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一把手该怎样当?该把企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让政府、社会和职工都满意的理想的组织?青岛港董事长常德传可以说在这方面是国有企业的榜样,但他仍在不懈地努力和探索。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历经风雨沧桑。自从1988年以来,在常德传的领导下,青岛港人奋发图强、艰苦创业,港口资产由1988年的5亿元裂变增值到110.4亿元,近13年累计上缴国家税费50多亿元。今天的青岛港已拥有中国大陆最大、世界排名第14位的集装箱码头,全国最大的矿石专用码头,最大的原油码头,国际一流的煤炭码头,黄河流域最大的散装粮码头,拥有全国沿海港口规模最大的信息中心,全国沿海港口唯一一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正在向数字化港口、万国码头方向发展,被国际港航界誉为“21世纪的希望之港”。
作为青岛港的掌舵人,常德传以其卓越贡献为他自己和企业先后赢得了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优秀企业金马奖、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全国用户满意奖、全国质量奖、全国交通系统“三学”先进典型、全国港口行业唯一示范“窗口”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回顾常德传和青岛港十几年来走过的历程,可以说,他们的成功源于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靠决策,更靠风气
常德传说,搞好企业关键有二条:一是决策,二是风气。决策失误,全盘皆输;风气不正,一事无成。
青岛港建设投产了五大工程、七大码头,进行了70多项重大技术改造,几乎没有一项大的失误。这得益于他们每项重大决策都是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的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让上上下下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变成全局的统一行动。他们的做法一是超前决策,把握本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建设集装箱码头,建设20万吨矿石码头就是看到了散装运输集装箱化,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二是了解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做出建设新港区、开发老港区的决策就是看到了老港区条件有限,要发展必须开发新港区,并把新港区建在建港条件好,又是青岛开发区的黄港区。三是把握市场发展脉搏。青岛港的20万吨石油码头原是为出口原油建设的,建成后无油可出闲置起来。通过对国内原油市场发展趋势的认真分析,科学论证后果断决策改造码头,使青岛港一举成为我国最大原油接卸基地。当我国加入WTO在即时,青岛港考虑到我国今后粮食进出口将出现新变化,果断把粮食确定为继集装箱、原油、煤炭和矿石之后的第五大货种。四是把握有利“战机”。1995年日本发生大地震,青岛港敏感认识到大地震造成神户港瘫痪的机遇。常德传亲自跑到北京,争取到中远集团的支持,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码头。上个世纪90年代,南非一个代表团访问青岛港,无意中常德传听到南非依斯考公司正在亚洲寻找矿石中转基地,他们当即派人主动联络,结果使青岛港得到利用依斯考公司1000万美元的投资,再加上自有资金,把一个多功能码头改造成10万吨级矿石码头。
在青岛港的发展中,常德传深刻体会到,搞好国有企业光靠正确的决策是不够的,还必须弘扬正气,没有好的风气,再好的决策也是空中楼阁,不能变成现实。
青岛港抓企业风气首先是从局领导班子开始。通过领导班子的洁身自好潜移默化地引导职工群众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在常德传的带领下领导班子的成员都能做到光明磊落、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在关键时刻能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局领导班子的带动下青岛港的干部形成了“坚定信念、敢讲真话,一心为民、造福职工,真抓实干、艰苦奋斗,说到做到、三老四严,廉洁勤政、谦虚谨慎,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的六种风气。青岛港的职工队伍形成了“说主人话、尽主人责”的良好风气,形成了“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岗位奉献,建功立业;文明工作,礼貌待人;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善于学习,提高本领”的工作作风。
求诸文化
常德传越来越发现企业文化的力量。文化建企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尝试。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港企业文化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要特点是永不停止的创新。到过青岛港的人总会感到青岛港变化太快,可以说月月变、天天变、时时都在变,这些变化正是青岛港时刻创新的表现。
创新与继承并举,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青岛港的创新经验。青岛港领导人再三强调青岛港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把创新和继承结合起来。他们在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继承了我党战争年代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光荣革命传统;继承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光荣革命传统;继承了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继承并发扬了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光荣革命传统。而且他们的继承是积极的、创造性的继承,通过继承吸取了我们党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宝贵经验,通过创新使这些经验适应新的环境、新情况,取得新的成功。
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是青岛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三个特点。常德传说 “一个企业没有一种精神,这个企业就缺乏活力和合力,就会被市场竞争所淘汰,我们抓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教育,就是要使万名职工在学习中融为一体,建立共同的精神支柱,就是在外部环境、地理位置并不很有利的形势下,充分发挥青岛港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通过抓好以人为本教育,激发人的最大潜力,为港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青岛港的企业精神概括起来有六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廉洁奉公,团结一致,实干兴港,以诚待人”,即“海港六精神”。这六条企业精神是青岛港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和培育的群体意识,它使青岛港人努力向“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的崇高境界奋斗。这六条企业精神既包含了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包含强烈的现代文明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科学社会主义精神和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是青岛港生产经营宗旨、价值观和管理信条的集中表现,它最大限度地挖掘了青岛港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走进青岛港现代化的20万吨矿石码头,在巨型吊桥上你会看到巨大的横幅标语:“工人伟大,劳动光荣”。这八个字是这个码头工人创造了集装箱、矿石卸船世界纪录时,常德传连夜带领局领导班子前来祝贺的贺词。这八个字在20多年前看到你不会有特殊的感觉,而在今天看到,你一定会想到这一定是搞得非常好的国有企业。这个企业一定有丰富的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如何搞好国有企业确实是一个大课题。这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不懈探索。
领导者作先锋
常德传说:“我历来主张队伍不是教训出来的,不是靠各种手段管出来的,队伍是靠带出来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区别在哪里?国民党打仗当官的都在后,共产党为什么打胜仗?当官的向来冲在前,一呼百应。在战争年代是这样,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是这样。”他对工作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来晚走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天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为了争货源、抢战机,他经常带病,有时打着点滴亲自拜访客户。他从不出入酒吧、夜总会,出国考察除了必要应酬外,多数是汽水、面包穷凑合。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港务局职工住房没有全面解决,我就不参与分房”。在他的表率作用下,青岛港从没有发生领导干部不间断住新房,住好房,多住房现象。青岛港住房分配原则是先一线,后二线,再机关;先职工,后一般干部,再领导干部。职工大会决议给他分新房,凑25万元给他发奖金都被他婉言谢绝。市里奖励给他小别墅,也被他送给老红军。他在生死考验面前,临危不惧,舍生忘死。1989年以来他先后成功指挥了9次外埠轮船和外单位在港口的油库灭火抢险。每次他都是亲临第一线,表现出共产党人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怕牺牲的崇高品德。
常德传是具有民主作风的当家人,凡遇到大事需要决策,他总是先与局党委一班人马交换意见,召开座谈会听取职工代表意见,最后由局党、政、工领导联席会议决定。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定期召开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四级民主管理、聘任职工代表为廉政行风监督员等多项民主管理制度,使青岛港务局的民主管理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对职工充满爱
青岛港在发展过程中,深深认识到,造福员工与企业发展应相辅相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不发展都难以生存,没有企业的发展,给员工谋福利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不重视职工的福利待遇,不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就会伤害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的动力和潜能不能发挥出来。青岛港通过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前提下,不断尝试为职工谋福利,使职工对企业更加热爱,更加关心,使企业的发展更快、更持久。
他们把“让职工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纳入青岛港深化改革的纲领文件中,并将为职工谋福利的具体实事用局发文件形式下发,作为指令性计划要求完成。他们将“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作为决策者和中层干部的办事原则,大到职工的政治地位和待遇、经济收入、住房等大事,小到职工的就医、乘车、就餐、就浴、取暖、防暑、子女入托等困难,事无巨细,都以“让职工满意”为标准,着力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他们的实践证明,合理的提高职工的福利水平,关心职工切身利益,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迅速提高工作技能和素质,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常德传经常说:“青岛港是个大家庭,我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离退休老同志就是我们的老人,广大干部职工就是我们的兄弟姊妹,幼儿园的孩子就是港口的后代,孝敬老人,照顾好兄弟姊妹,培养好孩子是我们的责任。”在他的领导下,十几年来青岛港以建成充满亲情、人气旺盛的大家庭为目标,坚持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以“职工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和归宿。青岛港有16000名职工,针对职工最盼望工作稳定,最怕下岗、失业,青岛港规定“只要愿意干、好好干、尽职尽责地干,就决不撒手不管,不推向社会”。在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就业困难的情况下,青岛港十几年来没有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而是通过自身发展使富裕下来的近万名职工都得到稳定的工作岗位。常德传有一个朴素的想法:“我是工人家庭的孩子,是计划经济下长大的,受过穷、吃过苦、受过累,知道吃苦受累的滋味,所以不能再让我们的职工吃苦,不能再让他们受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青岛港务局员工收入年年增长。
现在青岛港港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碧海蓝天、绿树成荫、鲜花似锦,让人身处其间,心旷神怡,精神振奋。许多外国船东说:这里的环境丝毫不亚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港口。青岛港的职工安居乐业,职工年年检查身体,装卸一线工人的工资相当于副处级领导,平均每名职工每年从港口获益6.2万元以上,人均住房面积由4平方米扩大到28平方米,特别是装卸工人的收入是10年前的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