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具有很强的进攻性,像鲨鱼一样,悄然潜至目标区,抓住有利时机,一击必中要害,无往而不胜
近年,持有沈阳机床集团100%股份的沈阳市国资委与美国加纳基金(JANAPartnersLLC)签订框架协议,向后者出让沈阳机床集团30%的股份。加纳基金在诸多如大摩、凯雷及高盛等国际资本王牌纷纷撤退之后,开始了它的中国试水之旅。
后生可畏
成立于2001年的加纳基金绝对是美国资本强手如林之中的后起之秀,目前共管理着大约80亿美元的资金,其投资的实业公司包括美国铝业公司、时代华纳集团、美国发电巨头Mirant公司等。
年仅48岁的公司创始人巴厘·罗森斯坦(BarryRosenstein)被誉为“对冲基金的精英”,成为当之无愧的少帅。1981年,22岁的罗森斯坦以美国优异大学生的荣誉称号毕业于勒海大学,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MBA学位。1986年,罗森斯坦邂逅了当时有“企业掠夺者”之称的亚瑟·爱德曼(AsherEdelman),决定放弃在美林集团的银行交易员职位,转向私募基金运作。
2001年,罗森斯坦成立加纳基金。创业伊始,巴厘便展开一系列凌厉的资本攻势,战果累累。2004年,巴厘幸会另一位积极投资主义的领军人物卡尔·伊凯恩(CarlIcahn),两人联手迫使美国油气公司科麦奇牗Kerr-McGee牘的管理层出售股权。2005年,巴厘再次与伊凯恩合作,拿下时代华纳公司的股权转让,成为对冲基金积极投资主义者的一次巅峰之作。
一时间,人人谈虎色变,关于上世纪80年代“企业掠夺者”又回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以加纳为代表的对冲基金积极投资人成为华尔街以著名律师马丁·利普敦为首的部分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被冠以“资本大鲨”、“短期投机投资”和“捞一把就跑”的罪行。
积极投资备受争议
不同于其他投资基金的常规做法,加纳会采取更为主动、更具有进攻性的行为。加纳在发起真正进攻之前,会如同一只鲨鱼一样,悄然潜至目标区,抓住有利时机,一击必中要害,无往而不胜。加纳基金事先不会透露关于目标公司的任何消息,所以被袭击的企业往往手足无措。
在投资目标企业的同时,加纳会对企业的财务结构及公司的运营结构机制进行大胆的变革,这种咄咄逼人的攻势发展战略,不次于一场“逼宫”。
尽管这种方式受到质疑,但加纳以其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自己发展战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2004年,加纳入股的科麦奇公司,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公司股价净增两倍多,被低估的股价得以全面释放,持股人的收益得到最大可能的保障。因为对该公司股价进一步增值持有信心,加纳现在仍然持有股份。2006年并购后的时代华纳被拆分为四大运营板块,每一块分离的资产都得到了最大可能的发展,所有持股人都可以平等的享有股价收益,华纳的有线电视事业也得以壮大。
积极投资即财富所在
在罗森斯坦的理念中,积极投资者才是真正为全体持股人谋求福利的。积极投资者就是为了把企业原本被低估的股价最大化,使其能够真正体现企业创造的价值。从实质上来讲,积极投资者和广大持股人有着根本一致的利益关联,是处在同一条战线上。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收益的最大化。
企业的收购与被收购之争,演绎着作为“掠夺者”的积极投资人与“防御者”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争斗,还演绎着双方对企业真正的所有者,即广大持股人的一场争夺选战。JANA对华纳业务的分拆正是有了绝大多数持股人的支持才得以最终实施的。
企业管理层不应当以自身股价低估的代价把积极投资人视为洪水猛兽,拒之门外,而是应该引入积极的投资来医治本企业疲软的股价;然而积极投资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特点,需要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杭钢战略创新经验对我国大型产业集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提升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科学性,具有普遍...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气势恢宏、动态劲力,敢于破旧创新,勇于打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