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国内的企业总是陷身概念炒作难以自拔
以前企业利用广告大肆鼓吹产品卖点的做法还可行吗?
现在的消费者日渐“霸道”起来了。
2002年9月,江苏一位消费者质疑“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告承诺,将农夫山泉推到法庭的被告席上,因为他并未感觉到这个水有什么“甜”的味道。诉讼的结果是:消费者赢了,获得了所要求的一元钱的赔偿。以前消费者投诉的是产品劣质、价格欺诈、服务承诺不实,而这位消费者针对的是广告承诺,投诉标的是他的“消费感觉”不对。
面对日渐“霸道”的消费者,以前企业利用广告大肆鼓吹产品卖点的做法还可行吗?
炒卖点,不炒无以做营销?
业内对于目前企业界所推崇的“卖点”理论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卖点是从卖方角度出发的一种说法,就是你在卖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本身也的确简单,但是我们的卖者却把他变得非常的复杂而不可琢磨。通过卖点这种类似魔法的手段,卖电视不叫卖电视,而叫做卖扫描、线束、拉幕、上网、保护视力;卖冰箱不叫卖冰箱,叫卖保健、说话、卖电、卖007、卖静音;卖衣服的叫卖大款、卖成功、卖太空;如果我们单看这些卖点,真是不知道卖的是什么,‘傻子’卖点你知道是卖什么的吗?是照相机、是瓜子、是电脑……”
做保健品的企业往往先提出一个概念,比如我们的孩子缺钙、女人缺血、男人精力不足,所以要补钙、补血、补肾,要不然就会产生种种症状和后果。广告做多了,人就坐不住了,以为自己真的缺什么,于是开始购买,服用,一旦没有疗效,也许会想到药瓶上所写“有效率达99%”,我会不会就是那1%的倒霉蛋呢?
国内企业为什么会这么做营销呢?这源于他们的“卖点思维”。具体来说,就是:
——“卖点”是从产品出发的。卖点是以产品为原点的,基于“原料、材质——价值”,或者是“技术——功效”的逻辑来进行诉求的,最经典的表述模式是“独有某某成分,效果自然不同”。
——卖点就是“定位”。定位的原意,是寻求区隔,寻求在消费者心理中占据某个位置,从而和对手保持一种差异。但很多国内营销界人士的理解是,“卖点”模式是从产品出发,对产品的某个特点的描述。
——“卖点”可以是种不依赖产品的概念,而不一定是产品事实。如脑白金的“送礼”概念,“今年过年不送礼,送礼就送脑白金”,“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好像脑白金才是今天最最合适的礼品了。
正是基于这些理念,国内企业的概念炒作之风才会日盛。
靠“简明”,而不是“概念创新”
有意思的是,西方各大广告公司和学者似乎从没说过“卖点”这样的话,只是提出了“SELLING IDEA”的说法,准确的翻译,则是“销售创意”。
麦肯全球执行总裁墨乐在一次演讲中,介绍麦肯的企业理念是“以震撼人心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销售创意”。电扬公司强调“富有灵感的简明”是其创意原则。奥美原任总裁肯·罗曼强调“单一诉求”,联合利华有个文件《创造杰出广告的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必须用一个大创意作单一诉求”。
在20世纪70年代,广告学者大卫·波恩斯坦在其《创意广告》里,对有效广告用四个字做了总结:可见、识别、承诺、简明,又称为VIPS模式。其原则之一就是简明。
而最著名的,就是达彼斯的USP理论,强调要有“独特的销售主张”。美国达彼斯广告集团老总罗塞·瑞夫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USP理论。他的理论包括了三条:一是每则广告必须向顾客提出一个主张。每则广告必须告诉读者,购买这个产品,你将得到这个特殊的利益。二是这个主张必须是竞争对手不能或者没有提出的。三是这个主张必须足够有力能打动顾客购买。
单一、简明、清晰、容易理解,容易使消费者发生直接的兴趣。这是“点子”理论的哲学基础。最著名的西方“销售创意”代表作当属M&M巧克力的“只溶在口,不溶在手”,非常清晰、简洁。
而国内营销界的“卖点”论,在操作上是根本违反简单和清晰原则的。更多的是制造含混、模糊,甚至把概念深奥化,用科学符号对公众形成一种语言的暴力威压。
一个高清晰电视,长虹叫“精显电视”,康佳叫“柔性电视”,海信则叫“胶片电视”。平面电视则经历超平、纯平等多种阶段性叫法,最终闹出了“超平”不是真的平,“纯平”才是真的平的笑话。
保健品化妆品广告也形成了一种模式:用三维技术表现复杂的科学道理,既缺少视听美感,更缺少可理解性。其奥秘,就是制造一种视听化的科学符号,让消费者“昏迷”。国内营销界的“卖点”操作,缺少自己独有的广告哲学原则,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色彩,与追求清晰、简明的“销售创意”理论背道而驰。
靠关联,而不是牵强附会
“销售创意”必须是“品牌或产品中,与消费者利益最相关的部分”,重要的是消费者和产品或服务的“关系”,也就是消费者“利益”。
西方诸理论中根本不存在“卖点”这个词,只有“销售创意”。而销售创意是什么?必须是与消费者利益相关的东西。麦肯解释为“在品牌与产品中,与消费者最相关的部分”。BBDO广告公司也强调所谓的销售创意,必须是能引发兴趣点,必须能“体现顾客和产品或服务之间最关键的联系”。
换言之,所谓的“销售创意”,是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前者能为后者所带来的利益、价值。某品牌有什么特点,甚至这个特点是任何对手都无法提出来的,也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产品的物理事实必须指向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是能为消费者带来什么利益,而不能自说自话。否则,这就不是消费者兴趣所在的“兴趣点”,也无从形成销售力。
在瑞夫斯提出USP理论36年后,达彼斯现任老总麦可·邦吉对此做了进一步修正:独特性销售主张是一个精确的用语,且有精确的含义。首先,它指的是每个产品的特殊性,或在同行中从未提出的主张,必须具有别人无法提供的优点和好处。其次,独特性销售主张必须是一个销售创意,它必须直接和消费者期盼与需要有关,并能使消费者行动。第三,每一个独特销售主张都必须向消费者保证,产品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和利益。
麦可· 邦吉的第三条修正可谓意味深长,只有承诺为消费者带来利益才可能产生销售力。反观我们的营销界的“卖点”操作,与USP理论的初衷相去万里。
乐百氏的“27层净化”曾被很多人认为是经典之作,理由是消费者需要纯净。是这样吗?消费者需要的最本质的东西,是“健康”。消费者花买牛奶的钱来买水,比较利益显然是为了追求“健康”。更何况27层净化不是最独特的东西,也不能带来最本质的利益,甚至纯净水的绝对“净化”是个充满了争议的课题。
某洗衣机大肆宣传其“耐用性”,宣称4000次运行无故障。按一个家庭三天洗一次衣服来算,一年顶多是150次,超过25年才可能使用4000次,但洗衣机使用寿命一般不超过10年!显然,这种貌似可精确测量的“卖点”其实很值得商榷。至于近几年的全民贫血、全民缺钙等营销现象,就更是个大笑话。
靠“创意”,而不是广告轰炸
广告的传播原则,是靠创意和价值提供形成“兴趣点”,而非投放量的堆积。很多人都记得,著名的广告大师奥格威的名言:每个广告都必须为品牌加分。那么,每一个广告的传播原则也必须是为品牌加分。
西方著名的广告公司更强调创意性。麦肯的“巧传真实”原则,就是强调要有“震撼人心的表现”。因此,为了创意,甚至给创意人员颁发“冒险执照”。李奥贝纳强调“把产品中与生俱来的戏剧性”揭示出来。大胆独特的创意能直接吸引受众,形成销售力。
而国内营销界却患有严重的“媒体崇拜症”,迷恋通过投放量而导致的消费者的“昏迷效应”。一种解释是,因为中国的媒体是个权威机构,可信度高。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卖点思维在制约着国内的营销人。
在西方广告界看来,销售创意必须是消费者的利益所在。因此投放量是科学的,可以精确测量的。但是,“卖点”崇拜者恐怕自己也知道,所谓的“卖点”未必就是消费者兴趣点。那么,弄出所谓“教育消费者”理论、“培养市场”论,必须靠量来形成消费者基本的认知等说法。
2002年,脑白金因为广告实在惹人生厌,被迫于11月9号在四川电视台打出致歉广告。但老板内心里恐怕并非真诚道歉的。很多营销人也一直拿脑白金作为成功案例来为卖点理论找证据。但是,事实如何呢?
2003年8月3号,《羊城晚报》报道,脑白金2000年销售收入为11亿元,2001年为7.4亿元,2002年又降到3.9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其销售收入虽达到2.2亿元,但其中一半竟是“纸上财富”——近1亿元为拖欠款项!而健特生物也在半年年报中称,至少将其中5000万元作为计提的坏账。脑白金的媒介代理商,金鹃广告自己在文章中承认,脑白金在17家卫视上的SOV达到了平均5%左右,全国卫视每天总暴露频次在1000次左右,广告费用全年1.5-1.8亿。而上海《外滩画报》的记者则剥茧抽丝地推算出,在过去三年里,脑白金的广告投入,不下17个亿。
关注人,发现新的利润区
许多国内企业也在提“打造百年老店”的说法。但在操作中,我们又确实看到企业急功近利、压榨消费者的做法。企业只关注一种技术、功能特点,肯定寿命是短暂的,但是,人性常在,只有关注人性和人的利益才能基业长青。
中国目前正处在过剩经济的阶段。竞争使得诸多企业开始步入了“无利润区”。沪深股市中,曾经风光过的诸多企业开始报亏。用产业升级、重组并购、多元化发展等手段来恢复利润成了许多企业的新课题。但是,这些是不是一种赢利模式呢?
美国美智咨询公司的亚德里安等人在专著《发现利润区》中指出,必须从关注“顾客经济学”中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赢利模式。
对于客户的利益的满足来说,仅仅从产品、产品的延伸角度来思考的话,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的。我们购买电脑,不仅是电脑本身,我们还需要后续服务、培训、网络使用等等,而这本身就跨越了制造公司、维修服务公司、网络介入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等多家企业。而在这些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价值链,满足消费者的话,那么,就可以获得利润。
我们传统的售报亭,作为与居民区最接近的零售终端,为什么不能卖彩票,卖酸奶,定车票机票,或者作为其他各类便利消费品的配送站呢?
很多人都以为GE是个制造企业,但事实上,通用电气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独立企业租赁商,通用电器是世界最大的设备管理公司,在初级抵押保险方面是第一,通用电气还是世界第三大,美国第一大再保险公司。通用不仅卖汽车给顾客,还为顾客通过担保等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于顾客对电器产品及其服务的需求。通用通过产品、服务、配件、融资等系列服务,为顾客创造了完美的消费者体验,创造了价值。
企业获取价值的方式必然不光是靠卖产品和提供服务,围绕客户利益的中心,提供辅助产品,为客户融资,提供解决方案,控制上下游资源,品牌特许等等。所以,客户经济学引导人们不仅使企业个别产品营销成功,而且使企业发现新的经营内容、新的事业领域。
然而,真不知道我们的营销界还要被“卖点思维”贻误多久?
近年,从五粮液集团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酒中呈香呈味物质科技攻关项目...
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项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