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从成长路径上考察,许多民营企业“一次创业”中的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十分艰辛。由于受制于当时的宏观经济体制与社会环境,民营企业本身的机制带有非规范性且使企业存在很大的先天性生理缺陷。这是很多先期创业的民营企业高成活率、高死亡率、低生命周期的重要原因。
当代制度经济学认为,长期的经济变化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这也是理解最后结果的关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D·诺斯认为,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最初细小的事件和偶然的情况常常会把经济发展引入特定的路径,而不同的路径则会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以此为依据来看民营企业的行走路径,如果说最初的起步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成长中为了能存活下来不免带有不规范痕迹的话,那么,民营企业如今面临的就不单是生存问题,而是如何深入提升企业素质与竞争力的问题。应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但为了走上优化的成长道路,民营企业自身应当从以下六大领域做出努力:
1.融入国民经济发展之中,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
民营企业无论规模是大还是小,不管处于哪个行业,都应该“胸怀祖国”,把企业置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考虑自身的成长。民营企业融入国家发展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当前进行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给民营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民营企业要通过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来加速自身的发展步伐。
2.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实现“二次转型”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观点看,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成为现代公司制度中最重要的构架,而且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的首要条件。良好的公司治理既需要国家对治理结构有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又应制定与市场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具有非约束性和灵活性的公司治理原则。民营企业在“二次转型”过程中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其持续的成长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比较而言,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与国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转变,而民营企业则主要是从家族治理向现代企业制度变迁。因此,在谈到民营企业提升治理结构时,我们往往是专指家族企业的改造问题。而这却是一个并非能够简单予以回答的问题。
全面分析家族企业的特点,很难简单地回答是“好”,还是“不好”。因为一般而言,任何企业组织结构都是一个运营平台,企业形式无所谓绝对的高下,只要管理交易成本最低就是好形式。家族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升其治理结构,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改进,或什么时间开始改进,均必须按照以下三方面接轨:
(1)经营者选拔机制上,应当更多地依靠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市场的方式引进社会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
(2)组织结构上,逐步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与管理层分设,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相互制约,关系平衡。
(3)激励机制上,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安排应该说是有竞争力的。这里一是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另外,要着力解决好相关的“企业创始人制度”问题,给创业者能够体现出他们创业价值的利益与报酬,使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告别企业,减少企业前进过程中的内耗。
3.实施人才战略,支撑企业的不断发展
公司治理结构框架确定之后,在制约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人才因素居于首要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人才战略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它是指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应当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谓的人才既包含企业内部人员,也涵盖外部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企业的最高经营者。据统计,一般人力资本使用效率提高1%,劳动生产率增加0.7%,而经营者人力资本使用效率提高1%,则劳动生产率增加1.8%。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头羊,民营企业家不仅要重视引进人才,组建优秀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同时也必须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晓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及法律知识。在中国入世之后,民营企业家还需掌握世贸组织的规则等国际经济方面的知识。
4.放眼企业的长远发展,推行发展战略
当前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推动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跨地域、跨国界经营越来越普遍,市场结构也日益细分化和多样化。企业已进入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据统计,世界上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造成的。有报道说,发达国家的企业家花在战略思考、战略研究上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60%。而我国企业经营者对此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却不多。如果说民营企业在其成长的早期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下来,导致经营思路和痕迹比较凌乱的话,那么,在“二次创业”的背景下,面对中国加入WTO的新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就应当立足于竞争力的培养,强化战略管理思维,加强战略管理,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与战略,以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
5.加强企业管理,推行管理创新
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带有若干不规范的色彩。民营企业管理层中亲朋好友的比例较高,容易造成管理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因此,民营企业加强管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国外企业或国内其它企业的现成经验,哪怕是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从动态的视野看,创新比模仿更有意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有新思路,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调整、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
6.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当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正处于“二次创业”阶段,从民营企业的实际出发,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时要关注以下因素:
(1)内涵的准确定位。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营管理文化。要纠正那种把企业文化简单地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的不准确的、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当然,企业文体活动对提高员工身心健康有益,是应该搞好的,但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并不只是这些。许多企业的实践说明,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应在培育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促使员工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上下大功夫。在企业文化的整体构架中,企业价值观和员工行为规范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企业价值观给行为规范以指导,而行为规范要体现企业共同的价值观。
(2)注重社会责任。自安然等大公司会计丑闻接连曝光以来,企业和企业家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强调企业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共识。社会责任不仅是投入,更能产生无形和有形的经济效益。从国内外许多的案例看,企业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与公司治理及创新能力一样,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最终赢得市场。因此,这一点也应当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