洒。

  刚刚过去的2007年,对章寿仁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一年,公司成立20周年;这一年公司销售额突破了100亿元;这一年,母公司把他树为“杰出贡献经营管理者”,破天荒地奖励他50万元奖金;这一年,他年满60周岁。

  笔者用他在接受母公司表彰时的一段感言结束本篇文章:“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我已是60花甲了,按照国家规定,我将退出工作岗位。从心态上讲,无论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应保持着不泯的童心,永远去探索新鲜的事务,去追求人生的价值。人生虽然短暂,来去匆匆,只要我们正确面对,青春就不是易逝的一段。青春应该是一种永恒的心态,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的充沛饱满,是生命之泉的清澈常新。”

更多专题
外资“淘金”带来的伤害

不少国内矿业公司及专家学者指出,金矿是特殊的矿产资源,在国际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应严格限制外资矿业公司...

中国南车以创新提升品质

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创新,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在本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