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家的三重“超脱”
作为一个企业家,必须学会超脱。领导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事必躬亲。如果事无巨细全都管,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什么名堂也搞不出来。
我说的“超脱”,有三层意思:
首先,要摆脱事务工作的束缚,使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企业的重大问题。
第二,必须从常人的思维中超脱出来,具有创新意识,对问题有确实与众不同的见解。
第三,必须从平凡庸俗的人际关系中超脱出来,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天天搓麻将、泡舞厅。这些活动美其名曰“交往”,实际上是浪费精力。如果不从这些活动中超脱出来,自己就没时间处理大事、思考大事,事业就不可能有大发展。
说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企业家这样超脱,岂不成了真正的孤独的“超人”了吗?
对,一个真正成大业的人,就要学会超脱,学会独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说:“超脱与孤独有时候是同义词,最高经营者必须是孤独的。”当然,企业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所谓“超脱”也是相对而言的。企业家要真正做到超脱,就必须真正克制各种各样的不符合自己形象的言行,克制那些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
作为一个大企业家,面对着几亿、几十亿的生意,你能事无巨细地自己去做吗?因此,既能把事情交给人家做,又能使事业朝着自己运筹策划的方向走,才是企业家的本事。一个人越超脱,事业就越大。
作为一个大企业的当家人,面对着几千几万员工,你能脱离现代管理的轨道去行事吗?你能一天到晚去讲乡情、亲情、同学情吗?要从这种种“情”中解脱出来,会有痛苦,会有人说你,会有斗争,甚至你的父母、老婆、孩子、亲戚、同学都要说你不通人情、六亲不认。但只有从这种世俗的眼光里超脱出来,按现代管理思维去正常工作,事业才能成功。
市场经济风云变幻,许多企业家形成了战战兢兢的心态,天天研究对方,天天研究自己。假如你自己不超脱,怎么能居高临下地去思考呢?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决策需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如果庸庸碌碌,怎么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勇立潮头、稳操胜券呢?所以,你所担当的角色,逼着你超脱,逼着你独处,逼着你要以超乎寻常的思维去战胜强敌。
一个高层领导者,在做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时,往往是在下“赌注”。当他面临此时的决断时,无法去依赖其他任何人。当然,他可能身边有很多顾问,给他提出各种建议,但是他们是不可能承担多少责任的。领导者的工作职能决定了最后必须担负全部责任的只能是他自己一个人。所以,他在做最后决断之前,往往会花很长时间去思考。方太“二次创业”时,必须投资3000万元上吸油烟机项目。为了这一决策,我足足调查了6个月,思考了3个月,痛苦了3个月。有时关起门来,一支笔,一张纸,一杯茶,呆呆地坐上几天;有时会躲到宾馆里住一个星期,闭门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孤独感油然而生,而我必须忍受这种孤独。
超脱是企业家应有的品格,虽然会“高处不胜寒”。
只有超脱,才能居高临下,看清市场,使自己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做出英明的决策,战胜一切困难。超脱是一种美德、一种本领。
企业领导要学会独处,学会超脱。这是我的真心话。
企业发展与企业领导人的成长密不可分。而企业领导人的成长往往要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两次飞跃。
所谓三个阶段,即专家阶段、企业家阶段、政治家阶段;所谓两次飞跃,即专家向企业家的飞跃,企业家向政治家的飞跃。
专家阶段。即厂长、经理事必躬亲,结果他成了一个大专家,既是技术专家,也是销售专家。
企业家阶段。企业家是经营专家的专家。作为企业家,不在于自己会干,而在于团结更多的专家为自己干。所谓团结专家,就是要调动专家的积极性,给他们权,给他们利。
政治家阶段。这里所说的政治家,是指经营企业家的专家。当企业规模很大时,作为集团公司的领导人,其任务就不是经营企业,而是经营企业家,包括选择企业家、培养企业家、激励企业家和约束企业家。
企业领导人从专家向企业家飞跃的过程、从企业家向政治家飞跃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茅先生所说的不断超脱的过程。
中国企业家的七大困惑
当今,“企业家”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褒义的词,大家都去争当企业家,这在中国来讲的确是个相当大的进步。而中国的企业家们在这么多年的成长过程中,自身却面临着许多苦恼和困惑。
总结起来,我认为,有以下七大困惑:
第一,速度的困惑。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企业如果不能高速发展,如果每年不能增长百分之几十,就不能算作成功;但高速发展也常常导致企业的崩溃。这样的例子好多,像巨人、三株、爱多等等,都在年增长百分之几百的情况下,几年以后都垮了。
第二,规模的困惑。企业不搞大不行,没有足够大块头不行,不涉足多个行业不行;但是规模大了,经营多元化,企业也就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第三,与政府关系上的困惑。中国的企业家不“傍”着政府是不行的,没有政府的扶持是干不成事的,是不能发展的。但是“傍”着政府,又容易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借用一个我们现在很时髦的词,就是变成了一个“托”,变成了政府的一个“托”,最后企业仍然没有办法发展。
第四,家族管理的困惑。改革开放以后成立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基本上是家族化管理,也就是以血缘关系和朋友关系为纽带的控制。企业要发展壮大,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不走出家族化管理的体制,不利用市场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是不行的。但是,当企业家试探着迈出这一步,引入现代化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体制时,又缺乏可以信赖的职业经理人,大量的资产被“偷窃”。痛定思痛,最后发现“任人惟贤”还是不如“任人惟亲”,雇来的经理还是不如“自家人”值得信任,于是又要回到家族化管理。
第五,利用资本市场的困惑。企业的发展一定要获得外部资金,不利用资本市场不行。但是企业家在走进资本市场、获得外部资源的同时,他们最担心的是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而企业的控制权对每一个企业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换一个角度看,由于一些上市公司的不规范行为,买股票的投资者常常发现自己被欺骗了。
第六,有关民营企业负担的困惑。很多国有企业由于体制问题,造成产品积压、企业亏损、工人下岗,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现在民营企业刚刚有出头之日,这些负担就加到了他们的头上,增值税当然应交,所得税与个人调节税重复交纳,员工的养老保险金、地方上的环保、土管、房管、绿化、农业等等一系列的费用已压得喘不过气来,民营企业会不会步国有企业的后尘?
第七,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困惑。中国的改革需要外力的推动,中国企业家需要外国投资者来促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将迫使政府部门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中国的企业家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但是与此同时,也将使中国的企业面临更为激烈残酷的竞争环境,习惯于在政府的保护和干预下生存的中国企业家期盼着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的同时,又在畏惧着恶劣的竞争环境。他们困惑:加入WTO是好还是坏?
七个困惑中,最本质的又是后面的五个,速度的困惑、规模的困惑可以解释为后面的五个困惑的外化表现。
所谓两权分离,即将经营权交给非所有者使用者说交给外人使用。
自己的企业交给外人打理,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代理人,委托——代理关系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经营者有信息优势,而所有者则失去了信息优势,甚至一无所知。
于是,所有者出现了两无,而经营者则出现了两有,即前者既无经营权,又无信息优势;后者既有经营权,又有信息优势。于是,经营者就有可能利用其经营权和信息优势,以权谋私。所谓的以权谋私,就是将别人的私有财产转化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由此给所有者造成的损失,对所有者来说就是代理成本。
其实,代理成本远不止以权谋私这一点。经营者“占着茅坑不拉屎”,即学者们所说的偷、贿行为,也会使所有者付出代价。这一代价照样是代理成本。
还有,所有者之所以聘请某人当经理,并给他支付较高的工资,原以为此人很能干。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此人并不能干,不仅白白花了高工资,还丧失了不少机会。这也是代理成本。
目前,中国企业界的代理成本是很高的。代理成本之所以很高,是因为人们的诚信水准普遍比较低下,是因为法律还不健全,所有者一旦受害,常常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怎么办?为了把企业办大不得不两权分离,不得不将越来越多的工作交给别人干,不得不将越来越多的权力交给别人支配。但在两权分离的同时,所有者的控制力要相应增长。一般说来,所有者能控制到什么程度,两权分离就分到什么程度。否则就会招致灭顶之灭。
做企业需要终身学习
当今时代,需要终生学习。我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把“善于学习”列为必备条件。因为,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一个人只有天天学习,不断接受新思维,研究新现象,拿出新对策,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加上现在员工的素质提高得快,如果管理者的素质还是停留在一次创业时“敢打敢拼敢冲”的时代,肯定不行。
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同时还有三大敌人需要你去战胜:
第一个敌人是经验主义。有些人往往认为,自己工作了几年或者几十年,天天在搞管理工作,不就是那么回事嘛,还学习什么?殊不知,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仅就质量管理来说,已从简单的检验制度,经过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到了普遍运用IS09000国际标准的新时期,如果不学习怎么能适应新形势呢?
再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来说,20年前,工人 200元一个月已经很满足了,为了生计,干起活来很认真。而现在,每月给他1000元他不一定高兴。人们都要追求一种有实力又有文化氛围的工作环境,不但要企业效益好,还要有各种精神生活,有个人发展空间,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你还能用过去简单的口头指挥让人家俯首听命吗?许多朋友的工厂,前些年还很不错,这几年已支撑不住一个个倒下去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肯学习,不肯接受新思维,没有赶上时代的需求和趋势。过去我曾不止一次奉劝他们要加强学习,但没有一个人听进去的,现在碰到我,个个都追悔莫及。
学习的第二个敌人是本本主义。我有一个朋友,他听了我“一改二包三放四统五考核”的承包责任制介绍之后,向我要了一套资料,回公司后将4个分厂全部下放。可是,两年以后,这4个厂有3个亏了本,而分厂厂长自己却发了财。这个朋友怪我“误导歧途”,实际上他只“放”不“统”,只“改”不考核,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手段。所以,学习必须联系实际,不能照搬照抄。
学习的第三个敌人是忙。做企业领导确实很忙,从早到晚没有空闲,也少有星期天。生意要谈,质量要抓,人的思想工作要做,几乎天天有应酬,大小事情都要应付。但是,领导的主要职责不是管手管脚,而是要用脑袋考虑企业的发展前途。如果不从事务堆中脱出身来,忙里偷闲安排时间学习,就不可能搞好企业。
由于领导者工作繁忙,学习就要抓住重点。主要是学习管理知识,来理清自己的思路,提高决策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同时还要加强思想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达到高水准,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有人格魅力的领导人才。
成功企业的领导者必定是那种胸怀大志学习勤勉又善于付诸于实践的人。
凡是有大成就的企业家都是善于学习的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茅先生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把企业资产规模做到几个亿,离不开他的刻苦学习和善于总结。他既是一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又是一个善于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人。
企业家的学习,须解决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学什么,第二个是怎样学。文中就怎样学的问题提出了两点看法,即要克服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企业家在企业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一个人的经验是很有限的,经常看看书,翻翻杂志,上上网,到外面听听课,找同行聊聊天,都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经验。自己的实践经验要善于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提高;别人的经验要善于吸收、消化,只有吸收、消化了,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长期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没有战略。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
当年,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让一些以其为题材的广告大大沾光,这也让人想起从前比附“阿波罗”的一些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