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家访谈>> 正文

打造事业的接班人

企业报道  2015-01-05 09:35:55 阅读:
核心提示:东药集团的管理层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是因为“东药不是把哪一个人当成既定的接班人,在培养上‘吃小灶’,而是培养了一个群体。

  东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公司新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名单。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这次管理层“大换血”后,出现的都是年轻的面孔:集东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东北制药董事长于一身的董增贺今年39岁;担任东药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的汲涌只有35岁;担任东北制药总经理的刘琰40岁,与东药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陈钢60岁的年龄相比,新老班子之间的年龄落差十分明显。

  就东药集团的交接班问题,本报记者在消息公布后的第一时间采访了刚从国外考察回国的东药集团原董事长陈钢。

  接班人要在竞争环境中产生

  据陈钢介绍,东药集团的管理层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是因为“东药不是把哪一个人当成既定的接班人,在培养上‘吃小灶’,而是培养了一个群体。”陈钢说:“要让高管成员在竞争中产生,从多人当中产生。那种只选定一个接班人的做法会让‘接班人’一心求稳,失去奋斗的动力和激情,而且对其他人也不公平,事实上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害的。”

  沈阳市国资委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官员向记者证实了陈钢的说法。这位人士说,陈钢从1997年重新回到东药集团后,前几年主要是集中精力抓了东药的扭亏脱困工作,并使东药集团从1996、1997年亏损近两亿元,变成了目前年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的制药强企;近两年企业的经营状况逐步好转后,陈钢在培养管理层的后备力量方面花了很大气力,采取招聘、轮岗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干部,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沈阳第一制药厂党委书记、代厂长安晓霞41岁,东药集团副总经理周凯41岁等。他说:“目前东药集团的中层干部中1976年以后出生的、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差不多有十几个。”

  外界传说陈钢选人有几条标准,典型的是“农村出身的,名校毕业的,当过秘书的,有过坎坷的,家里是老大的,在多个岗位工作过的”。而在半年前的一次采访中,记者也听陈钢自己谈到类似的说法。

  陈钢认为,农村出身的人会有比较强的奋斗意识和进取精神,不怕艰苦,而且每一点进步都会对他形成激励,而那些有着优越感的城市人很难得到满足,在很多时候企业所能做到的激励对他们没有作用;有过坎坷的人,能够经受住考验,分析问题会比较全面,而一帆风顺的人通常会自以为是,在成功处跌倒;在家里排行老大的人往往会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在东药集团的高管中,有很多人都有过给陈钢当秘书的经历。陈钢并不认为这是在培养自己的私人力量,而认为这是培养企业后备力量的最好方式之一。因为“董事长、总经理作为公司负责人,每天接触的都是公司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并要进行相关决策,年轻人在企业一把手秘书的岗位上工作,能够有机会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而不是在本位看问题,这样可以提前进入状态,受到锻炼。”陈钢说:“这个岗位的锻炼,是其他岗位不可比拟的。”据东药内部人员讲,陈钢把在秘书岗位上工作过看得很重。为了让更多的后备力量得到锻炼,在其任职后期,有时甚至两三个月就换一个秘书,以推行这种“陈钢式岗位培训法”。

  但是在集团内部也有人对陈钢的选人方式持有疑义,认为这些标准有着陈钢强烈的个人色彩,说陈钢是“按着个人的经历选人用人”,比如说,有的人工作能力很强,只是因为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就得不到重用,完全是因为“标准”过于主观。

  选择合适的时机交班

  在陈钢的经营下,东药集团的VC产量上升到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占全世界份额的22%,陈钢被世界同行称为“VC先生”,而现在年满60岁的陈钢已不再担任东药集团和东北制药的任何职务。有舆论认为让陈钢这样优秀的经营管理者“到点下课”,反映了国企人事制度的僵化以及“官本位”色彩,在中国经营管理人才奇缺的现实条件下,是一种“重大的浪费”。

  对此,陈钢的看法非常坦然,他说:“国企领导人的重要职责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我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财富,事业的一半是交接班。我也许还可以再干两三年,但事业要由年轻人来干是迟早的事,现在东药集团现金流充足、发展状况良好,是交接班的好时机。”

  在谈到国外医药企业起诉中国VC产业垄断的时候,陈钢说:“人家告我们垄断是好事,如果中国有更多行业能在世界上形成垄断,那就说明我们国家强大了。”

  对于这一事件给东药带来的挑战以及新旧班子交接之际,新班子如何应对等问题,陈钢表现出对新班子的充分信任。他说:“我估计问题不太大,因为新团队成员都是在商战中锻炼出来的,越有困难,他们会表现得越出色。”陈钢说,我当然会给他们出点主意,但是不能代替他们决策,困难和压力会让年轻的团队成熟得更快。陈钢说:“他们比我年轻20岁,经验还不够丰富,但是这种差距不是很大,因为我不像有些企业家总担心有人接近自己的水平,怕有人接班,相反我是刻意安排一些有潜力的人做我的秘书,到我身边学习锻炼。”

  陈 钢

  东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企联第一批高级职业经理。

  他主持实施的“万吨VCI工业化技术”、“荷兰粉针生产线国产化改造”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企联第三届创业企业家、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年度风云人物等荣誉。

更多专题
悄然崛起的英力特化工

这里是塞上煤城,是宁夏最北端的城市——石嘴山。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力特化工)就悄然崛...

“常胜将军”常德传

在中国的港口运输界,有一位被称为是“常胜将军”的人物,那就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