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EM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贴牌生产”,是整机厂家之间委托生产加工的一种合作方式。也就是说,一家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良好的品牌信誉的企业,委托其它企业为其加工产品,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的一种生产战略。对于被委托企业,不必负责市场营销和技术开发,通过大批量生产即可获得商业利润。
OEM生产方式已经为我国广大企业所采用。以家电行业为例,据统计,我国家电企业约90%在做OEM。作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广东格兰仕有六成产品贴的是国外品牌微波炉的商标,美国通用电器向四川长虹下达10万台空调订单;菲利浦集团停止手机生产,将生产车间移至中国……一系列的信息表明,OEM正大步进入中国,贴牌战略很有可能成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项战略抉择。
针对此问题,企业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OEM生产方式给中国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它不但增加了产品的外贸出口订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和提高的机会。但是,也有人认为OEM因其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的特性,决定了这种机遇是阶段性的,也就是说,是一种中短期行为。
那么,OEM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利”还是“害”,或是二者兼而有之呢?我们就这一问题做一下分析。
借用OEM 之“利”
做好OEM馅饼
OEM有其自身的优势,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做好这个大馅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有利于我国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闲置资源
由于前期大量的重复建设,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资源闲置现象。特别是对一些内陆省份企业而言,他们过去虽然有优势的劳动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原材料采购环境,但由于他们的市场网络不健全,产品开发创新与市场脱节,同时又没有资金去建设销售渠道,产品在市场上销路不畅,最终造成了大量的设备闲置,市场资源的极大浪费。而通过OEM生产以后,这些“休克”市场资源在品牌和市场服务的牵引下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国外委托方的终端信息将毫无保留地反馈到受托方,从而推动企业将现有的生产线和劳动力资源充分运转起来,满足短期利益的需要。
2、有利于我国企业降低营业成本
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固然好,但创品牌需要专业的品牌设计,需要产品有力支撑,需要大量的广告、公关投入,更需要良好的品牌管理,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保障。同时,今天的竞争是一场残酷的品牌淘汰战,并且这种淘汰是一场全球性的淘汰。品牌向“名(名牌)、大(名牌)”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就像过去我国有近百家电视机生产厂家,现在你能想起几个品牌呢?味精行业曾有三、四百家生产,现在你在市场上能看到几个品牌?在这种竞争态势下,OEM生产起步容易,进入障碍小,投入小,见效快,可以大大地节约企业的营业成本,特别是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生存土壤。
3.有利于我国企业减小经营风险
贴牌生产可能不“出名”,但可以有效规避掉技术研发的风险、广告宣传的风险、市场销售的风险。在我国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的情况下,采用OEM生产,依附于国外一些实力强的企业为其加工产品,可以把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使企业获得稳定的收入,不断积累资金,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4、有利于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从制造大国到世界销售强国,OEM是个必然阶段。我国产品的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虽然我们的产品制造成本较低,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是由于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能力较弱,没有多少品牌知名度,加之大多数产品因质量技术等问题还没有迈进发达国家的高端市场,所以不少产品多是以给国外知名企业OEM加工的方式出去的。格兰仕每年1200万台微波炉产能中有六成产品被贴上世界知名微波炉品牌。TCL在其数亿美元的出口产值中,也有60%以OEM形式实现。可见,OEM生产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OEM能够避免海关和税务的一些难题。尤其是开拓南美洲一些国家的市场,海关税务的制度非常繁琐,甚至混乱,而中国企业进入当地市场不可能很快熟悉当地法规,以国际知名品牌为依托,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难题。
认清OEM之“害”
避免OEM陷阱
尽管OEM是好事,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防微杜渐,以免掉进OEM的陷阱。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1、 我国企业丧失了核心竞争力
有人说,商场是海,企业是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好比帆。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是当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品牌体系,成为知识产权创新主体,才能在竞争中稳步前行。跨国企业采用OEM向我国企业贴牌生产最本质的一点是,将制造环节外包转移,就可以重新调整企业资源在价值链上的分布结构,舍弃增值潜力涸竭、食之无味的环节,集中资源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正是我国企业所缺乏的。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我国企业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
2、 我国企业忽视或缺乏资源进行国产品牌的开拓
我国很多企业一味沉迷于OEM,为外资品牌打工,却忽视了对自有品牌的建设。而在当今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品牌就是霸权,各个跨国公司无不是以强势品牌进行市场垄断。在今天这样一个名牌消费时代或至少是“指牌购买”时代,产品力是无法替代品牌力的。就像你可以生产出比可口可乐产品力更强的产品,但缺乏可口可乐的品牌力,产品力是无法转化为市场力的。一般来说,品牌的寿命比产品长,品牌资产又可以逐步积累,通过品牌延伸又可以惠及多种产品。因而,创品牌具有长效性,而OEM却不具有这方面优势。此外,从产品价值链来看,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中,生产制造环节的利润是最低的。一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下订单时,往往把价格压到最低,这种订单虽然量很大,但是利润却很薄,没有上升空间可言。例如,加工费是8美元的一双鞋,在美国市场买到100美元。只埋头于贴牌生产,而没有自己的品牌,就永远无法真正溶入主流的国际市场。
3、 OEM生产模式自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
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以贸易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并非是万能的。如果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只有生产在内,通过规模生产这样一个模式是脆弱和经不起冲击的。由于过分依赖国外企业的技术和市场,一旦外界环境出现动荡,我国企业就会无从适应。 另一方面,OEM还存在法律风险。我国企业与跨国企业签订合同加工生产之后在国外销售产品,如果发生法律纠纷,因我国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加之对国外法律不熟悉,往往造成被动局面,遭受损失。而这种风险往往使我国OEM企业防不胜防。
4、 我国企业往往无法通过OEM生产获得核心技术
外资品牌在中国贴牌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一般都比较低,这些产品一般属于普及型产品和中低档的产品。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生产厂商在短期内还很难达到高端产品所要求的技术标准,因此也就拿不到高端产品的生产订单。另外,出于国外企业对技术的保密以防范竞争对手的需要,我国企业也很难通过OEM获取急需的核心技术。长此下去,我国企业只能长期受制于人。
OEM是一种生产方式,其本身并无对错之分,既是馅饼,又是陷阱,关键是趋利避害。