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造纸业踏上“绿色”征程

企业报道  2014-11-13 08:08:31 阅读:
核心提示:造纸工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污染。然而,华泰却能让环保专家竖起大拇指,称赞说“看到中国草浆造纸企业发展的希望”。

  造纸工业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污染。然而,华泰却能让环保专家竖起大拇指,称赞说“看到中国草浆造纸企业发展的希望”。

  1983年,而立之年的李建华走上了领导岗位,他暗下决心,要让企业员工和父老乡亲一步步过上好日子。这朴实的想法成为其最初的原动力。同时,也正是这股原动力鼓励着他走过20年的风风雨雨。他把自己和家乡父老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概念,为“中华安泰”,“拼上、豁上、靠上”,成为他坚定不移的行为理念和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这或许也是他给企业定名为“华泰”的内在含义。

  华泰集团始建于1976年,当时,仅是一个拥有56万元资金、35名职工和一台旧纸机的小造纸厂,如今已发展成为集造纸、印刷、化工、热电、育林、商贸服务于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全国520家重点企业、山东省重点调度的24家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之一,总资产55亿元,年生产机制纸能力70万吨的造纸行业排头兵,利润平均每年以48.6%的速度快速增长,创造了造纸行业的奇迹。李建华也光荣的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国创业企业家”等荣誉。

  “没有好设备、好职工就生产不出好产品”

  华泰集团的前身是山东东营市造纸厂。1983年,年生产能力只有1500吨,是造纸行业的一个“小兄弟”。为了企业的更大发展,上级要求刚过而立之年的副厂长李建华接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领导跟他谈话时,他没有立即答应。李建华想了很多,他想起自己为挣学费、14岁就到济南拉地排车的辛苦;想到当时企业还很小,职工每月工资只有23元,生活还比较困难,职工多么盼望办好企业,过上好一些的日子,一股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李建华下定了决心:“为职工的富裕尽责,拼了命也要办好企业。”

  1989年,国家治理整顿,紧缩银根,市场疲软,很多造纸厂纷纷减小生产规模或等待观望,但是,李建华在对市场进行了认真研究后,以过人的胆识毅然决定投资650万元上新纸机、锅炉和变电站。这在当时是冒很大风险的。从企业微观条件看,企业当时无贷款、无资金;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形势严峻。在这样的情况下,筹集650万元谈何容易。

  他动员全体干部职工以风险抵押金的形式集资。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20天企业就筹集到300多万元。他顶着压力,在项目随时都会被勒令下马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靠顽强的拼搏精神苦干、大干,使整个项目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全部建成投产,创造了当时山东省造纸行业安装史上的新记录。就在别的厂家要收缩规模、徘徊不前的时候,华泰却扩大了生产规模,在市场上争取到了主动权,扩大了市场占有率,使公司迈上了新台阶,当年人均利税跃居全省同行业首位。第二年,公司已成为年生产能力达1.3万吨的中型造纸企业。

  1993年,李建华担任华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在李建华的带领下,华泰集团由小到大,以“滚雪球”的方式稳定发展。截止2002年,集团总资产已达到55亿元,综合经济效益自1996年以来一直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并先后跻身全国520家重点企业、山东省重点培育的24家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之一,“华泰股份”成为山东省同行业首家A股上市企业,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把企业做强,李建华领导华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技术改造:一是淘汰几台陈旧落后的纸机,实现手动操作到微机控制的转变;二是关键部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提高自动控制水平;三是整体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2000年以来,华泰集团先后总投资20多亿元,从世界顶尖造纸设备集团——德国福伊特公司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上了年产16万吨、20万吨两条现代化的高级彩印新闻纸生产线。其中于2003年7月20日刚刚投产的20万吨新闻纸生产线,纸机幅宽7.1米,车速1800米/分,是福伊特为华泰量身定造的世界第三台、亚洲第一台“同一平台新概念纸机”。生产出的低克重高档新闻纸,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生产的空白,标志着华泰集团技术装备水平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20万吨投产后,华泰新闻纸年生产能力达到了36万吨,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当家人,李建华凭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成为我国造纸业实践先进生产力的楷模,并一步步印证着这一真理。他经常说:“没有好设备、好职工就生产不出好产品;没有高素质的职工,再好的设备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这就是李建华所说的设备、产品和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李建华主要的管理思想之一。基于这一理念,他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实现人才的价值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首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着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发展目标,他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目前,已有近300多名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经过基层锻炼的大中专毕业生走上了重要的管理和技术岗位,并先后有30多名高级工程师、专家、教授受聘于华泰。2001年,在李建华的倡议下,华泰在全国造纸行业中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了自己的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是等再长的时间,也要用华泰的纸”

  诚信经营是华泰赢得市场,不断壮大的法宝之一。李建华自豪地说,诚信是我们华泰人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

  当初华泰在开发南方市场的时候,因为没有考虑当地气候、湿度等因素,客户反映纸受潮变形,有些出现“荷叶边”。尽管客户没有要求,但是,李建华二话没说,立即重新修改工艺,采用覆膜包装,生产出适应当地气候的新产品,并为客户全部给予更换。

  1995年正值涂布箱板纸面市初期,有一批试机纸质量不太好,潍坊一客户却急着要购买,李建华坚决不肯,并坚定地说,宁肯损失20万,也不能卖这样的纸,并当着客户的面将纸锯烂,客户当即表示说:“就是等再长的时间,也要用华泰的纸!”

  在新闻纸投产之初,华泰采取“先用后买”、“用好再买”的方式,大胆将产品先送给客户试用,结果客户试用后给华泰以高度评价。也正是凭着对客户真诚信赖的态度和诚实诚信的原则,华泰赢得了各大印刷物资公司、印刷厂、报社等客户的信任,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有的成为战略伙伴关系,订单纷至沓来,在国内新闻纸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华泰的产品却供不应求。

  1999年,华泰决定从德国福伊特公司增上16万吨新闻纸时,国内已有3家公司看中这台纸机,包括其它国家共有22家公司正在与德国谈判,华泰是最后一个与德国福伊特公司洽谈的造纸公司。在谈判初期,高傲的德国人不相信华泰人的诚意,以为华泰根本没有能力购买这套先进的设备。然而,当华泰按照要求将第一笔信用证在21天内打过去以后,德国人立即改变了对华泰的看法。此后,福伊特公司通过到华泰实地考察,不仅最终坚定了把设备卖给华泰的信心,而且免费对华泰技术人员培训5个月。2001年10月,16万吨新闻纸机一次投料运行成功,华泰赢得了国外合作伙伴的敬重与信任,紧接着又成功实现了一个更为先进项目——年产20万吨新闻纸项目的合作,同时,在华泰建立了辐射整个亚洲地区的造纸机械维修服务中心。

  “我看到了中国草浆造纸企业发展的希望”

  走进华泰工业园区,一排排饰有蓝白条纹的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成方连片的草坪、花坛沐浴在阳光下,莲池游鱼,曲径回廊,假山亭榭点缀其中。整个厂区听不到机器轰鸣声,看不到污水脏物,闻不到一丝异味。难怪原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两次视察华泰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感慨地说:“在华泰,我看到了中国草浆造纸企业发展的希望!”

  正是为了这个“希望”,李建华和华泰集团孜孜追求了十多年。

  众所周知,制约造纸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污染问题。目前我国造纸企业的现状是:小而不强,技术装备落后;非木材纤维原料所占比重过大,消耗高,污染大,产品档次低。有人这样评价中国的造纸行业:不治污等死;一治污必死。因为中国大部分的造纸企业规模较小,小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治污,大一些的企业如果治理污染,也必然投入大笔经费,造成成本大幅增加。

  早在1987年,李建华就开始寻求解决造纸污染的方法,他常常反复问自己:我们为什么办企业?拼上命想把企业搞好,为的又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企业挣钱、自己得利?难道我们的企业发展只能以牺牲土地和河流为代价吗?我们不能做罪人,我们必须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不论花多少钱都要治理污染。

  当时,世界上对治理草浆黑液污染都没有成功的技术,李建华就请来胜利油田、石油大学的技术人员共同出谋划策,先后进行了长达7年的探索。1994年,我国有了黑液处理成熟技术的消息一传出,李建华就迫不及待地使华泰成了全国造纸行业污染整治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1995年以来,华泰集团先后总投资3亿多元,陆续增上了国内同行业运行最早、规模最大的100t/d、160t/d碱回收污染治理项目,其中碱回收开创了我国草浆碱回收成功投运的先例,作为样板工程向全国推广。目前,已有近十余家兄弟单位到华泰学习碱回收运行经验。在此基础上,为彻底根治黑液污染,李建华又带领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上了100000m3/d中段水处理项目,从而使华泰集团废水排放彻底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为治理污染,尽管华泰集团每年都要投入一大笔运转经费,但是,李建华认为:为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投入再多些也值!

  在水资源方面,华泰不断加大对水的循环利用和二次利用,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在增上新项目的决策上,华泰也从多方面考虑,从节水节能、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华泰新上的16万吨、20万吨高级彩色胶印新闻纸生产线,都是微机自动控制,吨纸耗水不足15立方米,基本实现了水的全封闭循环利用。目前华泰正在着手实施“双高一优”清洁生产项目,该项目已列入国家第六批国债项目,华泰力争将其建成全国造纸行业节水节能的样板工程。

  华泰贯彻国家“一控双达标”的环保方针,用废水污泥开发肥料用于“哺苇育林”,再“以林养纸”,促进纸业发展,实现造纸“食物链”,建成绿色高效生态纸业;造纸原料逐渐向木材纤维过渡,提高木浆比重,建成芦苇基地、速生林基地及其配套浆厂,进一步改善种植结构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纸业、农业、林业互为依托的“生态链”,实现社会、企业、环境“多赢”的综合目标。

  同时华泰也从治污中认识到,治理污染并不是“赔钱的买卖”。只要通过不断创新,企业就能快速发展,完全可以实现环保与效益的“双赢”。“九五”期间,在增上节能项目的同时,华泰引进国内外先进控制系统,进行设备技术更新改造,提高设备技术含量和水平,实现节能降耗;鼓励员工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华泰通过设备工艺的不断改进,使其在达到盈亏平衡的同时,实现了盈利。

  “九五”期间,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华泰始终如一、脚踏实地地做好环保工作,坚持节能与环保并行,治理与发展同步,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大幅增长,连年实现利税超亿元,企业迅速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华泰的污染治理如今已是全国的典范,而且让人佩服的是它实现了环保与效益的“双赢”。华泰把提高环保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保证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入世也给华泰逼出了一条不拘一业发展的新路子”

  我国加入WTO后,大批“洋纸”来中国争夺市场。按照协议,我国造纸行业平均关税水平将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入世后造纸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纸业大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李建华看来,中国造纸企业必须迅速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这样才能与国际纸业大公司相抗衡。华泰集团的指导思想是先做强,再做大,与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打造中国造纸业的航母,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李建华认为,我国的造纸工业仍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需求扩张较快的行业之一,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纸张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这决定了我国的纸业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逐渐会有大批“洋纸”来争夺市场。他说:“入世的冲击,加速了国内造纸业产品结构、原料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了我国纸业与世界纸业的接轨。同时,入世也给华泰逼出了一条不拘一业发展的新路子。”

  如何把企业做强,与国外同行竞争呢?华泰集团的做法是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技术始终保持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华泰集团在“九五”期间投资近16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在国内造纸行业第一家淘汰蒸球制浆,实现了连蒸连漂集中供浆。近年来,集团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投资20多亿元增上了16万吨、20万吨现代化高级彩印新闻纸生产线,使新闻纸的生产设备与产品质量、档次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华泰集团从过去品种单一的造纸企业,已发展成今天集造纸、化工、热电、印刷、商贸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造纸主业销售收入达20亿元,利税达到4.8亿元。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瞄准一业,做强容易,做大难。“因为在一个行业内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允许某一个企业做得太大,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华泰集团搏击市场后走出了一条先做强、后做大的发展道路。在最近的5年中,华泰集团的造纸主业发展到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华泰利用国债贴息的年产20万吨新闻纸生产线,纸机最大幅宽达7.1米,车速为每分钟1800米,有专家评价说,“这是同行业第一线。”

  华泰按照“设备现代化,产品高档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指导思想,不断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今后五年内,华泰集团将继续瞄准国际一流技术装备,陆续增上轻胶纸、高档铜版纸及其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造纸项目,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到2005年,华泰集团将通过自身建设与强强联合实现机制纸年生产总量120万吨的目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纸业集团,并将华泰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绿色生态工业园。

  李建华把蔡伦的雕像竖立在厂区内,向华泰的员工昭示:在古代,蔡伦是中国造纸业的骄傲;在当代,华泰要缔造中国造纸业的骄傲!

更多专题
在自我超越中嬗变“温州模式”

温州是中国市场经济先发的圣地,是中国市场经济主体最早成长的摇篮。这两个定位来之不易,伴随着多少年的争...

和谐企业重在以人为本

包铝的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6.97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0亿元,连续5年实现产销率100%、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